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東北非地區(MENA)的項目市場各方承包商角逐的熱點地區,2014年全球油價的暴跌,使各國政府在開支上也感受到了壓力,項目市場經歷了一段短暫的緊縮后,漸漸恢復正常,能源危機的經歷讓MENA各國政府意識到降低對能源產業依賴的重要性,紛紛出臺來一系列改革措施,重點放在了能源供給組合的調整,充分發揮地區的可再生能源的資源優勢,大力開發太陽能和風能,降低國內石化能源的使用量,同時對內開放原來封閉的基建市場(電力和水務),通過社會資本的參與,通過立法建立PPP項目融資模式來發展本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整個地區的項目市場的基本特點發生了改變。本報告從中東北非地區項目市場近年來呈現的新的趨勢和特點,中資企業國際化進程中的新的嘗試,探討未來中資公司在地區的發展之路,供參考。
關鍵詞:中東北非地區;項目市場;新特點;企業;新探索
一、中東北非地區的市場特點
目前在中東北非地區MENA,政府EPC項目市場主要呈現出以下主要特點:
(一)新能源的戰略越走越強
中東北非地區的太陽及風能等可再生能源非常豐富,域內國家為了擺脫能源依賴,并實現本國工業化的對應策略上,都將新能源作為重點方向,沙特,阿聯酋,卡塔爾,摩洛哥,埃及都圍繞著新能源這個主題,紛紛出臺了各自的戰略規劃,不僅在能源多樣化上下足功夫,大力提升可再生能源作為國家能源供給,而且大量投入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試圖從新能源的產業來實現本國工業化的戰略。
(二)項目的規模越來越大,競爭越來越激烈,價格越來越低。
近年來,區域內各個國家電力項目的投標越來越透明化,基本沒有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投標以方案,創新,技術取勝,原先以客戶關系來影響投保的作用已經不再成為主導,近年來,電力項目特別在大型新能源IPP項目投標成功(高標準下的低價)的鼓舞下,項目規模也是越做越大,其中GCC國家為最,無論從完成招標的迪拜的清潔煤電站2400MW,迪拜太陽能工業園系列項目PV Soar 800MW, CSP 700MW,到沙特PV 300MW,還有正在招標的科威特1GW Al-Dibdah光伏項目,阿曼500MW的IBRI光伏項目,沙特400MW的Dumat al-Jandal風電項目,都可以看出端倪,另一方面,大項目吸引眾多的國際與本地參與者投標,價格屢創新低。
最新的情況,
光伏太陽能在GCC的投標報價已經普遍低于$24.00/MWh, 即使在其他區域價格也基本低于$28.00/MWh(埃及Kom Ombo 200MW光伏太陽能項目,ACWA投標報價為$27.52/MWh);
CSP光熱項目報價基本低于$80/MWh(迪拜太陽能工業園四期700MW CSP項目,ACWA報價為$73/MWh);
陸上風電的中標報價已經低于$27.00/MWh(沙特400MW Dumat al-Jandal風電項目,ACWA報價為$26.97/MWh.);
污水處理的報價基本低于40美分/立方米(沙特Dammam West獨立污水處理廠(ISTP)項目,Metito聯合當地的Mowah和埃及Orascom提交了126.8的halalas / m3的報價,相當于每立方米33美分。);
海水淡化報價已經低于70美分/立方米(沙特Rabigh 3 IWP項目,ACWA報價為53美分/立方米)。
(三)IPP的項目模式越來越成熟
區域內的國家對于IPP項目模式越來越成為主流,包括對特許權經營有悠久歷史的埃及,包括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越來越依賴外來資金的能源進口國(約旦,摩洛哥,突尼斯等),也包括原來不差錢,2014年油價大跌導致資金短缺的GCC富油國,都推出了PPP相關鼓勵措施,積極推動PPP項目在本國的發展,特別是電力,水務項目領域。2019年,迪拜更是進一步嘗試將PPP模式推廣到交通基礎建設和醫院的項目。
(四)本土開發商的崛起無法阻擋。
區域內各國(特別是區域內人口大國,像沙特,伊朗,埃及)為了本地人的就業和工業化的發展需要,都出臺了各種對當地人和當地企業的保護措施,經過發展,一批有能力的本土企業壯大起來了,直接與國際公司競爭而不落下風,而且充分利用他們與當地政府的特殊關系開始主導或者變相壟斷當地的項目,趨勢明顯,最有名的公司有,ACWA(沙特),MASDAR(阿聯酋),Orascom Construction(埃及)等等。加上來自老牌日本,韓國及大批中資企業的競爭,導致在當地的競爭環境越來越惡劣。未來與本地承包商的選擇和合作,甚至綁定伙伴關系走出一套可復制的合作模式,是中國公司的必修課。
(五)項目競爭環境越來越呈現“馬太效應”,強者通吃將是未來趨勢
參與項目投標的國際(區域)的開發商(咨詢方,承包商)在每類項目的投標名單中,可以看到參與的名單越來越類似,中標方往往集中于幾家國際/區域大型開發商。比如:ACWA沙特, MAZDAR阿聯酋, EDF法國, ENGIE法國, MARUBENI日本 這幾家公司,幾乎出現在所有項目的投標名單中,最后也都拿走了絕大部分的項目,ACWA據稱全年的投標成功率已經超過80%。
而反觀中資開發商/承包商,經過一系列國企改革強強聯合之后,參與項目市場的中國公司也呈現馬太效應,特別在電力基建領域,玩家越來越集中于幾家巨頭企業,中電建,中能建,中建,中鐵,上海電氣,哈爾濱電氣,東方電氣等,使得傳統窗口企業,漸漸失去資源優勢和議價能力。同時隨著中國“走出去”戰略的落實,越來越多的中國私營企業及傳統分包企業也大量進入市場參與項目投標,使得競爭更加慘烈。
(六)項目融資環境越來越差
隨著競爭越來越白熱化,加上新能源項目對融資成本的高敏感性,融資能力越來越成為各路承包商競爭的主戰場,承包商的風險敞口越來越大,甚至在一些資信不好的國家,政府能提供給IPP項目的擔保條件也是越來越低,這使得承包商對各個項目融資的風險評估是個巨大的考驗。當然,也給項目市場的創新創造了空間。
二、中資企業的新探索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和相關政策在中東北非地區的進一步落地,中資企業越來越多參與本地項目市場,并已經展現了“基建狂魔”的實力。
根據中東經濟雜志MEED的數據,在過去十年中,MENA地區授標給外資承包商的項目總價值為5,140億美元,中國承包商雖然排在第二位,金額540億美元,但可以看到2013年以來已經贏得了價值380億美元的項目,幾乎是2007-2012年度的兩倍,充分證明最近五年內中資企業的進步。中東地區電力和水務領域的國際承包商的排名中出現了一群中國承包商的身影(山東電建,山東電建三公司Sepco3,上海電氣,中國能建等等)。
面對越來越慘烈的競爭局面,中資企業(也包括本地企業和國際企業)從不同的方向做了嘗試,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和特點,其中不乏亮點。
(一)中國海外基礎設施開發投資有限公司COIDIC—組團出海。
COIDIC是中國投資商和承包商組團出海,利用投資基金(中非發展基金)參與非洲各國在國家層面進行基建項目的全周期運作,不光是投建營一體化,還深度參與政府的前期規劃設計和研究,為政府量身打造項目,目前中非發展基金在剛果(布),吉布提,科特迪瓦,莫桑比克等東非國家的實踐來看,相當成功, 在非洲大陸的結構性布局已經基本完成,為中資企業的國際化之路提供了一個高端的解決方案。
(二)三峽集團-越走越好的兼并之路
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三峽集團)抓住機會收購葡萄牙國家電力公司(葡電)股權,避開政治壁壘,成功拓展葡語國際電力市場,并通過葡電的原有業務,直接進入葡萄牙、西班牙、美國、巴西等15個國家和地區。在此基礎上更是通過資源整合,成立全球中小水電合作開發平臺-環球水電公司和全球新能源合作開發平臺,針對不同領域做針對性的一體化開發,為中資企業的兼并之路做出了典范,值得學習和參考。
當然,中國交建控股巴西Concremat工程咨詢公司突破南美市場的實踐也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例子。
(三)中國建筑—國際合作的必要性
最近一則新聞觸動了筆者,阿聯酋聯邦鐵路局的聯邦鉄路二期C0303合同段(也稱A合同段)授標給了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和韓國SK工程公司組成的聯合體,合同金額4.09億美美元。
同樣是承包商領域,韓國承包商90年代曾經取得在GCC地區承包市場的壟斷地位,最近十年來,業績不斷下滑,大有被中國承包商趕超的跡象,而中國公司往往作為市場的后進者,本地化準備不足而出現的水土不服是相當普遍的,強強合作是最好的選擇,不分國別,不分地域,不分敵我。上海電氣和東方電氣在埃及聯合中標燃煤電站項目提供另一個佐證,而聯合不光是水平層面,產業鏈的垂直整合層面上,也是皆有可能的,深圳能源和電建在巴新的水電站合作就是一個非常好的項目運作。合作無處不在,例子舉不勝舉,這些都是在說明,合作可以雙贏,合作只能雙贏。
(四)ACWA——快速增長的神奇之路
ACWA POWER 成立于2004年,算作沙特的國企,是2002年沙特政府開始將發電和海水淡化領域(基本都是一體化來建設的)實行私有化的大背景下,第一批吃螃蟹的先行者。
2004年到2011年,ACWA一直在沙特國內大力開發IPP項目傳統能源為主,趁著中東地區內IPP項目模式的普及及各國新能源戰略的實施,他迅速將業務擴展到地區內的國家(約旦,阿聯酋,阿曼,摩洛哥,埃及),進而擴展到歐洲(土耳其,保加利亞,捷克),亞洲(越南,印度尼西亞,菲利賓),和非洲(南非),截至2018年,ACWA作為開發商,運營上,投資方,控股方的投資總值超過300億美元,涉及電站總發電量22GW以上,海水淡化總產量近270萬立方米/天,40個在建設&運營項目,7個項目在高級開發階段。
ACWA的口號-為了給公眾提供更低的電價和水價而奮斗, 一系列的投標過程中證明了他能做到,從迪拜哈翔煤電項目最低價中標開始進入筆者視野,然后迪拜CSP太陽能,海水淡化,沙特的PV太陽能接連中標,都是當時世界最低價格。ACWA資源整合的能力令人羨慕,摸透下游分包的成本,配合強大的融資團隊與銀團促成融資方案,最后依靠良好的客戶關系完成高勝率的投標策略,ACWA曾一度宣稱2018年項目投標成功率達到8成以上,實際情況看似接近事實。
(五)Vestas——風電巨頭的小創新
為什么要提Vestas,作為丹麥的風電設備巨頭,風電設備供應常年排在世界首位,就是這樣一個公司最近在越南風電市場在項目融資方面的創新動作,在越南風電市場無主權擔保情況下通過內外銀行間擔保融資方案的嘗試,引起了筆者的注意,不得不贊嘆一下北歐企業的創新精神——反觀中國在創新方面還真的是要好好努力一下,特別是金融領域,只有國家規定,沒有創新機制,還有很多路要走。創新不只是新技術,只要有創新精神,創新無處不在。
三、結語
“走出去”是一個長期積累,學習實踐,持續改進的過程,在面對變革時代的大形勢下,我輩需不忘初衷,大膽探索,勇于挑戰,大膽創新為企業國際化發展找出一條可持續的道路。
參考文獻:
[1]王國軍,熊潔羽,李鋒.化工新技術開發過程評價與決策[J].化工技術經濟,2000(5)
[2]謝方友.化工高新技術投資項目可行性研究評估的重點[J].化工技術經濟,2003(10)
【作者簡介:葉凱(1976.9—)男,漢族,廣東,工程師,工科學士,工程及項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