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建明

圖1 梅樁壺
紫砂壺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人絕妙智慧與精湛工藝的集大成藝術品。從其誕生起,手工藝人們就對其外形與內涵做了堅持不懈的探索。從簡約質樸的光器造型到花樣繁多的花器作品,從主要表現自然與精湛的工藝到多方面傳達豐富的文化內涵與個人寄托,紫砂壺不僅在外形上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多元,在內涵上也是越來越醇厚,越來越高雅,時至今日,紫砂壺已經不僅僅是一件泡茶的器具,它豐富的內涵意蘊已經使其脫胎成為一件高雅藝術品,有著極高的收藏價值。
圖1這件“梅樁壺”便能說明紫砂壺藝術是如何從外形與內涵兩方面來博得人們喜愛的。“梅樁壺”的外表顏色與以往紅潤或暗紫的色調不同,而是呈現出一種淡雅清新的鵝黃色,顯得明亮開朗,活潑動人。這是因為燒制此壺的原材料為段泥,這是一種極為珍貴的泥料,燒制而成的紫砂壺呈嬌嫩的黃色,看上去有顆粒的質感,實則非常細膩,極為獨特。壺身呈圓柱體形狀,仿造梅樁而制。壺蓋則為嵌入式,與梅樁融為一體,壺把手為一個飽滿圓潤的耳狀大圓環,宛若天上月,僅僅貼服于壺身一側,美觀大方。整體看上去,此壺造型的設計雖然中規中矩,但也透露著一種堅毅的美感,且轉折之處處理的極為流暢自然,又存有一種嬌媚,真正體現出梅花的品性來。
此壺名為“梅樁”,除了在造型上選取了梅樁作為一個基礎,在裝飾上也力圖將梅花的樣貌與性格凸顯出來。首先壺嘴處是一段粗壯的梅枝,其環節清晰可見,彎曲有度而又向上生長的設計有一種百折不撓的精神。壺鈕是一小段梅枝,特意設計為一個小環狀,與壺把手的大圓相呼應,使用時也會體現其便利之處。壺把手則較為光滑,在這里又變成了溫柔美麗的梅枝造型,在堅毅硬朗之后又體現出梅的溫柔品格。壺身仿梅樁而制,栩栩如生,壺身處有梅花裝飾,雖僅有幾朵,但有的已經盛放,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羞羞答答,形貌各不相似,可愛非常。紫砂壺手工藝人以其獨特的見解與純熟的技巧將梅的形象準確的裝飾在紫砂壺上,體現出紫砂壺藝術的獨特性,另一方面也體現出一種對于自然的細心地觀察,只有真正熱愛自然、觀察自然的人才能將自然之物巧妙地裝飾于器具之上,才能準確地表現出審美情趣與內涵意蘊。
“梅”在中國被稱為“歲寒三友”之一,與充滿陽剛之氣的松及作為翩翩君子的竹相比,梅的特殊之處在于其準確地傳達出一種美麗的堅守與堅毅。經寒不凋固然是一種堅毅的品格,然而梅花迎寒而開更多了一份迎難而上的品格。正因為如此,梅花圖案在中國經常出現在建筑、服飾、家具等裝飾上,人們喜歡梅花是因為它的美麗,茫茫白雪與紅梅的強烈沖擊,形成了一種自然艷麗的美感。另一方面中國古語有云“梅花香自苦寒來”,選擇梅花作為裝飾也是為了激勵自己奮發圖強,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
這件“梅樁壺”很好的將梅的美麗與品格結合起來,粗壯的枝干,昂揚向上生長的倔強,都是梅堅毅品格的體現。而鵝黃色的壺身與小朵的梅花裝飾又將梅特有的美感體現出來。這樣無論是在造型上還是內涵上,都有了梅香的灌注,它看似小巧的身軀卻隱藏著極大的能量。自然界生物的美,深厚優良的中華傳統道德,在手工藝人的妙手之中,終于實現了碰撞,產生了絢麗的火花。
無論是梅還是制作紫砂壺所用的段泥,都是來自于我們的大地母親。中國古代有樸素自然的哲學,講究天人合一的思想,實際上就是提倡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人同樣是自然中的一部分,人可以從自然中學到自己所需的關于人生亦或是生活的態度與哲學。正如紫砂壺一般,它從自然中來,來到都市的鋼筋水泥之中,給予我們最大的安慰,給予我們美的享受與深刻的思考。
淡淡梅香,醇厚紫砂。通過賞析“梅樁壺”的造型美與內涵意蘊,我們一方面重新感受了自然的美與哲學,另一方面也感受到紫砂壺藝術的獨特魅力,感受到手工藝人那份創造力與熱情。紫砂壺藝術作為中國傳統手工藝品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在未來必然能夠散發更閃亮的光芒,必然會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淀下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