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地持續進步,農村的發展建設問題逐步開始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如何對農村進行卓有成效地改造,使之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既能展現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氣象,又能符合現階段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要求,同時還能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對宜居環境的期盼,成為了眾多學者研究的問題。本文根據筆者參與設計過的北京市海淀區蘇家坨鎮七王墳村改造項目的特點進行探索分析,希望能為我國新農村的建設工作貢獻微薄的力量。
【關鍵詞】新農村;改造;可持續發展
長期以來,中國廣大農村居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沒有良好的環保意識,導致我國農村景觀普遍缺乏地域性、生態性和可識別性。一大批具有發展潛力的農村亟待進行重新規劃和設計改造。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概念最先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應運而生。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關于農村發展的解讀中著重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歷史任務。此后,一系列支農及惠農政策措施相繼落實出臺,這些都為大力開展新農村的各項建設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政治保障。
1、轉型期的新農村建設目標
1.1保護原始風貌,因地制宜地開發
新農村改造需要有選擇性地開發,為了達到“近山近水記鄉愁、宜居宜業促發展”的目標,要始終堅持在原有的景觀地形基礎之上進行再設計,以期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讓新落成的村莊真正形成綠水青山、秀美田園、林間獸語、裊裊炊煙的宜居環境。
1.2保留鄉土情懷,遵循可持續理念
對于農村改造最重要的就是保留鄉土氣息,這樣既不受城市建設擴大化的影響,也不會造成傳統文化的淡漠。村莊的主人需要一個場所去記憶歷史,為村民留住集體的根。而來到這里的客人,也需要一個場所去記住現狀,為游客展示村莊的魂。鄉音、鄉土、鄉知、鄉愁匯集到一起,才能讓源遠流長的鄉村文化煥發新的生機。
2、七王墳村綠色新農村改造原則
七王墳村地處于北京市海淀區的蘇家坨鎮。村落總體為東西向布局,山體坡度在7%左右,宅基地相對比較集中。改造規劃主要以下七個原則為主:政府統籌、村民主導、綠色生態、高效舒適、文化傳承、健全機制。設計將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貫徹始終,鼓勵村民行使民主權利并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接納村民的多方設計訴求,真正做到還權于民、還利于民。
2.1根據實地情況,建立特色鄉土風貌標志
因地制宜挖掘七王墳村獨有的地域特色,尊重原有的生態環境、生活狀態和風土人情。充分考慮經濟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打造農村獨有的農宅樣式,在原有的資源基礎上進行可持續化改造。
2.2發揮地域特色,帶動經濟發展
七王墳是離北京中心城區最近的民俗旅游接待村。村莊現有主要產業為果園種植業,櫻桃和杏是主要經濟作物,果樹均由礦物質高的山泉水灌溉,是真正的綠色食品。在人居環境改造中,結合當地現有旅游業,以地域特色突出點來帶動當地經濟鏈。發揚村落文明,挖掘歷史(七王墓等),打開知名度,既為到農村旅游的游客提供了一個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和完善的農村基礎設施,同時又能讓居住在當地的村民享受到人居環境改變所帶來的高效交流和活動空間。實現村民居住條件、生活品質和收入水平的三提升。
3、七王墳村改造方案設計
七王墳村的建設旨在積極響應國家“精準扶貧”的項目號召,以探索“鄉村可持續發展”為宗旨,創新 “農業+農村+農民”發展模式,有效解決三農問題,不斷發掘自身資源特點和比較優勢,指導村民構建新的生產方式和與之匹配的生活方式,正確引領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方向。
3.1改造前存在的問題
3.1.1缺乏規范性和藝術性
農村人居環境的首要因素就是住宅。房屋建設多由農民自己主導,結構形式過于單一,大多為簡單的磚混結構或木結構,手法粗糙隨意性大,內在空間基礎設計落后。不僅達不倒抗震設防要求,也存在不少防火隱患。居住、庭院、生產和倉儲空間布局不合理,缺乏規范性,浪費現象嚴重。這些都直接影響到村莊的整體布局和村容村貌。
建造初期未考慮環境因素,村莊的整體建筑風格并未體現出地域特色,雖有足夠的多樣性卻缺乏必要的藝術性。建筑風貌缺失且建筑質量較差,在當今時代背景下,仍處于落后階段。
3.1.2缺乏整體性和規劃性
改造前僅一條七王墳路與外界相連,尚未有直達公共交通,交通不便。雜亂無章的建筑布局,占用了許多本應進行農業生產的肥田。各家各戶沒有明確的功能分區概念,出現了不規則的住宅區域。農宅總體上呈現粗放式建設和管理,導致建筑結構老舊、閑置舊房較多,容易引發安全隱患等突出等問題。
3.1.3缺少公共服務設施及共享空間
七王墳村農宅周圍環境單一,公共空間雜草叢生,無人管理。基礎設施簡陋,鄉道條件極差,垃圾收集點及公共廁所建設標準不高,數量短缺。在缺少必要的公共服務設施和共享空間的條件下,村民之間的溝通變得稀少,關系較為淡漠。觀念的閉塞直接影響了村民對于自身利益的爭取,更多村民將村內街道用地、無主農田等據為己有,這讓原本就局促的環境變得更加擁擠。
3.2蘇家坨鎮七王墳村改造具體內容
3.2.1整體規劃及公共空間設計
方案設計延續文脈,保護原有村落肌理,維持群落感、街巷尺度感、豎向關系及建筑布局方式。在主要道路兩側設置綠化景觀節點,布置生態停車場,增加東西向交通,完善南北向交通。
通過對院落布局的合理規劃和對建筑肌理、空間的梳理,提升村莊整體居住及生活環境。增加宅前巷尾的開放綠化空間,還原舊時農莊生活氛圍,創造鄰里交流空間。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市政管網及道路基礎設施),并在村落的街頭巷尾,宅前屋后預留多塊開放式空間,為居民提供日常休憩場所和經營性、娛樂性的活動空間,同時也是重要的村莊展示窗口。
3.2.2農宅設計
在充分尊重自然環境條件的基礎上,以不突破現狀合法宅基地面積為前提,按照0.8左右的容積率進行設計,一戶一宅,獨門獨院。設計中既考慮村民自住,又要預見到未來城市高端休閑和逆城市化增長的需求,預留改造的可能性。
建筑實施村落組團,采用傳統合院布局,功能可零可整。延續華北特色民居形式,融入現代建筑元素。建筑模塊化應用,通過對建筑面寬和進深的模數化改變,形成靈活的平面空間,結合整體容積率統一的標準,滿足不同宅基面積的同等設計要求。最大限度滿足村民的需要,體現民居的多樣性,避免千篇一律。
院墻設計采用不同的材質,形成變化的紋理。靈動的鏤空和高矮的搭配,組合成具有獨特視覺美感的風景線。中式坡頂入戶門,在傳統形式上大膽創新,既實用又兼具美觀,將建筑風格、色彩與文化古跡和諧統一。
改造后的農宅不僅滿足北京地區抗震設防和節能要求,還采用太陽能、空氣源熱泵等可再生能源采暖系統,達到了《北京市綠色農宅評價技術導則》控制項要求,評價等級三星級。
3.2.3綠色農宅三星級技術方案設計
以專業技術為支撐,打造可持續的有機村落:
(1)外墻采用復合技術,內附保溫層。
(2)門窗采用節能效果優越的中空玻璃、鍍膜玻璃。
(3)環保磚以發電廠排出的粉煤灰做主要建筑材料。
(4)采用無害化墻壁裝飾,如仿天然木材制造而成的自然拼板、竹制板料、紙纖維、棉布等。
(5)采用竹地板,防腐,防潮,耐磨且無污染。
(6)設置被動式太陽能房屋,在陽光充足的一側設置透光玻璃房。充分利用屋頂的自然光源,將太陽能與燃氣壁掛爐供暖系統相結合。
(7)每戶設置庭院,雨水再收集,凈化回用模式為雨水-水罐-庭院苗圃\雨水花園-水窖。
(8)宅院內鋪裝采用可滲透地面或者綠化(磚鋪地、泥土鋪地、多孔磚鋪地),最大程度的增加雨水的自然滲透,補給地下水。
(9)結合路網與公共綠地、公共開敞空間等設計路燈,同時結合建筑立面注重觀賞性。綠色照明措施有細管徑熒光燈(T5型等)、緊湊型熒光燈、LED光源等。
(10)房屋前后將對住戶進行全面處理,按照“減少無害”的要求對日常垃圾進行分類和集中處理。
3.2.4綠化設計
(1)充分利用村莊周圍的閑置土地營造片林。沿過境公路和村道種植路樹,在村莊周圍300米范圍內種植環林帶,并建設一個由風、灰塵和隔音綠色屏障連接的森林環。
(2)房屋前后基于不同種類的林果種植和蔬菜種植,既滿足觀賞性又能提高村民的經濟效益。鄉村道路主要為灌木混合,適應道路功能,與周圍環境相結合,形成綠色長廊。
(3)整頓村內街道兩旁的建筑立面,重視村莊環境的整體性、公眾性及文化性。
4、改造后的七王墳村整體發展優勢
經過改造后的七王墳村打破了傳統的城鄉二元結構,符合當今我國新農村建設現代性和傳承創新性的發展趨勢。生產是農村發展的基礎和根本,只有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革新,才能實現農村產業的多元化經營。經過改造后的七王墳村新農村具有以下幾點優勢:
4.1時代性
在城市大多受霧霆影響的當今社會,作為“城市之肺”的七王墳村擁有一片綠洲,是周末度假、休閑娛樂等生態旅游觀光的好去處。改造后的七王墳村在公共基礎設施以及家庭基礎設施方面都有非常明顯的改善,村內的道路交通、網絡、水源供給、電力供應等基本設施一應俱全,適宜居住。
4.2傳承創新性
改造后的七王墳村可為農業產業化提供創新型人才儲備。將會有更多村民通過鄉村文化講堂、農業專家下鄉指導等活動接收到更優質實用的知識和技能,提高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后續再利用自己所學投入到生產實踐中,可為未來大型農業企業儲備一批既有豐富經驗又技術過硬的員工,保證農業產業化的創新。
隨著七王墳村人居環境的不斷推進,生態型農村將初步建立并走上良性循環,非常有利于綠色農業鏈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能夠吸引合適的企業來當地投資,為村民帶來更多的就業和增收機會,更能吸引外出打工的青壯年由城市重返農村,由此解決了留守老齡化的問題(上圖為改造后的全村雪景圖)。
結論:
田園詩般和諧、形態自然生動的村莊街巷系統及山水格局,是展示人與自然、建筑與風貌、物質與非物質的橋梁,擁有不可替代的特征與價值,應當成為規劃建筑保護和利用的重點,同時在延續傳統的基礎上對現狀建筑破舊及設施落后的地區加以更新與優化。
在改造新農村人居環境過程中,人與自然需保持無間且互相扶持的友好關系。除必需的生活生產設施外,農村應該利用地域特色來發展旅游業,以此帶動當地經濟,促進再生產。將傳統型農民合理有序的培養成新型農民,增加農民收入,改善人居環境現狀,深化農村改革。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加深下,新農村改造建設的實際意義是非常突出的。積極地進行新農村改造,實際上是改善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對立關系,找到了解決農村人口就業的突破口,解決了農村土地機能銳減問題。通過改造,蘇家坨鎮七王墳村煥發了新的生機活力,不僅調動起了農民的積極性,更改善了傳統農業的滯后等問題,充分體現出了中國特色的新農村建設和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人居環境演變研究進展》[M].地理科學進展,2013(05).
[2]周侃.《京郊新農村建設人居環境質量綜合評價》[M].地理科學進展,2011(03) .
[3]郝美靈.《改善我國農村人居環境的策略研究》[D].武漢輕工大學,2014(05).
[4]胡偉.《農村人居環境優化系統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06(11).
[5]孫小杰.《美麗鄉村視角下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研究》[D].吉林大學,2015(05).
[6]崔德芩.《北京市農村人居環境問題研究》[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2015(12).
[7]《北京市綠色農宅評價技術導則》[J].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科技促進中心,2013(11).
作者簡介:
林東輝,北京清潤國際建筑設計研究有限公司,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