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定懿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處處有計算,也處處離不開估算。從新課程標準來看,已將估算作為一種運算技能和能力來要求;從現實來看,估算能力是現代化社會生活中的需要,一個人在一天活動中,估計和、差、積、商的次數,遠比進行精確計算的次數多得多。因而“估算”教學不要停留在“算”的結果,而是“估”的意識、“估”的方法、“估”的過程、“估”的結果;結果是一個近似數,是一個整十、整百、整千等的數。
關鍵詞:意識;方法;結果
從新課程標準來看,已將估算作為一種運算技能和能力來要求;從現實來看,估算能力是現代化社會生活中的需要,是衡量人們計算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可見教師要教好估算,學生要學好估算,勢在必行,無數事例證明,一個人在一天活動中,估計和、差、積、商的次數,遠比進行精確計算的次數多得多。因而“估算”教學不要停留在“算”的結果,而是“估”的過程,只有將它用在解決實際問題上,“估算”才還原了它本來的面目。那么,如何在估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呢?現就自己的教學情況談談個人的看法。
一、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學習估算,培養估算意識,逐步形成良好的數感。
《新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的具體目標中指出:(讓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還指出要“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在以往的教材中,估算內容比較少,比較零碎,又作為選學內容,要估算也只是就題論題,因而學生的主動估算的意識比較薄弱。現用新教材注重以學生所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內容為題材,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學習估算,讓學生意識到估算的價值,增強估算意識,從而自覺地運用估算。
(一)如一年級學了百以內數的認識后,學生知道47比50小一些,99接近100,可設計具體情境中讓學生估算,“如果我們班28位學生去動物園,有三輛車子分別可以坐20人、30人、40人,你認為乘哪輛車比較合適?”因為28接近30,所以坐30人的那種車比較合適。學生對去動物園玩的事本來就感興趣,對這樣的估算必然會產生興趣。
(二)在學了計量單位的初步認識后,可以選擇一些學生身邊的素材,你的身高大約是多少?書本的厚度、長度大約是多少?還可以設計一些本身蘊含著估算價值的實例讓學生練習。如一根跳繩長約( ),一頭肥豬重約100( ),一支鋼筆14( )等。
(三)學生的良好數感和量化能力還表現在對數據的提取和量化上,同時還表現在“能估計運算的結果并對結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釋”上。如:“小明家養雞年收入1109元,養豬年收入4892元,估計這兩項年收入一共多少元?”有的同學認為:1109與1000接近,4892接近5000,所以1109+4892≈6000;有的同學則這樣想:1109接近1100,4892接近4900,所以1109+4892≈6000。這些學生對各自估算的結果都能作出合理的解釋,都是正確的,這就證明了他們已經有了良好的數感,對發展他們的估算意識和估算策略會有很大的幫助。
(四)在數與代數領域:結合加減乘除的計算教學每節課都可以進行估算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二、掌握估算方法,應做好取近似值估算
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應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提倡算法多樣化。”估算是以口算為基礎的,估算要加強,必須有口算的準確熟練為堅實的基礎。同時估算也要提倡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采用不同的算法,所以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取近似值估算,就是在以上的理念指導下進行的“取整”口算,也就是將原始數據取近似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數,進行口算,得以估算。
(一) 如萬以內數的加減法估算: 同學們收集礦泉水瓶,第三周收集192個,第四周收集219個。第三、四周大約一共收了多少個?
1、估算方法一:192≈200 219≈200 200+200=400 所以192+219≈400
2、估算方法二:192≈190 219≈220 190+220=410所以192+219≈410
多數學生喜歡用第一種方法,理由是容易口算;而第二種估算的結果比較接近準確數。
(二)如:三年級數學下冊29頁例8 ( 你們住了3天,住宿費一共是267元,每天的住宿費大約是多少錢?)
首先要理解“大約”是什么意思?(即不用算出準確的錢數)
1、解法一:267≈300 300÷3=100 所以267÷3≈100
2、解法二:267≈270 270÷3=90 所以267÷3≈90
很顯然,這兩種估算的結果差距較大,第二種解法比較接近準確值,所以在取近似值估算的過程中,要根據實際情況求近似值,哪些數該求近似值,哪些數不該求,要做出實際準確的判斷。
以上兩個例題的教學,基本上代表了“取整估算“這一內容的教學,對學生來說并不難,學生易于接受和掌握。通過四舍五入取整估算,學生初步知道估算的基本方法,大概了解估算的意義。
3、取近似值的估算還要注意估“多”估“少”意識的培養。
只有學生具備了估多、估少的意識,才能做好“準確值的大概范圍,”才能更好地完成課標在第二學段對估算教學提出的具體目標“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能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養成估算的習慣。”
三、指導應用,選擇估算方法
估算的方法靈活多樣,答案也不是唯一的,但更不是憑空猜想的,在具體的估算過程中有以下估算方法:
(一)取整估算;
(二)依據生活經驗估算;
(三)根據運算性質估算;
(四)根據倍數、根據尾數估算。
在課堂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地做出判斷,靈活機動地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估算,體驗估算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同時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由于估算得到的僅僅是一個大約數,可能比準確數大,也可能比準確數小,所以在教學中要提醒學生注意運用“ ≈ ”表示估算的結果。估算習慣的養成和估算能力的提高,標志之一就是自覺地運用估算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估算的習慣不是教出來的,需要在實踐中逐漸磨煉,要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加強各種類型的估算練習,從而幫助學生靈活掌握估算方法,學會主動地用估計的眼光去觀察數學問題。 例如: 四年級同學去秋游,每套車票和門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應該準備多少錢買票?
1、估算方法一:49≈50 104≈100 50×100=5000答應準備5000元。
2、估算方法二:49≈50 104≈110 50×110=5500答應準備5500元。
3、估算方法三:49≈50 104≈105 50×105=5250答應準備5250元。
以上三種估算方法,有的估多,有的估少,應選擇哪種估算方法更接近生活實際,讓學生通過分析,一致同意應估多,不能估少。因為估少了就秋游不成了。所以方法一必須排除,而方法二、三都是多估了,并且與實際相差不多,都是比較好的方法。筆算除法中的試商,實際上就是應用乘法估算進行試商的,試商就是估算的應用。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加強估算教學,培養估算習慣,具有重要的意義。估算教學不但要追求計算結果的準確,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探索估算的思考過程和方法,并從中體會估算在實際中的應用價值,同時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參考文獻:
[1]芮春華.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J].小學教學參考,2018(09):38.
[2]鄭小芬.提高學生估算能力的有效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24):64.
[3]丁偉.小學數學估算教學設計策略分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1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