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降準既有穩定金融市場波動的考量,也有穩增長、穩就業的長遠考慮。
FINANCE |金融
李奇霖
LI QILIN
聯訊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5月6日,央行宣布從5月15日開始,對聚焦當地、服務縣域的中小銀行,實行較低的優惠存款準備金率。對僅在本縣級行政區域內經營,或在其他縣級行政區域設有分支機構但資產規模小于100億元的農村商業銀行,執行與農村信用社相同檔次的存款準備金率,該檔次目前為8%。約有1000家縣域農商行可以享受該項優惠政策,釋放長期資金約2800億元,全部用于發放民營和小微企業貸款。
從性質上講,這次降準具有兩重作用。
一方面,這是一次帶有對沖性質的定向寬松。5月14日,有1560億MLF到期。5月15日,繳稅將可能帶來千億甚至萬億量級的流動性資金集中回籠,降準釋放的2800億元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些流動性資金回籠導致的基礎貨幣缺口。
另一方面,這是完善銀行存款準備金框架的重要舉措。現在,國內各類銀行機構的準備金率分檔較為復雜,全國性銀行、城商行、農商行與信用社都處于不同的檔位,此次將農商行的準備金率與信用社統一,既簡化了準備金率的分檔,也是對今年4月國務院提出建立中小銀行實施較低存款準備金率要求的落實。
顯然,這次降準既有穩定外部環境惡化帶來的金融市場劇烈波動的考慮,也有利用中小微企業實現結構性去杠桿過程中的穩增長與穩就業的長遠考量。
今年一季度,我國經濟雖然超預期地表現出供需兩旺的特征,但仍存在隱患。比如,一季度經濟的好轉是建立在全社會杠桿率再次飆升,增長再度依靠傳統的基建與地產債務擴張驅動的基礎之上。同時,一季度經濟的趨穩并沒有帶來就業情況的明顯改善。PMI的從業人員指數從去年11月起至今,已經連續下跌5個月,到今年4月份,只有47.20%。
對中小銀行降準,用于支持民營企業與中小微企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些隱患,實現經濟穩增長過程中漸進的調結構與穩就業的多重目標。
首先,民營企業與小微企業能夠有效適應現在大學生增多、就業壓力集中于高等教育人才層面的現實,其創造與吸納就業人口的能力也要強于大企業。
其次,中小微企業具有“船小好調頭”的特質,可憑借自身經營機制靈活、規模小、產能投資小等優勢,快速轉向適應經濟環境的變化。
在現在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變革時代,中小微企業既是經濟發展的助推器,也是熨平經濟波動的“熨斗”。因此,在財稅與貨幣信貸層面需要給予他們更多政策上的支持。
在諸多定向寬松政策的支持下,各個大型銀行現在雖然都已基本建立普惠金融中心,對中小微企業也給予比以往更為充分的信貸支持,但從屬性來看,深耕于當地的中小銀行與遍布于全國各地的民營企業及中小微企業要更貼合。對他們降準,直接給予低成本的長期負債,在進一步改善小微企業與民企信貸環境,降低融資成本等方面可能會有更好的政策效果。
不過,仍需謹慎看待降準的信號意義與實際效果。畢竟此次降準釋放出來的基礎貨幣規模與流動性回籠力量相比并不算多,如果后續央行不進一步以OMO等手段進行配合補充,資金面很可能會有適當收緊的壓力。此外,如果不是外部環境的變化使外需再度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貨幣政策出于應急穩增長的任務已初步完成,應當回歸穩健中性,為經濟調結構轉型的長期戰略目標服務。
但在現在的環境下,央行的貨幣政策可能更加需要相機抉擇,視形勢的變化而靈活應對。如果在此次降準后,央行依然繼續給予市場足夠的流動性支持,市場資金面在5月將趨于寬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