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營商環境國際化已是時不我待。
MACROSCOPIC |宏觀
黃奇帆
HUANG QIFAN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市場開放出現五大新特征:
一是從過去主要著力于增加出口轉變為既支持出口也鼓勵進口,而且努力地降低關稅以增加進口;
二是從鼓勵吸引外資轉變為既鼓勵吸引外資也積極地走出去投資,走出去和引進來并重。最近五六年,我國“走出去”投資達7000多億元,“引進來”投資有5000多億元,前者大于后者。再對比過去40年我國對外的總投資額6000億元,顯然這5年的對外投資比過去30多年還多;
三是我國的開放已從過去以沿海為主逐步遞推到內陸,現在是東西南北中全方位開放,在全國12個自貿區中,沿海地區占4個,內陸中部城市有8個;
四是過去以工業制造業開放為主,現在服務業、服務貿易和制造業全方位開放;
五是過去的開放以商品進出、資金要素的進出為主,是商品要素流量型的開放,今后則會進一步轉化為制度規則型的開放。
這些新特征是過去五年在新時代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必將在今后幾十年推進中國市場開放形成新的高度、廣度、深度。
而具體分析這些新特征,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營商環境的國際化、公開化、法治化。如今的營商環境國際化已不能簡單地只是根據原有基礎進行自我改革、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然后不斷改進提高,它需要按照WTO改革要求、FTA發展標準進行貫徹實施。
其實,按照以前的方法也沒錯,但現在的形勢已是時不我待。如果實在吃不準按照WTO、FTA的國際營商環境標準實施會在全國產生怎樣的效果,那可以先在12個自貿區試行,看看到底合適不合適。假如都可以,就可移植、可復制、可推廣。
本質上,自貿區的試驗就是營商環境國際化的試驗,也是零壁壘的試驗。
目前的營商環境國際化將不僅是邊境、海關管理問題,更重要的是邊境規則的國際化問題。按照WTO、FTA要求,邊境內的營商環境規則主要涉及準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管理、保護知識產權、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勞動力權利、同等國民待遇等八個方面。
其中,準入前國民待遇的要點是企業需先獲準有生存權、出生權。然后,在準入產生企業后,不同企業之間均按照負面清單管理,法無授權,政府不可以作為,法無禁止,企業都可以做,所有企業行為在一個行動框架中。與此同時,按照同等國民待遇,不同所有制的不同企業競爭中性,在政府采購、銀行貸款或者其他各方面均是同樣一件事有同樣的規則。
上述這些方面如果做好了、國際化了,就跟國際上基本上一致了。從這個意義上講,自貿試驗區的宗旨就是要對標WTO和FTA中的營商環境國際化要求,然后照此實施,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再進行推廣移植。
當下,中國最需要、最迫切、最務實的就是營商環境國際化、公開化、法治化,這也是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的需求,是我們建設一切營商環境軟硬件的最高標準。營商環境國際化可以倒逼我們更多開放,內外資融合在一起更健康地發展。同時,營商環境國際化一定會帶來知識產權保護和人才環境的交流,使得我們的創新驅動發展得更好,帶動產業結構調整完善,產業鏈布局更加合理,效率更加高,整個經濟就能持續保持中高速增長和中高端產品的發展,最終推動我們國家做更大開放,融入國際社會。
從這個意義上講,把這個事做好了,對我們國家應該是有萬利而無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