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廳
【摘要】美國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使得世界經濟出現衰退,而這也是資本主義經濟金融危機的現代表現形式。當前我們尚處于后金融危機時代,金融危機造成的影響依然存在。基于此,本文主要根據政治經濟學原理,提出了解決金融危機的一些思路,希望對相關領域的研究有所幫助。
【關鍵詞】政治經濟原理 金融危機 解決策略
通過文獻資料我們可以發現,美國金融危機涉及范圍廣且傳播速度快,短時間內就完成了向歐、美、亞及非等各大洲的擴散,對全球很多國家造成了影響,國際性金融危機也由此產生。因而深入分析危機爆發成因,從政治經濟學原理找到金融危機解決辦法,具有深遠意義。
一、基于政治經濟學原理分析金融危機成因
(一)貨幣角度
美國次貸危機可以說是此次金融危機的爆發導火線,在寬松低利率的貨幣政策下購房熱產生,住房抵押債務量急劇增加,而隨著房市熱度下跌,很多信用較低的借款人無力償還只得拖欠違約;而房地產企業積極發行債券收購,以證券化方法創新金融產品,但同時為投資者轉嫁了相應的金融風險,當地企業重新聚集投資者資金,并再次投資于金融機構,使得次級貸款規模不斷擴大,不斷反復,這種杠桿效應不斷累積次貸危險,最終影響到實體經濟。國家經濟發展中,貨幣控制政策以及市場中流通的現實貨幣供應情況,都是引發金融危機的重要因素,而面對金融危機,怎樣積極應用貨幣政策,對貨幣供應進行合理控制,為有效解決金融危機提供保障,需要我們不斷探索。
(二)信用角度
金融危機使得人心不安,因美國次貸危機是此次金融危機發生的直接導火索,由此各階層開始衡量信用評級的地位與作用。美國次貸危機的發生,并非因為其沒有龐大的信用評級機構與完善的信評制度,而是主要由于政策驅動與高利潤回報吸引所造成的,不論是本國領導者,或是房地美與房利美等,考慮的都是政治利益,因而通過廣告向公眾宣導“人人有房住,不住白不住”的不良消費觀念。對于金融機構與投資者來講,看中的則是高回報,因而從根本上來講,利益驅動與認識問題,是引發次貸危機的根本所在,所以,我們不能只關注評級機構的設置,也要對問題進行深層次思考,正確認識高回報引起的高風險問題,在危機爆發前合理選用應對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市場角度
市場經濟發展自身具有明顯的局限性,金融危機的爆發,從政治經濟學角度充分體現了金融危機的自發、盲目與滯后性等特征。經濟學中,理性經濟個體是假設的前提,即理性個體與利益驅動密切相關,次貸危機也充分體現了這一前提,在高利潤與利益驅動下,借款人、金融機構、房地產企業甚至投資人出現盲目行為,不重視高風險而片面的追求高利潤,即使發現了高利潤背后隱藏的高風險,也不會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控制,長此以往最終使得市場崩潰。由于市場自身所具有的局限性,單純依賴市場對經濟個體行為進行調節是不可行的,此時國家干預與市場調節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經濟、法律及行政等各項手段,政府部門可以對市場走向予以控制與引導,以確保市場發展不偏離正確方向。
(四)經濟制度角度
此次金融危機爆發與制度密切相關,特別是經濟制度。此次金融危機對我國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國內很多企業破產甚至倒閉、大量農民工返鄉、失業人數增多、大學生畢業即失業以及薪資待遇下降等問題日益嚴重。而與其它歐美國家相比,我國所受影響比重較低。影響小的原因包含積極與消極兩方面,例如金融產品的創新: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次貸證券化作用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此方面我國顯得較為薄弱。當時銀行總收入仍以傳統銀行業務為主,金融產品創新并未出現明顯危機,我國不完善的經濟制度,恰恰規避了部分風險。針對此次金融危機,我們在深刻反思與汲取美國經驗教訓的同時,也應注意在創新金融產品時隨之形成的危機。
二、基于政治經濟原理分析金融危機應對策略
(一)及時調整經濟結構
資本主義矛盾引起的生產過剩,是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國公有制經濟占據主導,從本質上來講,我國社會主義生產與資本主義國家無限擴張追求利潤的生產明顯不同。社會主義生產,是在國家宏觀調控下滿足群眾的實際需求。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秉承可持續發展理念,就可避免生產過剩造成的危機。但這次危機也告訴我們,為了確保經濟保持健康增長,應正確處理生產與消費兩者之間的關系,擴大與改善民生需求,以此提高終極消費需求。同時,加快調整產業與產品結果,采取有效措施擴大我國市場所需;積極改善國內出口產品與市場結構不合理問題,鼓勵出口高附加值與技術產品,對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提高出口比重等等。
(二)加強國家金融安全
通過這次金融危機,我們應意識到在面對金融自由化時,必須要保持頭腦清醒,對金融安全對國家經濟與社會穩定發展發揮的作用形成正確認識。同時,對金融衍生工具發揮的作用保持客觀認識,既要發現其對金融市場的活躍與繁榮產生的積極作用,還要注意其泛濫可能導致金融投機行為不斷出現,從而嚴重破壞金融市場的穩定性。現階段,在國際金融市場動蕩與經濟形勢衰退背景下,我國金融安全存在的風險比較大,因而要采取有效措施,確保我國金融風險預防能力與水平得到提高,國家金融安全得到維護。對各種金融衍生工具加大監管力度,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構建完善的金融體系,積極參與全球化金融發展的同時,為國內外金融市場構建防火墻,有效隔離國際金融危機風險。加強監管國內金融行業,對資本進行規范化流動,降低資本流動對金融市場穩定性造成的影響。
(三)協調政府與市場間的發展關系
市場自由發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盲目開展自由化金融,必然引起政府放松管制、市場投機與欺詐行為增多的現象。因此,在市場發揮自身作用的基礎上,要對金融市場加強政府監管,以預防各類投機與欺詐行為,維護市場秩序,對中小投資者做好保護。在政府的引導與控制下,合理控制金融創新及其衍生工具發展,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發展,消除金融危機發展條件。與此同時,政府部門在加強市場監管的基礎上,也應不斷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與能量,這將對我國金融市場保持繁榮與穩定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合理構建國家經濟新秩序與金融新體系
現階段,國際經濟與金融體系中,美歐等西方發達國家仍占據主導,但隨著一系列新興市場國家的興起,世界經濟與金融發展格局發生了變化。這次金融危機,一定程度上使得國際經濟現有秩序被打破,使不合理的國際金融體系進行深入改革。因而在國際金融體系改革進程中,我國要積極參與,以此打破發達國家對國際金融規則制定造成的壟斷。根據發展中國家利益,積極構建相應的國際經濟與金融新秩序,對國際金融市場加大監管力度,確保國際資本實現規范流動。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國際經濟發展進程中,從政治經濟學原理分析金融危機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預防金融危機風險,對我國深層次經濟問題的解決具有深遠意義,可以此促進我國社會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推動國際金融市場健康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