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亮 王 堅
(西安工程大學,陜西 西安 710048)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其蘊含著多元化的思想內容與豐厚的文化內涵,是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寶貴資源。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物質形態,在對其傳承與保護的過程中,需要依賴社會個體采取合理的傳播方式,確保民族文化火種生生不息。而電視節目作為文化傳播的主流媒體形式,可全面滿足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與發揚的需求。
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電視節目,廣義上是指以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體內容的電視節目,其兼具普通電視節目的表達形式,其核心在于人們運用紀實或藝術的表現手法,深度剖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客觀評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以電視節目為傳播媒介,可以將文化遺產更加具象化、立體化、生動化地呈現在公眾面前,有助于引導公眾深刻的認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社會文明進步的實際意義,與此同時,為公眾帶來藝術美的視覺體驗。
現階段,非物質文化遺產電視節目主要包括新聞紀實、紀錄片、戲劇表演及大型綜藝等形式。從狹義的角度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電視節目是指運用電視媒介相關技術手段,采集、整合、編創與記錄各民族現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然后通過電視節目創作的方式,保留古樸的藝術形式,賦予其審美價值[1]。
通過綜合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可知,無論是文化體系的膨脹,還是公眾對差異性文化的青睞,非物質文化遺產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單純的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價值遠遠不夠,還需要通過特殊且合理的方式傳承與保護民族文化,使其在時代發展的軌跡中生生不息,永久流傳。電視節目作為文化傳播的主流媒體形式,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具有潛在價值,是實現傳承文化遺產目標的必要保障[2]。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時間與空間發展的綜合性產物,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容與深厚的藝術內涵。通過一系列文化類電視節目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起源與內涵進行系統化、專業化的解析,可激發公眾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并主動參與到傳承與保護文化遺產的社會公益活動中[3]。以揚州電視臺為例,其創辦的《揚州文化名人訪談錄》節目,通過訪問評劇、剪紙、雕塑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的形式,為觀眾揭露文化遺產的發展歷程,從而增強公眾的認同感、歸屬感及榮譽感,以免該文化遺產的沒落。

圖1 皮影戲藝術
由于各地區的歷史背景與文化差異較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極強的地域性特征,并成為地區的關鍵代名詞。例如,剪紙藝術流傳于河北一帶、刺繡流傳于蘇州一帶、皮影戲流傳于江浙一帶等。而這種地域性的限制,往往會由于繼承人的稀缺,導致文化遺產失傳,甚至走向沒落。對此,電視節目作為以信號傳播為主導的媒體形式,在傳承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其可有效拓展文化傳播范圍,讓更多的公眾了解、熟悉與喜愛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遺產,進而實現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標[4]。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過程中,其內在文化價值大打折扣,部分獨有的藝術精髓消失,歸根究底,是由于文化遺產繼承人的保護行為缺乏專業性與規范性,僅僅注重文化遺產的形式,忽略了內在精神品質。經過反復推敲與精心策劃的電視節目,充分加強了內容與形式的規范性,確保民族文化遺產的經久不衰。
內容是電視節目的骨架,藝術內涵是電視節目的靈魂。只有為公眾提供充實且優質的電視內容,才能吸引廣大社會群體的注意力。為此,對于電視節目制作人來說,應深度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為公眾帶來視覺與聽覺的享受,激發其對節目內容的興趣。例如,通過獨家訪談古箏、紙扇、面人、雕塑、戲曲、剪紙及皮影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的方式,為公眾展示民族文化遺產的魅力。
通常來說,一期電視節目所引起的社會反響是有限的,其輿論熱度會慢慢降低,而一個滾動播出的電視欄目,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力是持續性的。在市場經濟體制中,品牌打造是企業提升核心市場競爭優勢的必要手段。電視媒體作為品牌建構的主要渠道之一,也需要依賴于公眾的品牌認知,而電視媒體的品牌打造離不開電視節目,以此形成長期性、有效性的合作。知名媒體評論人王明軒認為,媒體生存品牌化是當代視頻媒體生存的王道。而電視節目作為主流媒體形式,在打造媒體品牌方面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5]。
在現實環境中,非物質文化遺產電視節目必須堅持走品牌發展的道路,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協同增長,這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電視節目欄目化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要求。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具有極強的個性化特征。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貼近現實生活,將其作為電視節目創作素材,不僅可以滿足公眾的文化需求,也可以帶來豐碩的市場回報。
然而,在現實環境中,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體內容的電視節目少之又少,無論是中央電視臺,還是各地方電視臺,民族文化遺產電視節目始終未能成為吸引公眾的招牌,其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可想而知。歸根究底,是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電視節目的品牌化效應有限,這使得公眾的關注度持續銳減,更談不上深度鑒賞民族文化遺產??偠灾诋敶娨暶襟w發展進程中,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電視節目實現欄目化,進而打造品牌效應至關重要。
電視節目的綜合性特征,主要體現在內容的復合性與節目形式多樣化兩方面。對于電視節目內容的復合性來說,一方面,每一期節目內容都是組合性的,可以是紀錄片,也可以是熱點資訊;另一方面,每一期非物質文化遺產電視節目的內容都涉及文學、雜技、曲藝、美術、手工藝等繁雜的藝術類別,以此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目的選題范圍。
內容是構成電視節目的骨架,也是每一期節目的基本要素。表現形式則是節目表達要素的方式。節目的內容與形式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征,依靠單一的紀實手法無法呈現民族文化遺產的藝術精髓。故而非物質文化遺產電視節目的欄目化成為必然趨勢。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電視節目,內容豐富,表現形式靈活多樣。而且當下,電視節目表現手法極具綜合性特征,非物質文化遺產電視節目欄目化也是順應主流電視媒體發展趨勢的重要表現。傳承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強調本真性,依托綜合變現手法,可以讓專題節目更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進而為傳播民族文化奠定堅實基礎[6]。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鑒證歷史發展的寶貴資源,濃縮了基層群眾的智慧結晶,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與社會價值。電視節目作為文化傳播的主流媒體形式,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電視節目欄目化,打造品牌文化,這可充分展現出民族文化遺產的藝術魅力,最終為我國的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