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小雪
內容摘要:印度宗教和神話中,展現了多種形式的性力崇拜。而印度三大教派之一的濕婆教派,就是一個以崇拜男性生殖力為主要特征的教派。濕婆的典型特征是雙面性。他兼具生殖與毀滅、創造與破壞的雙重性。目前國內對印度神話研究并不十分充分,現在研究的最前沿是北京大學,代表作有葛維鈞的《濕婆和“贊辭之王”》、尚會鵬的《中國人與印度人文化傳統的比較研究》。但對濕婆作為生殖力的代表,性關系和性愛觀的象征的研究尚少。本文從濕婆面相來探究其背后所附著的性意識和性觀念,分析探究印度神話在塑造濕婆時所賦予獨特的性意識和性愛觀點。
關鍵詞:印度神話 濕婆 性愛觀
濕婆面相中最特殊的一種面相就是半女之相。在印度雕塑中,有左男右女的濕婆雕像,也有三面相中的一面是女相的呈現。濕婆既有男性的面相,也包含著女性的一面,便產生了半女半男的結合體——半女之相,將自己變成一對男女擁抱模樣,半男與半女進行交合,創造萬物,超越了兩性的界限,性器官上既體現有男性的特征,又有女性的特征,是陰陽的結合體,并且作為真正的性陰陽人,兩種器官都得到了充足的發展。[1]濕婆的象征物林伽呈勃起狀,以約尼為底座,約尼是女性生殖器像,林伽是象征著勃起的男性生殖器,這外貌幾乎就是對男性生殖器官的自然模仿,而約尼則意味著女性的生殖器官。約尼既可以看作象征濕婆的妻子雪山女神帕爾瓦蒂的生殖力,也可以看作是濕婆半女相的存在體。但無論哪一種說法的代表,這種配合的含義是:陰陽二性永遠不離,陰陽交合即萬物的總體,結合到一體即為雙性人的存在,在性的結合眾產生一切生物。但是,這種合體并非類似于中國的陰陽魚,黑白相生相克的道家觀點,而是以男性的生殖力占據主導地位,類似于《舊約》中亞當的肋骨取出化成了女性的夏娃,二者是一種從屬關系。
《造一切者之歌》中之6:“水受持此物作為初胎,眾神在其中匯合。在未生者的肚臍中隱藏著獨一之彼,所有的創造物都依托于他。”[2](P44)“獨一之彼”便是男根林伽。在《林伽往世書》中認為林伽是無色、無味、無聲、無形,是被稱為原初物質,或者自然的存在。上述材料均可以看出,林伽被尊為宇宙的起源,主宰萬物而萬物也終將歸于林伽,因此,印度濕婆雖有男女共同體的面相,但是實質上是以男性為主導的生殖力量的崇拜和向往,女性不過是從屬地位,襯托地位。這種觀念和今天的印度男女關系仍然休戚相關。
雖然男性占據主導地位,但是由于濕婆的半女之相的結合,使得濕婆可以由自體而創造萬物,林伽和約尼的摩擦而生出“火”,由此產生世間萬物。所以說,濕婆在性特征上是一個男性人格占據主導地位的雙性人的角色,因此,濕婆在男女結合的矛盾體中擁有“創造”的力量。
1.縱欲
濕婆作為絕對性力的代表,他自身就是縱欲之體,他是欲望的起源,也是欲望的釋放,他的縱欲代表了死,也促成了生。在印度三大主神中,梵天是維持之神,毗濕奴是創造之神,濕婆作為一個“毀滅”之神,卻兼“創造”之神的一面。因為破壞就是摧毀破敗的原生環境,為新的誕生創造更多的空間。對于世界的根源來說,空,所有這些事物產生于空,又回歸空。空優先于這一切。空是最后歸宿。濕婆的生殖力和破壞力,是他的榮耀,也象征著宇宙的永恒運動,二者的矛盾就是為了使宇宙在有無之間生生不息,永遠不朽,世界的一切就在循環往復的圓形結構中不斷重構和分解。
因此,濕婆作為一種破壞力的存在的同時,能在“毀滅”之后衍生“創造”,所以說,這種“創造”的產生和他的生殖力的象征是密不可分的。如《梨俱吠陀》將宇宙的起源歸結于性欲。《大森林奧義書》的“自我”有言:“確實,我是創造,因為我創造了這一切。”此外,最突出的就是對男性精液的崇拜和歌頌。例如《大森林奧義書》中“它在精液中,而有別于精液。精液不知道它。精液是它的身體。它就是你的自我,內在控制者,永生者。它是不可觀看的觀看者,不可聽取的聽取者,不可思考的思考者,不可認知的認知者。它就是你的自我,內在控制者,永生者。此外的一切都是痛苦。”[3]《歌者奧義書》中也寫道:“他如是知道女天贊歌會選在歡樂場所,一個接著一個,每一次交媾,他親自生育。”[3]由此可見,性的交媾成為了宇宙的創造著,一個最高力量,濕婆的林伽可以誕生宇宙萬物,因此濕婆的地位也在三大主神中是最高的,在《林伽往世書》中,通過對林伽的尋找,對梵天、毗濕奴和濕婆的能力做出了比較,最后以濕婆找到了林伽的盡頭為結果,肯定了濕婆的地位是超過其他二者的,以為此說,濕婆尋求到了林伽,自然也成為宇宙中最高力量的代表。
此外,印度神話中,對于性愛的追求和放縱是毫不掩飾的,例如《摩羅衍那》中描述了濕婆和女神優摩成婚,射出的精液產生了一做雪山。各個時代的《奧義書》中,也有大量描寫性愛畫面。《摩訶婆羅多》中對女性的臀部和乳頭的美麗形象也進行了描寫。 因此,對于性欲的追求和崇拜,是濕婆在印度神話中占據重要地位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2.禁欲
濕婆作為一個矛盾體,他的另一面呈現的則是令人訝異和驚嘆的極強禁欲能力,是印度神話中苦行的最權威的代表。印度神話中對濕婆的感情是雙面的,正如他的矛盾的性格一樣,令人心生恐懼。《心理文化學要義》中將印度的情感模式認為是性欲和情欲混雜在一起的。濕婆之舞在強烈的情感催動下,在律動和變化中摧毀著一切,正如酒神狄俄尼索斯一樣,當力量不加以節制,一種隱秘的毀滅本能就會開始,末日的狂歡也即將無節制地上演。正如佛經中所說“此天嗔時,魔眾皆現,國土荒亂。”因此,為了克制宇宙的毀滅,也為了消除丑惡、貪婪,秩序紊亂的世界,重新構建世界規則,過多的性力的節制和克服就顯得必不可少了。
濕婆還有一個面相是行乞的苦行像,特點就是苦修禁欲,以一個苦行者的面相存世。《摩訶婆羅多》中多次提及濕婆同時也是苦修的代表。當薩蒂想要追求濕婆時,羅陀仙人告誡她必須通過毅力的苦行,引起他的注意。失去薩蒂后,濕婆藏身于北方寒山之中,一心苦修。并且只要是毅力苦修百年千年的,無論是阿修羅還是女神、仙人,濕婆對于他們的請求一般都是有求必應的。例如《摩訶婆羅多》中寫道羅剎魔王十首王羅波那在倒行逆施后,苦行千年便因此獲得了濕婆的原諒。濕婆的苦修可以看作自身的修行,但同時也是通過抑制性欲,克服精液的釋放,以達到對性的凈化和升華。通過苦修禁欲,凡人可以成仙,阿修羅也可以獲得至上力量,這種對于性力的進化,將性欲升華到一個超驗的模式,從而得以更加親近神。當性的欲求的和崇拜達到無以復加的地位的時候,苦修是一種絕佳的禁欲方式。這種苦修即不像基督教傳統那樣的與罪惡感相聯系的“性壓抑”,也不想中國傳統那樣的與某種道德相聯系。[4](P206)而是一種發自內心,渴望通過禁欲來尋求規則和制度,而這種苦修就如同日神阿波羅對世界的規整意識,當苦修和縱欲向結合時,就會達到一種更高的贊美,二者的主動聯姻達到了一種完滿的境界和節制的創造與破壞。
關于舞蹈的起源,學界存在模仿說、游戲說、勞動說、圖騰說、巫術說、宗教說和性愛說等。“通觀整個人類舞蹈發生與發展的歷程可以發現, 舞蹈的起源絕不僅是任何一種單一的原因,而是多種‘內在根據和‘外在條件合一并互動的結果。[5](P9)印度關于舞蹈的最經典的著作是《舞論》,它標志著印度舞的成熟與繁榮,全面總結了印度舞蹈在音樂、舞姿、手勢、表情等,并從美學的角度規定了舞姿的各種細節。印度舞蹈家張均認為,兩千年來,印度的舞蹈藝術一直遵循著《舞論》所規定的各項原則。《舞論》記載了三種共六十七個手勢,著重介紹了三十二種基本步伐和二十種組合步伐。其中最著名也是現在最為人所熟知的舞姿,便是在一百零八種基本動作中的第二十四種即驚蛇式,很好體現了印度濕婆舞蹈的剛與柔的結合。
濕婆之相,又被稱為宇宙舞王,頭戴扇形羽毛冠,三面之相,四臂之手,熊熊火焰中綻放出絕美而又陽剛的舞蹈。公元18世紀的泰米爾納杜舞王濕婆像,呈現出夸張的“三道彎”,舞王濕婆柔軟而又不失力度地彎曲著自己的頭與胸、腰與臀、胯與腿。此外,印度的舞蹈表演,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它強調了一種永恒的律動和變化,世界萬象流動不止,無跡可尋,在印度人的觀念中,宇宙不斷地誕生,又不斷地毀滅。而濕婆之舞的姿態,正好圓滿地展現了印度文化對宇宙的根本看法。
總言之,濕婆的性結合和性矛盾在宇宙的生生不息、循環往復中尤為重要。濕婆作為破壞和創造的矛盾體,他通過陰陽男女的結合,能讓男性、女性的生殖器官相交,得以創造萬物;通過苦修禁欲和放縱的矛盾的斗爭和矛盾的化解,才能有節制地破壞和創造世界,而不至于無盡的毀滅和涂炭。濕婆作為印度三大主神之一,他的每一個面相,都蘊含著或顯或隱的矛盾沖突,但這矛盾既不相融,也不相斥,即不是否定,也不是否定之否定,而是在渾圓之中尋求到了毀滅和創造的圓。
參考文獻
[1]弗洛伊德.性學三論與愛情心理學[M].武漢:武漢出版社,2013.
[2]季羨林:《〈梨俱吠陀〉幾首哲學贊歌新解》,載《北大學報》1989年第4期,轉引自周志寬.對印度教中濕婆神的思考[J].南亞研究,1994(03).
[3]黃寶生.奧義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4]尚會鵬.中國人與印度人:文化傳統的比較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5]歐建平.外國舞蹈史及作品鑒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