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配君 吳憶晨
摘 ?要:本文通過文獻法梳理自新中國成立之后財政管理制度的變化與更迭,從歷史角度出發,將討論重點放在分稅制及其影響與作用機制上。旨在從歷史情景出發,探究分稅制改革的合理性,分稅制延續至今為中國經濟發展做出了眾多貢獻也存在著許多弊病,但是從分稅制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初衷和重點來看,分稅制亦較為出色的完成了歷史賦予它的使命。
關鍵詞:分稅制;歷史角度;批判;房地產
一、分稅制制度介紹
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簡稱分稅制,是指在合理劃分各級政府事權范圍的基礎上,主要按稅收來劃分各級政府的預算收入,各級預算相對獨立,負有明確的平衡責任,各級次間和地區間的差別通過轉移支付制度進行調節。分稅制是市場經濟國家普遍推行的一種財政管理體制模式。
分稅制改革以南方談話為背景,在朱镕基總理的帶領下經過多方利益博弈形成了分稅制的雛形,改革的一大要點就是調整經濟發展的增量,在盡量不觸動地方利益,而把增量支配權和資源支配權重新在中央和地方之間進行合理配置。
二、分稅制改革的影響
(一)分稅制改革的影響概述
分稅制改革化解了中央財政危機,顯著地改善了財政分權對于經濟增長的影響并且扭轉了我國財政分權和經濟增長之間的負關系。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角度上看,分稅制集中了國家力量建設市場經濟,有利于建設規范的統一的市場。從總體上而言,分稅制是我國財政管理體制的合理選擇,推動了我國經濟長期快速發展。當然分稅制也存在著許多的弊病。
1.一是在事權和責任分配上,財權上收,事權下放,存在著“中央點菜,地方買單”的現象,決策的權力把握在中央手中,決策權和執行權分離而平衡的責任卻是要由地方政府承擔,甚至一些決策上的失誤也由地方來承擔責任。
2.二是財權和事權不匹配,導致財政壓力下移。經過分稅制改革,地方政府的收入減少但是支出壓力并沒有減少,政府所占的財政收入比例相較于地方建設所需要的資金有一定的差距。
3.三是分稅制對于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質量的導向作用。為了催動房地產業、生產產業的發展速度,經濟發展的質量和結構被地方政府所忽視,粗放式的發展結構和過剩的產能已經影響到了地方和全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資源配置的不合理也要求削弱有可能影響經濟總體發展的分稅制下的地方政府偏好,為地方政府經濟發展方向設置更為合理的目標與導向。
(二)以房地產產業為例簡析分稅制的影響
近年來房地產產業繁盛,房價一路走高和政府的推動也關系甚篤。保持房地產業發展的高漲以及高水平的房價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財政稅收。如上文所討論,政府官員面臨財政收入壓力和政治晉升壓力,僅憑借稅收不能完全滿足地方政府的發展需要,政府需要開辟一種穩定可靠的收入渠道,“土地財政”和“房地產經濟”應運而生。
我國的土地制度和政治制度賦予政府發展“土地財政”的先天優勢,土地國有制使得政府在土地買賣上具有壟斷優勢。而“房地產經濟”是發展“土地財政”的一大動力。作為地方稅主要稅種的營業稅,其征稅范圍主要是服務業,建筑業以及不動產銷售行業,而發展房地產業可以同時推動建筑業和銷售不動產行業的共同發展,可以對同一個項目收兩重的稅,對于政府稅收來說大有裨益。在房地產產業的發展中,不能避免的是政府的尋租行為。由于政府選擇發展“土地財政”和“房地產經濟”為一個穩定的獲取政府收入的渠道,手中握有大量的資源支配權,在土地市場中處于壟斷地位,不可避免的要把土地價格抬升,而企業之間的競爭又讓價格“更上一層樓”。一系列行為直接體現在近年來“房價”的一路走高,“房地產泡沫”越來越大。
三、從歷史角度看分稅制改革
縱觀分稅制改革始末,此次改革是為了化解中央財政危機,推動中央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重新劃分中央與地方的事權和財權的一次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改革將資源配置權和經濟增量配置權重新劃撥到中央手中。
在當時由計劃經濟邁入市場經濟的情境中,在改革開放的歷史前提下,國民對于發展市場經濟還心存疑慮,發展經驗也相當匱乏,如果沒有中央的控制難以建立起一個完善的健康的市場經濟體制,沒有中央的扶植一系列企業也難以成長和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擴大中央的財權是相當有必要的,可以集中力量搞建設促發展。如果財權事權還集中在地方,各種大型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統一的市場體制的建設是很難完成的,容易形成地方保護主義和地方之間的貿易壁壘,中央集中財權除了集中物力、財力、人力發展建設之外,尤為重要的是建立全國范圍內的健康的統一的市場,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打下堅實的基底。
“分稅制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一個相當理性的選擇。雖然分稅制也存在著不少弊端,但是更解決了根本的發展問題,白璧微瑕,不掩其輝。在當時國家亟須發展的情況下,不得不犧牲一部分國民的利益,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這也是國家發展不得不面臨的取舍。
結束語:
社會發展是隨著歷史的推進螺旋式上升的,而相應的體制設置也是隨著時代發展而推進。我們現如今以后人的目光以預見者的身份,盲目批判已成的事實是不智的,當時的制度選擇不盡然不適合當時的歷史發展狀況,制度選擇的合理性要放在歷史的背景下考量。正如如果以現在“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要求設定當時的經濟發展目標,是很難迅速建成一個完備的市場經濟體制的。時代發展的重點是不斷變化的,只有完成一目標之后,才能把視線轉移到下一個更具有挑戰性更高要求的目標,批判有利于制度的發展,盲目肯定是自我麻醉,而盲目批判無異于“何不食肉糜”。
參考文獻:
[1]呂冰洋.彈性分成:分稅制的契約與影響[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4(07):43-50.
[2]呂冰洋,臺航.從財政包干到分稅制:發揮兩個積極性[J].財貿經濟,2018,39(10):17-29.
[3]王箏.分稅制下的地方政府行為激勵與房地產市場改革[J].中國房地產,2012(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