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杰
【摘要】數學教育學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文章就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生活化場景應用,更好地實現數學教育工作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生活化場景;課堂教學;數學元素
俄羅斯數學家羅巴切夫斯基說:“不管數學的任一分支是多么抽象,總有一天會應用在這實際世界上。”中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也曾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
生活是數學的靈魂,生活是由無數的數學問題組成的。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原始形態,然后將教學內容與問題相結合,在數學課程和學生的日常生活之間穿起一條無形的線,孩子能順著它去學習數學基礎,掌握運算方法,感受數字的不同形態,體會學習的價值,把一貫抽象枯燥的內容變得生動而有趣,賦予數學學習更強的實用性和創造性。在課堂設計加入更多的生活化元素,從多角度觀察數學問題的存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到課程交流和討論中來,互相補充,完善知識點,培養學生想象、推理、認知的能力。在傳統的學習方式中,教師會把書本知識和結論直接呈現到學生面前,使數學與生活脫軌,學生體驗不到數學建構的過程,更體會不到數學學習的樂趣。生活在的數學教學方式要求教師讓學生“體驗”數學,在體驗數學的過程中,將數學知識的建構過程“解剖式”地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究數學形成的過程,啟迪學生的數學思維,更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形成對數學的獨特情感,從而形成自身對數學的思考和判斷,進而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由被動的接受式學習變為主動式學習,自主發現數學知識[1]。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既可讓學生積累數學知識,又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
可見,數學教育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是息息相關的。然而長期以來,數學教育受應試教育、功利教育的影響,往往把課堂變得枯燥和乏味,學生大部分時間里只憑簡單的死記硬背來完成教學任務,現實生活作為數學教育的載體往往被忽略和擱置。其實數學教育更需要貫穿于現實生活的豐富場景,走以生活為主、口訣和公式為輔的道路,才能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活情境教學法就是指教師借助生活化的語言、現實生活當中的具體事物等各種手段,為學生營造出一種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教學環境,使學生能夠在創設的生活教學情境中帶入自己的真實感受、生活體驗以及過往所學知識,從而與教學內容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和心理共鳴,進而能夠全面深入地感知和體會教學內容,同時陶冶學生的情操并健全其人格。
一、在課堂中將教學導入生活場景,讓學生的思維深入其中,以此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調動其主觀學習積極性
人們常說:“生活是最好的老師。” 建構主義教學論提出:復雜的學習領域應針對學習者先前的經驗和學習者的興趣,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習者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才有可能是主動的。所以,創設生活情境的策略應更多考慮學生的生活基礎,努力在學生生活與數學之間建立一種相似或相對的聯系,這樣學生更有構建的基礎和探究的動力,在激發學生探索興趣的同時為其指點出探究的方向。生活問題的數學化是指從生活的具體事物中抽取出量的方面、屬性和關系,并形成相對獨立的數學對象。小學生的思維特點以形象化思維為主,他們的年齡、經驗決定了他們獲得的絕大部分數學知識是在對生活中具體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的基礎上逐步抽象出來的,從而形成概念。在以往的數學教學中,教師非常重視數學知識的教學,卻很少關注這些數學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哪些聯系,學生學會了數學知識,卻不會解決與之有關的實際問題,這就造成了知識學習與知識應用的脫節,學生感受不到數學的趣味與作用[2]。現實生活中有豐富的數學元素參與其中,從簡單的滿目數字序號到相對復雜的店內優惠折扣廣告,學生由所見所聞到所感所知,由懵懂的興趣發展為鮮活的數學思維,枯燥乏味的課本知識瞬間躍然紙上,他們不正是在老師的引領下經歷著讀懂生活、讀懂數學的美妙旅程嗎?
案例:
課程名稱:百分數的意義。
教學目標:理解百分數的意義,學會讀寫百分數,初步認識百分數的應用,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激發學生形成積極主動探究的學習興趣。
生活化場景導入:
同學們都看過一個動畫片《熊出沒》,是不是?你們最喜歡里面的誰呀?熊大?熊二?還是光頭強?……有一天,熊大、熊二、光頭強相約比賽拔蘿卜,在森林的角落,光頭強種了100顆蘿卜,熊大最后拔了12顆蘿卜,占了蘿卜總數的12%;熊二拔了占總數9%的蘿卜;光頭強拔了占總數20%的蘿卜。那么同學們想一想,到底誰贏得了比賽,為什么?
本次課程,利用同學們熟悉并喜愛的動畫形象進行導入,活躍了課堂氣氛,創設了趣味化的動畫場景,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從而達到了寓教于樂的教學效果。數學知識在生活中大都可以找到生活原型,可以提煉為學習數學知識的材料,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消除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陌生感,活躍學生的形象思維,從而大大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為此,我們應該始終堅持將數學知識的學習置于學生生活的大課堂中,無論課前、課中、課后,都應緊密與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及運用數學,體會數學的內在價值,讓學生人人樂學、會學,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
二、讓教學重點、難點時不再只依賴習題和試卷,讓家長和學生在生活場景中去感知和體味,使重復的練習不再枯燥,而是變得生動有趣
計算能力的培養是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計算能力也是貫穿于數學學習過程的基本技能。常規的教學方法是通過大量重復的習題來提高學生計算的速度和準確性,然而很多學生在重復的練習中會出現逆反心理,反而使教學效果適得其反。為什么不把這些過程回歸生活?讓學生主動在生活場景下去重復實踐,不僅調動了個體的主觀能動性,而且讓其認識到了計算能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給學生布置貼近生活的任務:安排他們和父母一起去超市買東西,體驗生活中數學的用處。在下次上課時,學生們津津有味地講述在購物時是如何幫助父母計算價格、挑選商品的,有的學生還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為同學們出題:“在市場買西紅柿花了18元,付20找回2元,買肉花了25元,付50找回25元,請同學們一起算算一共花了多少錢,帶了多少錢,還剩多少錢?”學生們面對這位同學提出的問題,紛紛展開討論并計算。用這樣的方法既提高了學生對數學的認識,又可以讓學生發現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增強了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鍛煉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
三、讓教學內容貼近生活,把隱藏在現實中的數學元素挖掘出來,培養學生生活化的數學思維,讓數學教學無處不在
德國數學家康托爾說:“數學的本質在于它的自由。” 在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中,教師要樹立將實際生活與數學教學相聯系的意識,自覺地去探索實際生活中的數學素材,為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生活中的購物發票、電費繳費單、電話號碼等等,都可以作為數學生活化教學的素材,這些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利用這些素材開展數學教學,不僅大大地降低了數學學習的難度,拉近了數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還引導學生樹立了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難題的意識,形成了數學思維。例如,可以利用購物發票講解統計表的相關知識,以及根據發票的商品信息研究單價、數量和總價之間的數量關系,利用電話號碼可以練習大數的讀法等[3]。
數學在生活中的元素大概分為四類:數、形、邏輯關系、應用題。可以說數學已經滲透到了生活中的各個層面,無所不包。
數:物體數量、面積、長度、重量、體積、價格、日期等。
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圓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體等。
邏輯關系:判斷、邏輯、推理、運籌等。
應用題:生活中遇到的所有實際運用的數學關系問題。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其實越是把數學融于生活,學生越是能提高興趣和接受度。這樣,不論學習成績好壞的學生,都能融入其中,參與體驗,大家一起把數學從生活中找出來,分析它,運用它。
教學大綱里提到:“首先使學生學好基礎知識,其次培養與發展學生的能力,注意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培養邏輯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教師通過生活情境教學模式使得充滿抽象性和邏輯性的數學理論知識變得更加活靈活現。在生活情境當中,學生能夠充分利用自己的所學知識以及以往的生活經驗分析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將學生與數學學習的關系越拉越近,同時有效降低了學生學習小學數學的難度,進一步提升了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熱情與興趣,從而使得教師能夠更好地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效率與質量。任何課堂教學都不應該是機械式的、填鴨式的。教師自身首先要善于觀察生活,才能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在現實的大森林里尋找和體味數學的樂趣,并把它們轉化為對自身有用的本領。面對平時學生遇到的各種問題,教師如果能及時發現奧妙,并適當地加以點撥和引導,就會使學生不僅覺得課本知識變得鮮活,也增強了數學記憶的牢固性和時效性。生活永遠是最好的老師,數學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范梅南.生活體驗研究[M].宋廣文,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2]胡天喜.小學數學生活化之我見[J].新一代月刊,2014(03).
[3]楊春高.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J].新課程(小學),2013(10):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