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強
【摘要】我國企業經營模式不斷轉變,財務會計管理在企業經營與發展中具有重要職能。為了使財務會計工作更好的適應現代企業運營環境,滿足其發展需求,政府部門對會計準則重新規劃與修訂。新會計準則實行,政府補助的會計核算工作和稅務核算方法等都有所調整,由于新準則實行時間較短,很多內容還需要深度探究,以保證會計工作有效進行。因而本文對新準則下政府補助會計核算的調整以及新準則下政府補助的會計核算和涉稅處理方法進行探究。
【關鍵詞】新準則 政府補助 會計核算 涉稅處理
一、新準則下政府補助會計核算的調整
新會計準則當中,針對政府補助會計核算的范圍、內容和分類等方面進行了調整。首先,在新準則當中有說明,政府從企業當中購買服務或產品,當歸屬于正常的交易行為,不納入政府補助當中。而且政府對企業進行補助,企業不需要進行回報。也就是說,政府部門對企業進行補助所提供的資金、資產或其他資源,企業可以合理利用,不需要向政府部門支付與補助價值相等的東西。而企業與政府之間的產品、服務交易是企業經營收入會計核算內容,需要與政府補助劃分。
其次,新準則對政府補助分類有了進一步的明確。政府補助可以分為貨幣資產和非貨幣資產補助,貨幣資產補助直接按照企業收到的資產金額、應收的資產金額進行核算。對于非貨幣資產就按照政府部門補助名義當中說明的資產價值金額進行核算,若政府補助說明中未表明補助的價值金額,就按照市場正常的公允價值進行核算。還可分為與資產相關和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其中如果政府補助的內容無法完全清晰的劃分,可以將這部分內容統一歸為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核算當中。
另外,新準則當中添加了一些新的政府補助分類標準。可將政府補助分為與日常活動無關和有關兩類政府補助。與企業日常活動有關的政府補助將作為企業其他收益進行核算,與企業日常活動無關的政府補助作為營業外收支進行核算。其中“其他收益”是新準則當中提出的新名詞,屬于政府補助會計核算中新的核算結構和內容,這樣一來政府補助會計核算分類更加的具體和清晰。
二、新準則下政府補助的會計核算探究
(一)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的會計核算
新準則當中對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會計核算方法進行了調整,以往該部分政府補助只采用總額法進行計算,新準則當中可以采用總額法或凈額法進行計算。相對來說,凈額法核算后能夠減少企業相應資產核算的賬面價值金額數量,從而降低企業項目資產經營成本,這對企業的經濟效益非常有利。
舉例來說,某企業收到政府補助貨幣資產金額2000萬元,補助資金全部投入企業空調設備采購當中,政府補助資金于4月15日到賬。7月15日空調設備全部安裝完成,設備工程投入使用的總價值3600萬元。空調設備系統使用年限為8年。對于這種情況政府補助會計核算工作若利用凈額法進行核算,方法如下:
(1)4月15日收到政府補助核算賬面:
借:銀行存款2000萬元
貸:遞延收益2000萬元
(2)7月15日設備安裝完工并使用:
借:固定資產3600萬元
貸:銀行存款3600萬元
(3)7月15日重建資產賬面價值:
借:遞延收益2000萬元
貸:固定資產2000萬元
若采用總額法進行政府補助會計核算,4月15日與7月15日設備安裝完工并使用的核算賬面是一致的。7月15日重建資產賬面價值不需要計入賬面,直接在企業會計核算的末尾階段,將遞延收益的余額,歸入到相應的政府補助類別中核算。該案例當中企業空調設備的采購與安裝,是與企業日常活動相關的,需將其歸入其他收益中核算,賬面信息為:
12月30日,分攤5個月的遞延收益:
借:遞延收益136萬元
貸:其他收益136萬元
(二)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的會計核算
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會計核算可以納入企業該階段經濟支出與收入當中,核算方法需要根據實際政府補助的使用情況和特點進行確定。同樣的,采用凈額法核算可以沖減賬面相應的成本金額。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核算可以分成兩類,一種情況是政府補助應用于過去式,指的是已經發生的支出和收入活動;另一種是未來式,指的是補助撥付后才開始的相應活動。
舉例來說,某企業生產制造先進科技材料,根據國家規定的增值稅規范,需要先按征稅規定進行納稅,然后稅務管理部門在次年會根據征稅金額,返還其中的70%。因而企業在2017年繳納增值稅200萬元。2018年企業收到稅務管理部門撥回的140萬元。該政府補助類型就屬于過去式,在這一背景下企業政府補助的會計核算需采用總額法,計算方式如下:
借:銀行存款140萬元
貸:其他收益140萬元
再比如,某企業與政府部門進行合作,合作的項目運行需要吸納更多的管理和技術人才。為了更好的招賢納士,政府部門制定了人才吸納鼓勵策略,政府將每年撥付企業100萬元的人才吸納獎勵金,此政策執行期限為2年,一次性撥付。這部分政府補助屬于未來式的補償策略,在后期資金應用期間會產生遞延收益和相關的成本費用。利用凈額法可以沖減賬面價值。此項政府補助屬于與日常活動相關的種類。核算方法如下:
(1)政府補助撥款
借:銀行存款200萬元
貸:遞延收益200萬元
(2)每年人才薪資實際支付
借:遞延收益100萬元
貸:管理費用100萬元
三、新準則下政府補助的稅務處理探究
我國企業所得稅法第七條明確規定,財政撥款為不征稅收入,稅法所指的財政撥款是指政府對納入預算管理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撥付的資金。新準則中政府補助主要有四種形式,包括財政撥款、財政貼息、稅收返還、無償劃撥等。其中財政撥款指政府無償撥付給企業的資金,通常在撥款時明確了資金用途。但是,稅法與會計準則中出現的兩個財政撥款并不等同,企業從政府收到的撥款只有符合了以下三個條件才能作為不征稅收入:一要提供專項撥款的資金撥付文件;二要政府部門對該專項資金有專門管理辦法或具體管理要求;三要企業對資金支出進行單獨核算。
在稅法與新會計準則的綜合規定之下,政府補助可以分成不征稅收入和征稅收入兩種。首先,如果是不征稅收入的政府補助類型,這部分政府補助的會計核算需要與應納稅會計核算的內容進行分隔,將這部分政府補助的資產利用會計核算單獨進行,不參與企業的納稅金額核算。注意不征稅的政府補助明確需要有相關的證明,稅務處理人員需要掌握其規劃標準,避免造成納稅管理風險。
其次,對于征稅收入范圍內的政府補助,政府補助就需要進行稅務處理。稅務處理與政府補助會計核算方法和政府補助類型相關聯,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處理。舉例來說,本文筆者探究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的會計核算所舉的案例中,企業采購安裝空調設備的總價值為3600萬元,其中政府補助2000萬元,當期資產折舊金額與遞延收益、其他收益相同,對應稅收的影響就為零。根據稅法規定,政府補助的金額就是應稅的總金額,因而應納稅所得金額就為2000萬元。
結語:我國新會計準則是在2017年才修訂完成并在企業中執行實施的,執行時間尚短,企業財務會計核算人員與稅務處理人員對新會計準則都還在學習和摸索階段,新會計準則當中很多內容落實的還不夠完善和成熟。關于政府補助的會計核算與稅務處理在新會計準則中均有調整,需要企業財務會計管理人員和稅務管理人員對其新準則規定進行詳細的明確,保證政府補助核算和納稅的規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