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鎮源
內容摘要:在開辟研究視野的同時,各種“轉向”也為翻譯研究帶來元話語風險。該風險指向一種負面的效應:在“轉向”的攪動下,研究者被作繭自縛、迷己逐物的慣性帶入“心為物轉”的困境,導致學理思維的困惑與混亂。本文重拾儒家的中庸思想,通過論證得出結論:研究者應秉持中庸觀,通過“反求諸其身”的路線,在“未發之中”的支點上,在“發而中節”的張力中阻止翻譯學界“心為物轉”的元話語風險,使研究者走向“心能轉物”的狀態,以助其獲得自主性與位置感,釋放強大的人本潛能。對于主要由西方學界主導的諸多“轉向”,源于中國式智慧的中庸觀開出一劑對治認知弊病、改善研究思維的“中藥”。
關鍵詞:翻譯研究;元話語;轉向;中庸觀
Abstract: Expanding research horizons, “turns” cause a meta-discourse risk of translation studies, which is leading to a negative effect: stirred by “turns”, researchers become self-trapped, material-obsessed, thus falling into the mind-whirled-by-material plight, producing academical bewilderment and confu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octrine of Mean, a traditional Confucian value, this paper reaches one conclusion: researchers need to hold the Doctrine of Mean; following an inward retrospection, standing on an emotion-free pivot, negotiating in an well-controllable tension; they are able to diminish the “turns” risk and establish an access to the “turns” model, thus rewarded with an independent positioning sense, creating a source of released humanistic power. For “turns”, which are mainly dominated by Western academical discourses, the Doctrine of Mean, originated from Chinese traditional wisdom, prescribes a cure for cognitive remedy and academic improvement.
Key words: translation studies; meta-discourse; “turns”; the Doctrine of Mean
Author: Yang Zhenyuan, Ph.D., is professor at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1731, China). His major academic interest is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 E-mail: yochinen@163.com
多年來,翻譯研究見證了各種各樣的“轉向”。在開辟研究視野的同時,“轉向”也將翻譯研究推向“心為物轉”的元話語風險。如果重拾中庸觀,則有助于調整面對種種“轉向”的心態,以“未發之中”的立足點與“發而中節”的張力感將翻譯研究元話語推向“心能轉物”的境界,從而釋放出研究者的人本潛能,為“轉向”所帶來的認知問題形成一劑對治的“中藥”。
一、翻譯研究的各種“轉向”與“心為物轉”的元話語風險
翻譯研究的“轉向”伴隨著理論視閾的轉變。在20世紀中期以前,翻譯研究多停留于直觀感悟,從嚴格意義上講缺乏理性品格。“無論是西方以修辭學為理論指導的翻譯研究還是我國以中國古典美學為指導的翻譯研究都有重感性、輕理性、重感悟、輕分析的傾向,都對客觀知識與理論持排斥態度”(呂俊、候向群 56)。自20世紀50年代末,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奈達(Eugene Nida)、卡特福德(John Catford)、紐馬克(Peter Newmark)等語言學家將結構主義語言學應用于翻譯研究,使后者的理論視閾產生重要的變化,最終引起“語言學轉向”。這種轉向代表著從散漫的文藝學范式,轉移至嚴謹的結構主義語言學范式——“他們把翻譯問題納入到語言學的研究領域,從比較語言學、應用語言學、社會語言學、語義學、符號學、交際學等角度,提出了相對嚴謹的翻譯理論和方法,開拓出了翻譯研究的新領域,給傳統的翻譯研究注入了新的內容……他們代表的當代西方翻譯研究中的語言學轉向,揭開了當代西方翻譯研究史上的理論層面”(謝天振 110)。語言學轉向將感悟式的零散譯論納入相對嚴密的邏輯框架,使翻譯研究呈現出一種更加科學化的研究思維。
隨著語言學轉向的進展,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注意到純粹的文本內研究的局限。在20世紀80年代末,翻譯學與文化學同時興起,使翻譯研究的理論視閾再次發生變化。兩股思潮合力推動翻譯研究產生“文化學轉向”(方夢之 28),也被普遍稱作“文化轉向”。一些研究者開始從文本內的語言分析范式,轉移至文本外的社會文化探索范式。在這一旗幟下,研究者發出宣言:“對于翻譯實踐的研究……已走出形式主義途徑,并轉向語境、歷史與習俗這些更為廣闊的問題”(Lefervere & Bassnett 11)。隨著巴斯內特(Susan Bassnett)、列菲弗爾(Andre Lefevere)、圖里(Gideon Toury)、赫曼斯(Theo Hermans)等文化派學者的推動,翻譯研究突破純粹的語言研究,從文本內走向文本外,轉而探索翻譯與種種社會文化因素的相互影響與制約。文化轉向為翻譯研究帶來更加廣泛的文本外因素考慮,使其呈現出更加豐富的研究內容。
在20世紀末,隨著文化學與翻譯學的交融加速,巴斯內特又提出了“翻譯轉向”(Bassnett 123),主張從翻譯的視角展開文化學研究,并獲得一批文化派學者的追隨。后來隨著新的理論視閾的突顯,翻譯研究又出現了種種其他的轉向。按照喻鋒平的總結,近年來國內外譯界還出現了如“譯者轉向”、“創造性轉向”、“現實轉向”、“實踐轉向”、“顯性轉向”和“隱形轉向”、“認知轉向”、“權力轉向”、“語用學轉向”、“倫理轉向”、“社會學轉向”、“實證性轉向”、“全球化轉向”和“意識形態轉向”等十多種翻譯研究“轉向”的現象(喻鋒平,《翻譯研究“轉向”》 1)。
不可否認,種種“轉向”在不同程度上對翻譯研究形成深化與拓展,對后者的發展構成一定的推動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前者同時也將后者推向一定的元話語風險。所謂元話語,通常指話語發出者組織語言、引導聽眾的模式,直接關涉到話語的說服力與有效性。如此之多的“轉向”在元話語層面發生攪動,將翻譯研究推向種種疑惑:翻譯研究到底應當轉向何處?到底應當依托怎樣的視角展開研究?究竟應當聽從誰的號召?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以上疑惑,那么翻譯研究便難以避免在學理認識上滑向迷惘乃至于混亂,使自身組織語言、引導聽眾的模式遭到質疑,以至于削弱自身的說服力和有效性,陷入元話語風險。確切說來,這是一種“心為物轉”①的風險——人們被各種“轉向”所主宰,進而作繭自縛,迷己逐物,陷入愈發狹隘的學理思維。在這一風險下,各種“轉向”一方面享受著追隨者的贊美之辭,一方面也面對著來自各方面的質疑之聲。某些學者為防止研究理念的迷惘化與混亂化,對“轉向”表達出明確的抵制話語,其中甚至不乏激烈的言辭。如貝克(Mona Baker)就直接反對“轉向”的提法,認為這是“那些企圖建立‘學術王國的人提倡和推銷的一個比喻……有些嘩眾取寵”(徐方斌 12);馬雷斯(Kobus Marais)則把“轉向”定位為一種歸結主義(reductionist)思維作祟的結果,即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集中于翻譯活動的片面特征,以犧牲整體復雜性為代價換取一種方便的概念化方式(Marais 108);辜正坤認為所謂的“轉向”不過是依據某個人的單個或幾個權威性成果而已,因而這一提法是荒唐的,而許多中國學者卻對其習慣性或盲目地跟風(辜正坤 4-5);孫藝風也在訪談中借用皮姆(Anthony Pym)的話,將如此之多的“轉向”形容為“挺蠢的事”,并詼諧地說:“這轉向轉得太多了,就不叫轉向了,自己都不知道轉到哪里去了”(孫藝風、何剛強、徐志嘯 16)。在各種轉向話語之下,翻譯研究活動及其所涉及的領域“已經遠遠超出現有的翻譯本體論能夠解釋的范圍了”(張美芳 23)。如此等等的聲音在發出拷問的同時,也敦促著譯學界在這一問題上厘清認識,消除“轉向”帶來的元話語風險。對此,儒家的中庸觀有著積極的啟示。
二、重拾中庸觀
作為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中庸觀提倡一種中正平和、不偏不倚的處事心態。《中庸》一書開篇即言:“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佚名a 46)。朱熹在《中庸章句》中對“中庸”定義為“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5)。其中“不偏不倚”強調一種居中而行、不落極端的心理位置,“平常”則體現了一種淡然從容、返璞歸真的生活方式。確切言之,“‘中是不偏,‘庸是常……達于中,即是天下不易之定理……人也要達到不偏不倚之‘中,亦當是人生當有之常態”(王緒琴、朱紅 57)。
中庸觀在很多時候被認為是缺乏個性、滿足現狀、不思進取的代名詞。其實這完全是一種誤讀。中庸完全是一種積極、正面的思想境界。所謂的“中”并非一種事實選擇,而是一種心理狀態,是不被各種偏激情緒左右的淡定境界,而“庸”也并非庸碌無能,而是神識內斂、淵停岳峙的從容氣度。其關鍵在于通過內心的修養,在紛亂繁雜的世間萬象面前留存本心,即喜怒哀樂未曾發出的狀態(未發之中),同時保持對于情緒的絕對控制權,能夠主導自身情緒(發而中節)而不被情緒帶走,最終達成“致中和”,形成完善的人格。筆者認為,中庸并不消極,它不是要讓人們從絕對意義上拒絕某些行為,而是主張以“未發之中”與“發而中節”作為精神支點,從容穩健地在實踐語境下做出最優化的行為抉擇——當進則進,當退則退,能高能低,能上能下,中正平和,不執兩端,無論做什么事,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都能自然而然地達到萬物之道的平衡點。一個真正領悟了中庸之道的人既懂得在時機不到之時避其鋒芒,隱忍不發,又能在時機成熟時當仁不讓,舍我其誰。這是一種極高的智慧,正所謂“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佚名a 119)。真正的中庸不僅不會使人們流于庸碌,反而能賦予人們健康成熟的人格與通達圓融的智慧,幫助成就真正的大事業、大成就與大功德。
達致中庸的途徑在于對自心的反思與拷問,儒家稱之為“慎獨”。這在《中庸》里反映為對孔子相關教導的標榜——“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76),意為君子立身處世如同射箭,若射不中靶,應從自身的技藝找原因。按照康德的理論,現實世界發源于人作為自我的觀念——“能思維的‘我(靈魂)把自身思維成為實體、單純的、在一切時間中都是數目上同一的、是一切存在的相關物、其他一切存在都必須從這個相關物推論出來”(康德 313),因此自我思維對于外在事物有著根本性的影響力。“反求諸其身”正是從本源上指出通往中庸的道路——從“正心”到“正物”。而這也為消除翻譯研究的元話語風險提供了一條思路:當被“轉向”推向“心為物轉”的窘境時,我們能否“反求諸其身”,在“由心及物”的過程中尋得解脫之法?能否由此達致中庸,以中庸觀的智慧來化解學理認知的混亂與迷惘?
三、翻譯元話語之中庸觀:走向“心能轉物”
歸根到底,“轉向”秉承的是一種基于“彼”與“此”二元對立的話語,即由“此”轉向“彼”。有意思的事,在這個普遍懷疑與解構二元對立的后現代時期,基于二元對立的“轉向”論調卻在不同程度上收獲擁護者,甚至一度引領翻譯研究的巨大風潮。這一切不得不說與譯學界的客觀背景——權力話語脫離不了干系。確切說來,在種種“轉向”風起云涌的表象背后,是擁有強大話語權的學術權威們,如“語言學轉向”背后的奈達和紐馬克、“文化轉向”和“翻譯轉向”背后的巴斯內特和列菲弗爾等。但“轉向”之所以能夠引起元話語風險,最根本的原因恐怕還不是上述學者的話語權。對此,如果依循“反求諸其身”的道路,我們就需要首先思考風險的根源究竟是所謂的“轉向”本身,還是我們自己?
儒家將“仁”作為人生的至高境界。“仁”既關涉道德修養,也關涉人生的價值目標,所謂“求仁得仁”就是這樣一種價值目標的實現。這樣的理念在翻譯研究中直接涉及元話語。正如孔子所言:“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佚名b 171)翻譯研究能否“為仁”,能否“求仁得仁”,最終還是要落實到“由己”而非“由人”上。固然,種種“轉向”由某些學術權威的話語權所推動,但歸根到底,這些話語權最終還是需要依靠研究者自身的心理認同才能產生相應的影響力和號召力。王陽明有云:“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王陽明 375)。一旦認同“轉向”,并對其稱善,我們就已經由無善無惡的“心之體”走向了有善有惡的“意之動”,已經不是“不思善,不思惡”的本來面目②。那么由此下去,我們應當走多遠?如果沒有中庸的智慧觀照,我們很難把握好這其中的度。稍有不慎,就會落入“心為物轉”的元話語風險。
依托中庸思想的核心,即“致中和”的兩個支點——“未發之中”與“發而中節”,我們可以繼續深入剖析這一元話語風險的產生根源。首先,“轉向”呈現出一幅由“此”到“彼”的宏觀圖景,試圖以此引起學理價值的轉移,證明舊的方向已經失勢,新的方向才是可取之道。面對這一圖景,研究者如果不能保持原則心態的穩定性,不能站牢“未發之中”的立足點,那么便從一開始就具備了價值心態失衡的可能性。在這一失衡趨勢下,研究者原本無善無惡的本心開始躁動,并在自身的先在視閾下滑向各種干擾情緒——對于名家的崇拜、對于群體效應的盲從、對于跟風的功利期許,等等,進而不斷沖擊自身的客觀判斷力和主觀創造力。如薩爾達尼亞(Gabriela Saldanha)和奧布萊恩(Sharon OBrien)評論的那樣,譯學界“在描述一種現象時……不可避免會突出某些關系,同時忽略另一些關系,因而將某些解釋凌駕于其它解釋之上……一種自我反思的研究方法應當承認這種內在的偏見”(Saldanha and OBrien 5)。其次,由于“未發之中”的缺席,此類情緒失去了來自根本的節制力,研究者便無法做到“發而中節”,無法控制自己對于“轉向”的依附甚至于依賴。換言之,由于缺乏不偏不倚的基本認知立場,研究者便容易被“轉向”所主導,甚至在“轉向”引起的各種情緒中迷失自我,喪失自我判斷能力,只能盲目跟從“轉向”的指揮棒轉來轉去。為說明這一尷尬現象,辜正坤將“轉向”形容為西方人的“學術魔方”,指出在翻譯研究領域,“西方人像耍魔術似的轉著圈子玩。許多學者在后面乖乖地、盲目地、汗流浹背地追著轉,花了老大的力氣終于記熟了幾個洋話語,眼巴巴地看著快趕上趟接軌了(國際的!),可以對話了(全球的!),可是就在對話接軌的當口,人家滴溜溜地又轉向了”(辜正坤 7)。這一諷刺辛辣而又中肯。確實,在中庸觀缺失的情況下,“心為物轉”的風險容易使人淪為“轉向”的奴隸,使其在聚焦“轉向”提倡的方向的同時在其他方面盲目短視,從總體上對翻譯研究的發展造成障礙。隨著“心為物轉”的進程,個人的客觀判斷力和主觀創造力會不斷遭到削弱,導致越來越多的混亂和迷惘,如此下去恐怕只能如孫藝風說的那樣,自己都不知道轉到哪里去了。
依托于“未發之中”與“發而中節”,我們則可以對上述困境形成對治,幫助研究者重新梳理學理思維,從“心為物轉”走向“心能轉物”③。
首先,研究者需要在先在視閾中淡化自身的偏頗性,在價值心態上立足于“未發之中”的心性基礎。值得注意的是,所謂“轉向”,不過是一種視角的變化,正如喻鋒平所言,“顯然這是屬于研究視角的問題,并且不管視角怎樣變化,研究的對象卻沒有變化,依然是以翻譯實踐和翻譯理論為對象,僅僅是引入了如‘語用學、‘社會學等方法、理論等——種種研究視角都還是歸屬于翻譯研究的整體中”(喻鋒平,《國內外翻譯研究轉向》 80)。研究視角的轉變只能說是一種視野的拓展,相對于原來的研究視角并不具備絕對的價值優勢。如果把翻譯研究的對象比作一頭大象,那么不同視角下的研究結果都不過是種種“盲人摸象”的結論而已。研究者可能摸出不同形狀:簸箕(象耳)、管子(象鼻)、柱子(象腿)、繩子(尾巴),等等,看似彼此沖突,實則并行不悖,不能認為自己的結果從本質上就優于他人的結果。因此,研究者應當站穩“未發之中”的立足點,淡化不同研究方向的價值分別,保持原則立場的穩定,不能輕易被“轉向”引發情緒動蕩,失去價值心態的平衡。事實上,“轉向”不過是一種人為設置的表象而已,并不具備本質性的內涵。如辜正坤所言,翻譯研究不同流派的研究在各個時期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各自按各自的方向發展,只是發展程度有別而已,并未真正發生過“轉向”(辜正坤 6)。對此,有了“未發之中”的原則心態,研究者就能夠擺脫對于“轉向”表象的執著,從而避開“孰優孰劣”的固化概念,杜絕盲從跟風的可能性。
其次,研究者需要依循“發而中節”的理念,在面對“轉向”時尋得自身的位置感。“未發之中”的立場造就了中正平和的學理思維,也保證了研究者對于自身情緒的控制權,使“發而中節”成為可能。確切地講,有了“未發之中”的牢固立足點,研究者心態趨于淡然,便不會被“轉向”任意牽動,不會被新的研究方向主宰自我,而是能夠從容自如地控制自己與“轉向”的遠近親疏。這樣的位置感正是中庸觀“素位而行”精神的體現。《中庸》主張在淡然自若的態度中找到自我位置——“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佚名a 76)。恰當的位置感在日常生活中是健全人格的表征,在翻譯研究中則是高水平研究素質的體現——中正平和、不倚不拒,素位而行。它使研究者在面對“轉向”時能夠把握好認同與反對之間的張力,為正確的判斷留存足夠的空間,做到“無入而不自得焉”。當從對“轉向”的偏執中解放出來以后,研究者就能獲得思考的大自由,就能自主地汲取“轉向”的學術養分而不為其所制,從而徹底將“轉向”工具化。于是,研究者不再在“心為物轉”的元話語風險中迷失自我,而是將“轉向”作為參考和輔助,反過來讓翻譯研究圍繞自心的判斷力與創造力轉動起來,走向“心能轉物”的自在與解脫。
以翻譯研究的語言學轉向與文化轉向為例。如以中庸觀念觀之,便不會受制于二者之間的分野:“未發之中”的原則立場淡化了二者的價值分別,使研究者從根本上免于門戶之見的困擾,因為不會輕易陷入語言分析范式和社會文化范式之間絕對的價值二元對立;在此基礎上,“發而中節”的位置適感克服了一擁而上的學理心態,使研究者能夠真正以獨立之精神判斷二者的實際意義,并在具體的現實語境下獲得恰當的元理論思維,使自己能夠在二者之間自在地汲取學術滋養。對于其它諸多轉向,如能秉持中庸觀念,同理可以獲得類似的元話語效果。
四、結論
透過以上論證,本文得出結論:當前翻譯學界需要在中庸觀的視閾下,依循“反求諸其身”的路線,以辨證的眼光,在“未發之中”的支點上,回避絕對化元理論價值心態,同時在“發而中節”的張力中,尋得具體的恰當學理思維,以此扭轉諸多“轉向”所帶來的認知偏差,將學理思考主動權交還給研究者,使其免于“心為物轉”的元話語風險,從而釋放出強大的人本潛能,形成“心能轉物”的自在心態。
總而言之,“轉向”給翻譯研究造成的元話語風險,實際是“心”與“物”關系顛倒的產物,是研究者自心依附外物、為物所制的后果。對此,中庸觀以正確的反思途徑和強大的自心力量,為研究者贏得了自主性和位置感,止住了“轉向”的負面效應,也為翻譯研究打開了一扇積極元話語的探索之門。特別是對于中國的翻譯研究者來說,在經歷了西方翻譯理論的洗禮之后,回歸中庸觀有助于反思西方學理思維的弊病,增強自身學術思維的獨立性,進而以中國式的智慧造就“中立而不倚,強哉矯”(佚名a 65)的研究質量。
注釋【Notes】
①③取自《楞嚴經》:“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于本心,為物所轉,故于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參見佚名d:《楞嚴經》。北京:中華書局,2012:72。
②出自六祖慧能對師弟慧明的開示:“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其中“明上座”指慧明。參見佚名c:《金剛經·心經·壇經》。北京:中華書局,2007:140.
引用文獻 【Works Cited】
佚名a:《大學·中庸》。北京:中華書局,2006。
[Anonymous a. Great Learning/The Doctrine of Mean.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06.]
佚名b:《論語》。北京:中華書局,2006。
[Anonymous b. The Confucian Analects.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06.]
佚名c:《金剛經·心經·壇經》。北京:中華書局,2007。
[Anonymous c. Diamond Sutra/Heart Sutra/Platform Sutra.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07.]
佚名d:《楞嚴經》。北京:中華書局,2012。
[Anonymous d. Surangama Sutra.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12.]
Bassnett, Susan. “The Translation Turn in Cultural Studies.” In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ture Translation. Eds. Susan Bassnett and Andre Lefevere.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1998: 123-140.
方夢之:《譯學辭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Fang, Mengzhi. A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3.]
辜正坤: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與中國文化學派的興起——序彭萍博士論著《倫理視角下的中國傳統翻譯活動研究》。《倫理視角下的中國傳統翻譯活動研究》。彭萍著。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1-17。
[Gu, Zhengkun. “The Cultural Turn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the Rise of the Cultural School of China, as a Preface to Dr. Pengs A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ranslation Activ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 In A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ranslation Activ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 By Peng P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1-17.]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李秋零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Kant, Immanuel.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Trans. Li Qiuling. Beijing: China Renmin UP, 2011.]
Lefevere, Andre and Susan Bassnett. “Introduction: Prousts Grandmother and the Thousand and One Nights: The ‘Cultural Turn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Eds. Susan Bassnett and Andre Lefevere. London: Cassel, 1990: 1-13.
呂俊、候向群: 《翻譯學——一個建構主義的視角》。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L, Jun, and Hou Xiangqun. Translatology—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Study.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5.]
Marais, Kobu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A Complexity Theory Approach.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2014.
Saldanha, Gabriela and Sharon OBrien. Research Methodologie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2013.
孫藝風、何剛強、徐志嘯:翻譯研究三人談(下)。《上海翻譯》2(2014):13-17。
[Sun, Yifeng, He Gangqiang and Xu Zhixiao. “A Trialogue on Translation (Part 2).” 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2 (2014):13-17.]
王緒琴、朱紅:《中庸》與走出“自以為是”。《哲學研究》3(2016):51-58。
[Wang, Xuqin and Zhu Hong.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and the Walk-Out from ‘Self-Righteousness.” Philosophical Research 3 (2016): 51-58.]
王陽明:《傳習錄》。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
[Wang, Yangming. Analects. Zhengzhou: Zhongzhou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2011.]
謝天振:當代西方翻譯研究的三大突破和兩大轉向。《四川外語學院學報》5(2003):110-116。
[Xie, Tianzheng. “Tree Breakthroughs & Two Turns in Contemporary Western Translation Studies.” 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5 (2003): 110-116.]
徐方斌:關于翻譯研究及其各種“轉向”——蒙娜·貝克訪談錄。《上海翻譯》3(2009):9-13。
[Xu, Fangbin. “On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Its ‘Turns—An Interview with Mona Baker.” 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3 (2009):9-13.]
喻鋒平:《翻譯研究“轉向”現象的哲學觀照》(博士學位論文)。湖南師范大學,2012。
[Yu, Fengping. A Philosophic Perspectives on the “Turn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PhD dissertation). Changsha: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2012.]
——:國內外翻譯研究轉向及范式轉換綜述。《外語與外語教學》2(2012):78-81。
[---. “An Overview of Turns and Paradigm Shifts of Domestic and Overseas Translation Studies.”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 (2012):78-81.]
張美芳:后霍姆斯時期翻譯研究的發展:范疇與途徑。《中國翻譯》3(2017):18-24.
[Zhang, Meifang. “Translation Studies after Holmes: Scope and Approaches.”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3 (2017):18-24.]
責任編輯:魏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