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芳
(泉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德化 362500)
鐵紅釉產品外觀端莊大方,色彩繽紛,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人們不僅將它用于家居擺設,而且把它視為饋贈佳品;藝術家們對它也是情有獨鐘,它在窯內變幻莫測,往往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使人著迷[1]。與此同時,鐵紅釉更是被廣泛應用于建筑陶瓷,以其高雅而豐富多彩的面貌呈現在人們面前。
本試驗運用陶瓷工藝原理和現代制釉技術,合理控制工藝條件,以普通陶瓷礦物為原料,以氧化氣氛燒制,得到預期釉面質量的暗紅無光效果的鐵紅釉。
2.1 坯料
主要選用德化市場上買來的泥段,加入水玻璃化漿,調節好泥漿的流動性觸變性等性能,之后用石膏模注漿成形、脫模、干燥及修坯。
2.2 釉料
2.2.1 釉用原料
釉用原料有鉀長石、鈉長石、石灰石、BaCO3、MgCO3、生高嶺、燒高嶺、石英、骨粉、Fe2O3等礦物原料。
2.2.2 工藝流程
制備工藝流程見圖1。
2.2.3 釉料工藝參數
準確稱取原料,按料∶球∶水=1∶1.5∶0.8 的比例,裝入球磨罐濕法研磨,快速球磨20min。采取浸釉法施釉,釉漿比重控制在1.27~1.35之間,釉層厚度為 0.5~1.5mm。
2.3 實驗過程
采用正交試驗表安排試驗,其因素水平表及釉用配方正交試驗安排表分別見表1,表2。

圖1 工藝流程圖

表1 因素水平表(wt%)
經過一系列正交試驗,優選出了較好的配方,在此基礎上再做單因素的優化實驗,見表3。
3.1 鉀長石對釉面效果的影響
當配方中鉀長石含量從4g逐漸增加到20g時,釉面都是有光澤的,且釉面的顏色也都呈黑色,可見鉀長石對鐵的析晶并沒有影響。其中當鉀長石含量為8g時,釉面光滑平整度最好,所以鉀長石的最佳用量為8g。

表2 正交試驗安排表 L25(56)(g)

表3 優化實驗表(g)
3.2 石灰石對釉面效果的影響
當石灰石含量為10g時,釉面析出大的紅棕色的晶體,但光澤度不高,且有很多針孔。石灰石含量增加到15g時,釉面析出的晶體和產生的針孔會相對少一些,但光澤度較高。石灰石含量增加到20g時,釉面產生的晶體和針孔比之前會更少,但光澤度較之前提高。石灰石含量增加到25g時,釉面顏色呈黑色,沒有析晶和針孔現象,此時光澤度更高。石灰石含量增加到30g時,釉面產生了流釉現象;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石灰石用量過多,降低了釉的熔融溫度,降低了釉的高溫粘度,釉的流動性過大從而產生流釉。由此可以看出,隨著石灰石含量的增加,釉面的析晶數量和針孔減少,釉面的光澤度逐漸增加。所以最佳的石灰石用量在20g~25g范圍內。
3.3 燒高嶺對釉面效果的影響
當燒高嶺含量為10g時,釉面有光澤且呈黑色。燒高嶺含量增加到15g時,釉面析出少量的紅棕色晶體,但釉面光澤度較之前減小。燒高嶺含量增加到20g時,釉面析出的紅棕色晶體增多,但釉面光澤度變的更小。燒高嶺含量增加到25g時,釉面析出大量的晶體,且釉面呈現亞光。燒高嶺含量增加到30g時,釉面析出更多的晶體,且釉面呈現無光。由此可以看出隨著燒高嶺的增加會使釉面的析晶增多,同時會減小釉面的光澤度。分析原因,可能是隨著燒高嶺含量的增加,Al2O3含量隨之增加,使得燒成溫度增高從而使釉面生燒導致呈現無光。
3.4 Fe2O3對釉面效果的影響
Fe2O3作為著色劑,它在釉中的含量及比例關系將直接決定釉的呈色。實驗中選取Fe2O3的含量為 5g~17g。
當Fe2O3含量為5g時,釉面析出黃棕色的晶體,且有光澤。當Fe2O3含量為8g~11g時,釉面呈暗紅色且有光澤。當Fe2O3含量為14g時,釉面呈黑色析出紅褐色的晶體,且有金屬光澤。當Fe2O3含量為17g時,釉面呈黑色析出金紅色的晶體,金屬光澤較之前更強。分析釉面呈色變化的原因,可能是在高溫環境中,低價鐵比高價鐵更為穩定,使得Fe3+和Fe2+的平衡向右移動,加速Fe3+熔于釉中變為Fe2+,使釉呈現黑中泛紅、泛褐色的釉色。本實驗中氧化鐵用量增多釉面顏色逐漸變黑,Fe2O3的含量為10g時釉面發色較好,顏色呈暗紅色是實驗所需的較理想顏色。
通過探索性的試驗研究,經過多次反復試驗,得到了比較理想的一組試驗條件:
4.1 無光鐵紅釉的最佳配方為鉀長石7%、鈉長石11%、石灰石 19%、BaCO35.5%、MgCO31%、生高嶺9%、煅燒高嶺18%、石英16%、骨粉4.5%、Fe2O39%。
4.2 制備鐵紅釉化學組成是基礎,但燒成制度也很關鍵,要嚴格控制升溫制度,當接近最高溫度時慢速升溫,保溫時間一般20~30min。
4.3 鐵紅釉最合適的釉層厚度為1.2mm之內,這樣燒成后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