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教志 沈紹武 肖 勇
湖北中醫藥大學信息工程學院,武漢,430065
湖北省是中醫藥大省,在中醫藥方面有著豐富的資源及深厚的發展基礎。近年來,湖北省委省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湖北省中醫藥健康服務“十三五”發展規劃》(鄂政辦發〔2017〕13號)以及《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中醫藥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鄂政發〔2018〕23號)等文件均提出要將湖北省建設成中醫藥強省的目標,同時也提出振興湖北省中醫藥的具體措施。未來5年,湖北省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將得到進一步完善,服務能力逐步提升,人人享有基本中醫藥服務。而要實現這個目標,首先要保證中醫藥人員配置的公平性。本文從公平性維度入手,對湖北省中醫醫院中醫藥人員配置進行研究,為湖北省合理配置中醫藥衛生人力資源提供決策依據。
將湖北省17個地市州的中醫醫院作為研究對象,研究指標包括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數、見習中醫師和中藥師(士)[1]。指標數據分別來源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公布的《2012-2017年全國中醫藥統計摘編》、湖北省中醫藥綜合統計管理平臺2012-2017年度統計報表以及湖北省統計局年度統計公報。
運用衛生資源密度指數指標體現中醫藥人員按人口和地理面積的均衡分布,運用洛倫茲曲線與基尼系數直觀體現和判斷湖北省中醫醫院中醫藥人員按人口、地區分配的公平程度。
利用Excel 2010對數據進行錄入、整理、處理,運用散點圖繪制洛倫茲曲線,并測算基尼系數。
2012-2017年,湖北省中醫醫院中醫藥人員數總體呈上升趨勢,中藥師(士)占比總體呈下降趨勢。截至2017年底,湖北省中醫醫院中醫藥人員總量為8453人,較2016年增長6.38%,其中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占70.03%,較2016年上升8.72%,見習中醫師占11.45%,中藥師(士)占18.51%。見表1。

表1 湖北省中醫醫院中醫藥人員發展情況 n(%)
數據來源:湖北省中醫藥綜合統計管理平臺。
從人均中醫藥人員擁有量來看,武漢市、黃石市、襄陽市相對較高,潛江市、神農架林區相對較低;從地理維度看,武漢市最高,為每平方千米0.2123人,神農架林區最低,為每平方千米0.0018人;從HRDI分布來看,武漢市最高,為0.1885,神農架林區最低,為0.0120。武漢市中醫藥人員HRDI是神農架林區的近16倍。結合人口與地理因素,中醫藥人員資源多集中在發達地區,并且高度集中于武漢市,各地市州之間人均中醫藥人員擁有量差異巨大。見表2。

表2 2017年湖北省各地市州中醫醫院中醫藥人員配置情況
數據來源:湖北省中醫藥綜合統計管理平臺年度數據和湖北省統計局統計年鑒。
2017年,湖北省中醫醫院平均每千人口中醫藥人員數為0.1244人,17個地市州中只有6個地市州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區域之間的中醫藥人員配置差異較大。平均每平方千米中醫藥人員為0.0441人,有7個地市州超過全省的平均水平。武漢市最高,約是居中的鄂州市的6倍,是最低的神農架林區的近118倍。
從2012年與2017年的比較來看,湖北省部分地市州發展速度較快。其中,荊門市、天門市、荊州市、十堰市的每千人口中醫藥人員數的擁有量以及每平方公里中醫藥人員數的擁有量增長率均超過12%。但還存在部分地市州發展速度衰退的情況,隨州市、咸寧市、鄂州市、仙桃市的每千人口中醫藥人員數的擁有量以及每平方公里的中醫藥人員數的擁有量下降率超過15%。見表3。
將湖北省17個地市州中醫醫院每千人口中醫藥人員擁有量由小到大排序, 以各地市州常駐人口與地理面積累計比為橫坐標,以中醫藥人員數累計比為縱坐標,分別繪制中醫醫院中醫藥人員按人口分布的洛倫茲曲線(圖1)與按地理分布的洛倫茲曲線(圖2),并計算基尼系數。2012年、2015年和2017年按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數分別為0.0871、0.0892和0.0868,總體呈下降趨勢,均低于0.20,2012年、2015年和2017年按地理面積分布的基尼系數為0.3002、0.2802和0.2775,介于0.2-0.4之間,總體呈下降趨勢。

圖1 湖北省各地市州中醫醫院中醫藥人員資源按人口分布的洛倫茲曲線

圖2 湖北省17個地市州公立中醫醫院衛生資源按地理分布的洛倫茲曲線

表3 湖北省各地市州2012年、2015年與2017年中醫藥人員配置基本情況
數據來源:湖北省中醫藥綜合統計管理平臺年度數據和湖北省統計局統計年鑒。
2012年、2015年和2017年湖北省中醫醫院中醫藥人員按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數均低于0.2,按地理分布的基尼系數均低于0.4,并呈下降趨勢,表明中醫醫院中醫藥人員分布相對公平,配置相對合理??赡芘c近年來中醫醫院開始重視中醫藥人才引進以及政府部門加大對中醫藥事業的財政投入有關,使中醫藥人員配置公平性有所改善,取得了成效。2012-2017年,中醫藥人員總量、每千人口中醫藥人員擁有量以及各地市州每千人口中醫藥人員總體呈上升趨勢。雖然中醫藥人員資源增長速度相對滯后,但基本上在合理的上升空間內,基本可以滿足中醫藥服務的需求。
結果顯示,2012年、2015年與2017年,湖北省中醫醫院中醫藥人員資源配置的按人口分布的公平性都優于地理公平性。同時,2017年的人口、地理公平性要優于2012年和2015年,說明近年來中醫藥人員資源配置越趨向合理。但在黃岡市、宜昌市、十堰市等地域遼闊、人口分布相對平均的地區,地理面積配置不公平更加突出。主要原因為在政府宏觀調控下,中醫藥人員主要按人口因素配置,未充分考慮地理因素。在市場調節下,中醫藥人員主要流向經濟發展較好、人口密集的地區,流向經濟落后、地廣人稀地區的較少[2]。新醫改實施之后,定點醫療機構不斷增加,同時政府逐步完善跨區域就醫費用報銷體系,使得部分患者更偏向于在中醫藥服務水平高、質量優、經濟發達的地區就醫,打破了地理限制。建議中醫藥管理部門加強對湖北省中醫醫院中醫藥人員資源的合理規劃,不僅要從人口角度還要從地理面積角度進行中醫藥人員資源配置。運用行政干預手段,加大對每平方公里中醫藥人員較少的城市政策傾斜力度,提高當地中醫藥人員的待遇,合理規劃中醫藥人員在市域內和市域間的配置,從而提高地理公平性[3]。
根據2017年各地市州的比較結果,武漢市等發達地區的每千人口中醫藥人員數、每平方千米中醫藥人員數和HRDI指標都遠遠高于省平均水平;而潛江市、神農架林區等3項指標均低于省平均水平。湖北省中醫醫院中醫藥人員的配置存在明顯的區域性差異。主要由于欠發達地區中醫醫院的綜合實力及其發展水平沒有中醫藥特色優勢,部分中醫藥人員為追求更好的發展平臺,傾向于選擇經濟更發達、更高級別、具有中醫藥特色優勢的中醫醫療衛生機構;現有的中醫職稱評定考核政策對基層中醫藥人員來說難度很大,直接影響工資待遇的提高,影響了他們工作積極性[4]。經濟發展相對較好的地區一方面能夠為中醫藥人員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和薪金待遇,另一方面也能為其提供更多職稱晉升和培訓交流的機會,能夠較好地吸引和留住人才[5]。
建議政府應加大對經濟水平欠發達地區的中醫藥財政投入,促進落后地區中醫藥服務水平的提高,建立合理的中醫藥人才流動機制,引導中醫藥人員資源合理流動,避免中醫藥人員過度集中于武漢市等發達地區,進而縮小區域間差距。同時,建立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中醫醫療機構的幫扶機制,提高欠發達地區的中醫藥服務水平,促進該類地區群眾享受較好的中醫藥健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