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星照耀中國》以美國記者斯諾的視角為主線,搜集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談話內容,以及長征二萬五千里的一手資料,并以作者本人的實地考察為主,深入人民群眾,對蘇區的地方政治改革、長征民俗風情以及軍民生活進行廣泛而詳細的描述。本文主要分析了該書的敘事結構,并對其現場敘事、當先敘事的寫作方式進行總結和分析。
關鍵詞:《紅星照耀中國》;敘事結構
《紅星照耀中國》面世已近70年,初版時其被廣泛地視作新聞報道,而今天文本中的新聞性特征減弱,人們更多將其作為一種文學創作和歷史紀實相結合的著作進行閱讀。斯諾本人獨特的敘事結構、高超的敘事藝術也讓本身凝聚較強的歷史性、文學性。
一、發現為敘事主題
發現呈現的是作家對生活的觀察的穿透力,對于新聞記者而言,發現是在生活常態中發現新聞,考察的是記者對新聞的敏感性。任何一則轟動的新聞,必然體現的是記者的發現藝術。
《紅星照耀中國》第一次向全世界介紹了中國共產黨的革命事業和紅軍長征的真相。它立足蘇區軍民生活描寫,將國民黨的新聞封鎖線撕開了一個裂口。因此本書的創作第一階段就是斯諾從宋慶齡、魯迅等進步人士那里知道了中國共產黨的存在,以此開始的發現之旅[1]。
在書中,發現的視角始終存在,并延續到這本書的結尾,斯諾以故事敘述的方式講述他在紅色中國的所見所聞,借助作者的發現視角,讓觀眾看到延安時期蘇區的軍民生活、民俗風情以及中國共產黨立志改變舊中國的決心和行動。
二、單獨報告的敘事藝術
新聞報道有其特殊題材,一般篇幅較小,呈現出倒金字塔式,在文章開頭要交代清楚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在文段中要簡練地表達事情發生的經過。
全書的12個篇幅在形式上保持著獨立又關聯的特征,斯諾將自己出發去尋找紅色中國作為開頭,依次描寫了在去紅都的路上,在保安,共產黨員的成長過程,長征,西北蘇區,去前線的路上,和紅軍在一起的軍民生活等,時間線是從1936年6月至9月,地點發生在陜甘寧邊區,其中穿插多個紅軍領導人的采訪以及對紅軍長征的描寫。在12個篇幅中又主要分為關于長征的介紹,對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人的采訪,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政策、軍事政策的描述,作者本人的采訪過程和感受。從整體上而言,作者是按照探尋紅色中國的時間線為敘事結構進行記錄和創作的。
《紅星照耀中國》是由多個獨立的新聞報道篇幅組合而成的,斯諾摒棄了傳統新聞報道中最常用的敘事結構,而是采用講故事的方式,以新聞體裁的樣式完成這一著作。斯諾在書中將自己的所見所聞進行客觀記錄,并注重用生動、形象的文筆進行描寫和補充,在敘事方面他采用中國古典小說的章回體結構,用一章表現一個人物或者一件事情,將四個月的所有的經歷、見聞匯集起來,并在上一章結束的時候利用“且聽下回分解”的敘事藝術將觀眾的視角引入到下一個章節中[2]。
可以說這種由多個小篇章組成、互相獨立,卻又內在關聯的敘事結構將本書的多個單人形象組合為一個群體印象,將單獨事件連綴成一系列報道。在內容描寫中,斯諾更是站在幫助觀眾揭開神秘面紗的視角上進行敘述,在每個獨立篇章中,作者會在開頭設置疑問,將人們對于蘇區生活、對中國共產黨的種種懷疑、猜測毫不避諱地直接挑明,然后在行文中通過多種生動形象的描寫對人們的揣測進行解釋,一邊營造神秘氣氛,一邊又打破因為新聞封鎖而造成的神秘感。
另外,本書的敘事結構特殊性在于,作者不僅打破了傳統的新聞報道的敘事結構,采用章回體故事講解的方式進行敘事,更是在行文中補充各種各樣歷史背景信息,如,穿插陜北蘇區的民俗風情,加深讀者對事件發生的時代背景、地理面貌和社會文化背景的認知和了解。斯諾將新聞事實的發生和其所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周邊環境聯系起來,這些背景知識的加入,不僅讓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活動個更加豐富立體,也讓本書的敘事更加具有動態化,打破了傳統意義上新聞報道的事件羅列的特征,將故事性、文學性和新聞性相結合。
讀者通過瀏覽目錄即可大致窺見本篇章的內容,另外在閱讀過程中可以通過本篇章梳理出上一篇章和下一篇章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當然在寫作過程中,作者并非是對所見所聞的鏡像式描寫,而是穿插較多的歷史背景資料,并在每篇章中提出自己的觀點、感觸。
三、歷史敘事的真實性特征
作為新聞記者,斯諾嚴格恪守新聞創作中的真實性原則,而這本書不僅是獨立的新聞報答的集合作品,也是一部歷史敘事著作,因此在敘事結構上,作者為了盡量保證歷史敘事和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將話語權讓渡給被采訪對象,這讓每個篇章呈現不一樣的敘事角度,如,在毛澤東的采訪篇章里,開頭階段直接用毛澤東的自述,以“我”為事件敘述的主角,一直到第四篇結尾,中間穿插部分采訪的交代性文字。在對其他共產黨領導人的采訪篇章中,也一定程度上使用了這種敘事方法。話語權的出讓更多是為了保障篇章的真實性,避免后人對本書內容的意義顛覆理解。
同時《紅星照耀中國》也采用歷史敘事的結構,不僅注重事件的真實性,而且重視歷史人物形象的刻畫,將歷史敘事和新聞敘事的結構相融合,將人物形象塑造融入事件的真實記錄中。因此該書吸取史學傳記的長處,十分注意人物性格的刻畫,這也就導致部分章節的敘事結構十分獨特,完全可以從整體篇章中抽離出來用作單獨的個人傳記,因此形成層層相連,小篇章相互獨立的結構。而在獨立的篇章中,歷史敘事和新聞敘事的特征融合得恰到和好處,為保持新聞敘事的獨立性和真實性,斯諾將話語權適當地轉讓給被采訪人,以第一人稱敘事故事,同時穿插采訪的交代性文字進行解釋或說明,該部分內容為對話和采訪的細節,作者對細節部分進行核實,以保證新聞采訪中第一手資料的真實性。
四、敘事中的文學性和藝術性
《紅星照耀中國》的敘事結構最大的特點在于真實,以斯諾本人在蘇區的所見所聞,以時間線為主線進行敘事,并采用整體環狀的結構進行敘事,從白區到蘇區保安再到紅軍前線,再回到保安,再回到白區。這種強調真實發生的敘事手法結合新聞報道和歷史傳記的敘事特點,促使該書成為經典的新聞紀實作品。但此書并不是單純的見聞報告的羅列和整合,而是在基于事實的報道的基礎上,融合了斯諾本人縝密的思考,關于理想、革命和正義的思考。斯諾站在歷史的高度,對客觀發生的事件進行剖析和判斷,從而得出深刻的理論簡潔。讀者在閱讀這本書時,能感受到斯諾本人的理性思考以及文學化的敘事特點。
除了毛澤東、周恩來等蘇區領導人,斯諾在也細致描寫了普通蘇區戰士、農民、知識分子的形象,盡力捕捉不同人的特征,并采用對比、白描的手法將普通人物的穿著打扮、言行舉止展現出來,而這部分的描寫并不構成獨立篇章,而是對每篇章開頭提出的問題的回答,由此形成回旋式的寫作結構。斯諾本人駕馭文字的能力賦予了這種結構實現的可能性,他能用有力的簡潔的文字描述事情的經過,再用形象生動的文字描述人物性格,并夾帶西方特有的幽默感,因此形成了與眾不同的場面描寫,具有十分強烈的現場感,進一步將敘事的真實性和文學性結合起來。
總之,《紅星照耀中國》的相互獨立、互為因果的小篇章敘事結構以及整體的回旋式敘事結構匯聚成一個整體的歷史敘事作品,斯諾本人高超的敘事能力賦予了本書獨特的歷史地位,并經過精巧的細節設計,形成故事性強、形象生動的事件敘述,將蘇區軍民生活、民俗風情和共產黨的精神面貌展現得詳細生動,具有宏大的真實感。
參考文獻:
[1]吳余玉.搭建階梯閱讀名著,專題探究深入思考——以《紅星照耀中國》為例[J].課外語文(上),2018,(12):131.
[2]王芳.激起閱讀思維的浪花 ——《紅星照耀中國》整本書閱讀探索[J].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學研究),2018,(6):25-26.
【作者簡介:徐青(1977—) 女 ,浙江紹興, 漢族, 研究生, 中學一級, 研究方向:讀寫結合的寫作教學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