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亞妮
摘 要:“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企業對外投資額顯著增長。但沿線多為投資風險較高的發展中國家,致使我國企業對外投資面臨更多的風險。然而我國相關現行立法并不健全,且多數雙邊投資協定因簽訂時間早也已不能更好地保護投資者權益。因此有必要完善我國國內和國際相關法律規則,為我國企業資本走出去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機制。
關鍵詞:一帶一路;對外投資;法律保障
“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多為國內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對國外資本需求大,為我國企業對外投資創造了機會;而且《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和行動》提出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在此機遇與號召之下,我國企業對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直接投資顯著增長,據最新數據統計,2018年我國企業對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已超過130億美元,且中國投資者對外投資的熱情持續升溫。
一、“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企業對沿線國家投資概況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推進,我國企業海外投資活動呈現出一些新特征:
1.對沿線國家投資特點
除上文提及的我國企業對沿線國家投資規模較大之外,還具有投資領域和區域較為集中的特點。據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在沿線國家中,我國企業投資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地區,其中接收投資最多的是新加坡;其次是中亞地區。對中東歐地區資金投入較少。而且,我國企業在倡議覆蓋范圍內的投資主要集中在能源開采、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領域。目前,我國國有企業仍然是對外直接投資的主力軍,但近年來私營企業也越來越積極參與到對沿線國家的投資中。
2.對沿線國家投資風險分析
“一帶一路”倡議涉及國家的多樣性以及合作領域的廣泛性進一步加深對國際投資的影響,使得我國企業在對外投資中面臨諸如政治、經濟、法律等方面的挑戰。
首先,作為市場參與主體,投資者面臨著諸如管理不善、商業機密泄露等商業風險,此類風險是市場經營中因經濟因素變化而產生的,需要投資者在投資的過程中保持謹慎的態度以避免或減少影響。
其次,倡議覆蓋范圍內國家多為發展中國家,且部分國家國內政局不穩,社會動蕩。我國企業向這些國家投資時可能臨著因投資項目被擱淺遭受損失,甚至是資產被東道國政府征收。據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對海外國家投資風險評級的結果顯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只有新加坡被認定為低風險,可見我國向沿線國家投資面臨的風險之大。
再次,我國企業對沿線國家投資面臨著多項法律風險。環境保護越來越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話題,在對外投資過程中存在因環境保護問題被東道國叫停投資項目的情況。眾所周知,中國企業向緬甸投資建設密松大壩,由于未遵守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要求而被暫停。前文已述我國企業投資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而該行業較易造成污染,因此我國企業面臨著環境保護方面的風險。而且法制不健全的沿線國家中往往缺少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法律,所以我國企業在向其進行投資時應保持必要的警惕,避免遭受知識產權侵權風險。另外,尚有較多沿線國家并未與我國簽署雙邊稅收協定,由于各國稅收立法不同,又缺乏國家合作機制,我國企業還面臨著國際重復或重疊征稅的風險。
二、我國對外投資法律保障機制的缺陷
目前,我國對海外投資者權益的保障存在明顯的缺陷,不僅國內缺少相應的保護、管理和服務方面的立法規定,而且雙邊投資保護協議因簽訂較早也不能很好地保護投資者權益。
1.國內法層面的缺陷
首先,對于海外投資的管理和服務規則呈碎片化狀態,散見于國務院及各部位的行政法規或部門規章中,并且這些部門規章主要集中在稅收、審批等為企業提供便利方面,較少涉及對海外投資企業的權益保護,對外投資保障法律體系缺乏全面性和協調性,導致適法困難。其次,在對海外投資企業的保險方面,尚無相關國內制度做其支撐。再次,我國對外投資保障風險預警機制不健全,無法實現信息的及時共享。
2.國際層面規則運用有限
已有42個沿線國家與我國簽訂了雙邊投資協定,但是在2000年之后簽訂的僅有7個,其余多數簽訂于20世紀90年代,且并未得到更新。總的來說,這些協定所確立的投資準入的開放程度以及投資保護待遇相對保守,并未把保護我國境外直接投資置于主要地位。但是,目前國際環境已發生變化,我國在國際投資中的角色已不再僅是資本接收國,而是越來越多地將資本輸出到海外。因此,我國對外簽訂的投資協定應更注重于對投資者權益的保護。
而且,國際上已有的保護發展中國家企業對外投資的機構即多邊投資擔保機構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建設中對中國企業并不能起到所預期的保護效果。因為在我國企業向沿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進行投資時,相較于我國,東道國更符合該機構保護對象的條件,因此我國投資者可能在承包海外業務時受到限制。
三、“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對外投資法律保障機制的完善
目前我國對外投資增速遠快于吸收外資,因此我國應加強相應的國內法保障,并細化、更新國際投資協定,為我國資本投入海外市場保駕護航。
1.完善相關國內立法
首先,完善國際投資法律制度,促進投資便利化。為促進國內外投資在沿線國家和我國之間自由流動,國家應盡快出臺《對外投資法》;在此之前,國務院可以在總結有關立法及部門規章的基礎上,結合我國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實際情況,先行制定綜合的《對外投資促進條例》,就對外投資的核準備案、投資保險、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作出更具有實際操作性的規范。
其次,完善國際金融法律制度,促進資金有序流通。為促進區域內資金跨國流動更是為保護從我國流出的資本,我國可以出臺有關國際結算和匯兌的管理規定,加強國家之間貨幣合作,進一步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
再次,完善海外投資保險制度,防控沿線國家政治風險。我國國家層面可出臺專門的《海外投資保險法》,并制定可供承保機構參考的專業保險條例范本,成立專門的海外保險公司,擴大承包對象和承保風險的范圍。而且政府還應通過外交手段加強國家之間的政治互信,以減少因為缺乏信任而造成的損失。
2.加強國際法規則的運用
我國應當開展與沿線國家的雙邊投資協定的簽訂與更新工作,使協定更有利于應對海外投資壁壘規則,為我國海外投資者維護合法權益提供國際法依據。首先應當注重對投資壁壘條款的削弱與消除,比如我國應當盡早在國內法規中引入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規則,這樣東道國也將同等對待我國投資者,歸根結底有利于我國投資者更好地走出國門。其次在締結及更新投資協定中,應盡量細化規則,運用更為嚴格的專業術語,減少東道國可能設置投資壁壘的機會。再次,積極參與稅收信息交換國際合作,完善國際稅收法律制度。利用好已簽署的《多邊稅收征管互助公約》和避免雙重征稅協定,保障我國投資者權益。政府應采取行動增強我國投資者權益保護意識,利用好如ICSID等國際投資爭端解決機制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四、結語
“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企業對外投資發展勢頭良好,但企業在沿線國家的投資不僅面臨商業風險,還經受著政治和法律風險的考驗,而我國國內相關立法并不完善并不能完全滿足我國對外投資的需求,現有國際投資規則也不能很好地保護我國投資者。因此有必要在現有法制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完善國內相關立法,并完善及更新雙邊投資協定,建立健全對外投資法律保障機制。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中國海外投資國家風險評級(2018).2018年1月19日發布.
[2]鄭蕾,劉志高.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直接投資空間格局.地理科學進展,2015年第5期.
[3]王海運,等.“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的背景、潛在挑戰和未來走勢.亞歐經濟,2014年第4期.
[4]陶景洲.中國需要新型雙邊投資協定.新世紀,2013年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