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是思維的體操,理想的數學課堂應蘊含著智慧、思想、文化,學生能主動參與自主探究,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提升數學素養。道理大部分教師也明白??蓪嶋H上,為了追求教學目標的達成,為了防止課堂上的“節外生枝”,往往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成了單純接受知識的容器。如何才能更好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主動性,讓學生在課堂上散發光芒呢?在學校的教學調研中,本人對北師大版教材六年級下冊《反比例》的教學進行了嘗試,試圖更多地體現“以學促教”的理念。
關鍵詞:以學促教;學習主體;學習方式
《反比例》是在學生理解、掌握比及正比例意義的基礎上教學的,本節課著重使學生理解反比例的意義,并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觀察、實驗及合情推理的能力,能比較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與結果,體會一些數學的基本思想。基于此,準備放手讓學生通過探究學習,利用知識的遷移獨立概括出反比例的意義。
一、第一次教學實踐
片段一:新課導入
1、同學們,我們學數學做數學經常會和數量關系打交道。速度不變,路程與時間成正比例關系。那么,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關鍵是什么?如果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成正比例嗎?
2、猜想:速度和時間不成正比例,那它們之間又會有怎樣的關系呢?為什么?你認為這兩個量有什么特點?
片段二:交流討論,探究新知
大家的猜想是否合理,還需要進一步證明,下面,我給大家提供一些資料,出示課件,觀察,將表格填寫完整,然后回答:
1、進一步感知兩種相關聯的量
觀察表格,表中有哪兩種相關聯的量?
2、探究兩種量的變化規律,從“變化”中尋找“不變”
(1)這兩種量是怎樣變化的?(速度擴大了,時間反而縮小了,速度縮小了,時間反而擴大了)
(2)那這兩種量的擴大縮小有規律嗎?你能結合具體的數做一下說明嗎?
3、你是怎么看出路程不變的?
4、小結:時間隨著速度的變化而變化,在“變化中”蘊含著一個“不變”量,速度和時間的乘積一定。
片段三:自主學習(略)
[第一次教學實踐后的反思]:
教學意圖是將新知的學習分兩個層次:例1是在教師指導下的有序的學習;例2是學生的自主探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從扶到放的跨越。從整堂課的教學看來,思路清晰,層次分明,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練習設計比較典型,對教學目標的把握比較到位,且得到了較好的落實。但是整堂課大部分都是教師在唱單口相聲,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缺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這引起了我對教材對學生更深入的思考。
這節課緊接《正比例》的學習,學生已有了感性的知識經驗,通過遷移類比,學生對于反比例意義的理解并不難。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學情,是不是可以將兩道例題同時呈現,一開始就放手讓學生自主嘗試研究兩種量之間的關系呢?同時,在兩道例題的教學后,讓學生尋找兩個例題的共性,再通過讓學生找尋生活中的反比例的例子,來概括總結反比例的意義,豐厚反比例的內涵,充實反比例的意義。為此,調整了教學設計,開始了第二次實踐。
二、第二次教學實踐
片段一:復習導入
1、同學們,昨天我們學習了《正比例》,誰能夠說說什么是正比例?判斷成正比例的關鍵是什么?
2、我們是怎樣學習正比例的?
片段二:自主學習,嘗試研究
(一)課內知識的學習
1、出示兩個表格,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
表一:王叔叔要去游長城,不同的交通工具所需的時間如下(表略)。
表二:有600毫升果汁,分的杯數和每杯的果汁量之間的關系如下(表略)。
學習思路:
(1)觀察表格,填寫完整;(2)按照學習正比例方法步驟自學。
2、小組討論、交流。
3、匯報:
速度和時間是兩種相關聯的量,速度擴大幾倍,時間反而縮小,10×12=120,40×3=120,速度×時間=路程(一定)
……每杯果汁量×杯數=果汁總量(一定)
擴大縮小的倍數你是怎么得到的?——像表二中擴大縮小的倍數可以跳著看。
4、表一和表二中的兩種量的變化規律有什么共同點?
(二)課外知識的延伸
1、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你能找一找嗎?(舉例略)
2、所舉的例子,哪些題中兩種量的變化規律和剛才兩道題是相同的?
(三)反比例意義的概括
1、共同點。
2、反比例意義。
3、判斷兩種量成反比例的關鍵是什么?
4、反比例關系式。
5、比較:正、反兩種比例,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三、鞏固反饋(同前)
[第二次教學實踐效果]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改的顯著特征。因為有正比例的意義作基礎,反比例意義的學習相對就比較容易,完全可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鍛煉了學生探求新知、創新求異的能力,使學生在思維、能力等方面也得到較好的發展。
[主題反思]
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要使數學課堂生動有效,就需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讓學生迸發出思維的火花。
(一)方式改變——從講授知識到自主探索
“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了我就理解了?!痹诮虒W過程中變“教師講授”為“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提升了數學素養。
在第一次教學時,盡管也有學生自主學習的體現(例2的教學),但更多的思考是為了體現教學的層次:例1的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習,例2的教學實現了由“扶”到“放”的飛躍。在第二次實踐中,將兩個例題同時呈現,放手讓學生按照學習正比例知識的方法自主學習,自行探索,再小組討論、交流,發現兩種量之間的變化規律。事實證明,在教師合理的引導點撥下,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學生可以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二)內容拓展——由點及面,課堂與生活融會貫通
學生的數學知識和才能不僅來自課堂,還來自現實生活。我們必須把數學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
“研究了書本上的兩個例子,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是不是也能找一找呢?”第二次的教學實踐,“找找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例子”從課后延伸題轉入例題教學后的一個拓展,既拓寬了學生的學習渠道,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也讓學生感受到所學的知識在生活中是真實存在的。在此基礎上來概括反比例的意義,既讓人感覺不是那么“突兀”,也使得意義的概括來得更加充分。
通過“合并”“拓展”等方法進行結構重組,使教學內容活起來,適應了學生的需求,促使學生認知結構的發展,也使得課堂教學達到了高效高質。
(三)方法指導——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
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更應該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掌握學習方法,引導學生由“學會”向“會學”發展。
在兩次教學實踐中,注重了學習方法的指導:第一次實踐時,在例1的教學后,進行了學習方法的小結——“我們是通過哪幾個步驟來研究得到‘速度和時間的乘積不變變一規律的”;第二次實踐在課始復習時,又進行了學習方法的回顧——“誰能說說你是怎么學習正比例的?”其作用無外乎引導學生通過回顧學習過程,領會掌握知識的方法,可以進一步完善知識結構,讓學生能夠在今后學習新知識時主動地將舊知轉化為新知,以舊知為依托學習新知。
此外,“相鄰兩個數不方便比,也可以跳著比”, “一列一列地看,你又能發現了什么呢?”在教學的多個環節中都滲透了觀察方法的指導,有利于學生形成從不同角度來觀察、思考、學習的習慣。
“我的課堂我做主”,課堂是老師的,更是學生的。只有順應學生的學習需求,合理地選擇教學方式,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他們才會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李翠英. “先學后教,以導促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性探究[J]. 中華少年, 2018(4):36.
【作者簡介:湯敘新(1976—)男 ,浙江蘭溪,浙江省金華市蘭溪市延安路小學,小學一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