◆
(深圳市螺嶺外國語實驗學校)
完美的思維導圖是一種藝術享受,是一種可視語言,是教師口頭語言的另一種表達形式,是傳遞教學信息的重要手段,幾乎每一堂課都不能缺少。而在時興多媒體教學的今天,思維導圖在教學中越來越被忽視。有的教師在黑板上胡亂地書寫,有的干脆不寫,完全放棄了思維導圖的作用。運用現代教育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獲取大量的知識,但思維導圖的作用更為重要!如果我們能精心設計思維導圖,并有效利用,會大大提高教學效果。好的思維導圖,既是智慧的凝聚,也是藝術的結晶,它能給學生美的享受,更能給學生以思維的啟迪。小學數學教學中,我運用思維導圖,解決了數學中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讓學生的思維也從中得以啟迪。
教學三年級數學下冊的乘法計算,其中“估算”這一知識,學生很難理解掌握。我采用了讓學生將思考過程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收到了滿意的效果。
如估算36×52的乘積是多少?將思考方式畫成下圖:

學生通過看圖,可以清晰地發現,試題上面的兩個數是將兩個乘數分別放大,試題下面的兩個數是將兩個乘數分別縮小,放大的兩個數的乘積是2000,式題的積肯定小于2000,縮小的兩個數乘積是1500,式題的積肯定大于1500,最后得出結論:1500<36×52<2000,就這樣一個簡單的思維導圖,能夠讓學生很好地掌握估算的方法,突破乘法估算教學的難點,課堂教學達到滿意的效果。
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面積時,面積單位的“進率”這一節內容的學習,推理面積單位的進率,如教學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推導過程是這樣表達的:邊長是1dm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dm2,1dm=10cm,邊長是10cm的正方形面積是100cm2,所以1dm2=100cm2。既要考慮邊長長度單位的換算,又要考慮面積單位的換算,用口頭描述,學生會云里霧里,無法理解推理過程,還要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完整表達面積單位進率推理過程,更是難上加難。但是把推理過程,用思維導圖畫出來,讓學生不僅能理解、而且也會表達推理過程。如下圖:

觀察上圖,可以讓學生清楚地看出由于邊長單位的轉換,換成的面積單位的變化過程,及它們之間的進率關系,引導學生由①②③三步進行推理。同時以此類推,推理出1m2=10000cm2,這樣將難以理解的概念問題,難以表達的邏輯推理,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變得簡單,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1000以內加減混合運算中,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水、電、煤氣、汽車里程等的運算問題。條件往往用表格和對話框的形式呈現,學生覺得特別抽象,很難理解。例如,淘氣家上半年的電表度讀數如下(單位:千瓦時)

(1)請算出淘氣家5月份的用電數量。
(2)淘氣家上半年總的用電數量是多少?
學生對用電量這方面的知識沒有任何感性認識,單純地用語言分析,學生無法理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我布置了一個實踐作業,設計了一個表格,讓學生回家登記自己家的水、電、煤氣、汽車里程表的讀數,連續進行一周的實踐活動,這樣讓學生積累一點感性認識。另一方面,我引導學生將抽象的表格條件轉化為思維導圖,這樣問題就迎刃而解。
思維導圖畫圖過程如下:
①引導學生先畫一條直線。
②將所有的數據按時間的先后,從小到大的順序進行排列,列出每個數據及數據所對應的日期。
③按照問題的要求,找出對應的期間的數據,求兩個數之差就可以解決問題。如下圖:

每兩個月電表的讀數之差,即為下一個月的用電量。如5月底與4月底電表讀數之差就是5月份的用電量,5月份的用電量為:532-431=101KW·h,以此類推,很快計算出每個月的用電量。
若沒有思維導圖,求上半年的用電量,學生往往會將1、2、3、4、5、6月每個月的用電量一個一個地算出,再求和,這樣的繁瑣的計算,只要有一個月的用電量計算錯誤,就全盤出錯。有了思維導圖,不難看出,上半年的總用電量就是6月底與去年12月底的電表讀數之差,即為:628-19=609 KW·h,這樣把這一類抽象的生活應用問題輕易地形象地解決了。
三年級的學生由于理解能力有限,解決實際問題時往往就一個字來理解題意,而造成解題錯誤。
如果園里有桃樹425棵,比李樹多185棵,桃樹和李樹一共多少棵?
學生的錯誤是:看到“多”就加,所以把李樹的數量算成425+185=610(棵),再用錯誤的結果算出李樹和桃樹之和為1035棵。

這時,若引導學生將原題畫成思維導圖如右圖:
讓學生通過觀察導圖,很容易看出桃樹比李樹多
185棵,就是李樹比桃樹少185棵,李樹的棵數
應該是425-185=240(棵)。桃樹與李樹之和應該是
240+425=665(棵)。這樣完美地消除了“見多就加,
見少就減”這一錯誤的思維定式,正確地解決了問題。
以上,是筆者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就計算教學、概念教學、實際應用教學三個方面應用思維導圖的感受。當然,我們還可以設計更多、更加完美的思維導圖,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識,靈活應用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