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九霖

企業家是經濟活動的重要主體。民營企業為我國經濟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民企乃至整個非公經濟是企業家不竭的動力和源泉,是企業家的搖籃。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堅持“兩個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這既是我黨的一貫方針,也是對去年甚囂塵上的“民企離場論”“新公私合營論”等否定民企言行的正面回應。那些否定民企的言行,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歪曲,是阻礙民營企業家茁壯成長的重大障礙。馬克思主義認為,衡量歷史事物是否合理,存在著歷史標準和價值標準。
先看歷史標準。1978年之前,僅有國企、零星存在的個體企業,正是因為大規模地發展了非公經濟,以及它們與國有經濟的共同努力,才有了改革開放的成功。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非公經濟因為機制靈活、注重效率、充分有效地利用資源,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整體上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成為不斷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生力軍。企業家也因此茁壯成長。《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 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 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意見》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一大批優秀企業家在市場競爭中迅速成長,一大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不斷涌現,為積累社會財富、創造就業崗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增強綜合國力作出了重要貢獻。
從價值標準來看,民營經濟在整個經濟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民營經濟對國家財政收入的貢獻占比超過50%;GDP和固定資產投資、對外直接投資占比均超過60%;企業技術創新和新產品占比超過70%;城鎮就業占比超過80%;對新增就業的占比貢獻超過90%。今年3月,我隨全國工商聯考察湖南時得知,2018年湖南民營經濟對國家的稅收貢獻占到約64%,如果剔除糧油和煙草,則上升到77%。民企所創造的價值有目共睹。上市公司中民企同樣分量重。2019年5月,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中國上市公司協會2019年年會上表示,在資本市場發展的過程中,證監會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方針,堅持競爭中性原則,積極支持民企發展。競爭中性原則始于1996年澳大利亞聯邦政府的《聯邦競爭中立政策聲明》,強調國企和非國企并存,且保證國企和國家的聯系不給其帶來競爭優勢,而是中性的。2016年至2018年,民企首發上市家數和融資額分別占同期全市場的89%、72%;現在民營上市公司共2544家,占比從2012年的55%提高到目前的70%。這一結果來之不易,體現了國家對待民企支持的力度,也表明了民企的分量。總之,民企等非公經濟創造了極大的社會財富與價值,也成為企業家成長和發展的肥沃土壤。
此外,從權利角度看,財產權和營業權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權利,民企的開辦與經營是個人行使財產權等基本權利的表現。否定民營經濟就是否定個人的財產權利,極大地限制了公民的權利,刨去了企業家的基礎、斷了企業家的后路。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消滅私有制”不符合馬克思主義。馬克思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私有制的消亡,將是一個相當長的自然歷史的過程,并沒有實際的時間表。因此,以民營企業家為主的企業家群體,會是長期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總之,堅持和發展非公經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必然,重視企業家的作用就必須重視民企乃至整個非公經濟的發展:這是企業家不竭的動力和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