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易清
感受非遺色彩,領悟傳承真諦。
自人類造物伊始,色彩就與藝術相伴相生。色彩是民間造物中的重要組成因素,色彩的運用受傳統文化、地域環境和禮制的制約,既尊崇于傳統“五色觀”的精神內涵,又具有深厚的傳統民族文化底蘊。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傳統的中心思想、文化的精髓,同時也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基因。構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和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連。
現下全球高度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服飾以及服飾的色彩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從非遺的角度來說,服飾色彩的不斷創新與時代發展的腳步密切相關。
用色彩來裝飾自身是人類最原始的本能。在東方,中國是運用色彩象征最早的國家,同時也是世界各民族中堅持使用色彩象征最長的國家。
從古至今,很多藝術家、心理學家等專家學者對色彩進行了研究。在人類社會形成之前,人們對色彩的認識更多源于對自然界的感知。
從我國的服裝色彩上來講,五行中的色彩象征關系把握是我國色彩象征長久存在的基本原因之一。
“五色觀”最早源于人類對樸素色彩的認識,被賦予中國陰陽五行理論的框架體系之后,具有了更深遠的社會文化內涵。自此開始,傳統的色彩觀,真正地融入了社會文明的發展,色彩的內涵不斷被擴展。以我國的儒家、雜家等學派為典型代表,他們以五色為體系的傳統色彩,形成了多元狀態下的色彩互補。
人們的衣著顏色,與其生活的地理位置、氣候等諸多方面有著緊密聯系,通常白色代表為東方、藍色代表為南方、黃色代表為西方、黑色代表為北方。
自從人類有了第一件特意著色的服飾開始,人們對色彩的審美就已經滲透其中了,并逐漸發展為對變化、對稱、協調等方面的重視,孕育出美感以及多種形式的要素。
若去除服裝色彩中存在的文化內涵,那些傳統服裝色彩以及相關紋樣,仍可以成為獨立的工藝品,成為獨立的審美對象。
可見服飾的色彩應用足夠撰寫出民族悠久的歷史,其中的色彩表達還能夠將歷史、現實及理想,有生命及無生命的內容完美的結合到一起。
服裝色彩本身也是一種符號,其中隱含著傳統風俗、生活習慣等方面,同時服飾色彩也是性格中的表情,能夠讓我們通過服裝的色彩判斷他人的性格。喜歡素色衣著的人,性格內向、生活樸實;喜歡樣式繁雜講究色彩得人,做事果斷,愛憎分明。
我國傳統服飾色彩大多以艷麗為主,既飽和又鮮艷的紅黃藍三原色和黑白兩級色成為主要基調。
縱觀歷史,中國每個朝代的服飾色彩都各具特色。商朝時期人們信奉于白色、周朝崇尚于紅色、秦朝則熱衷于黑色。當時服飾的顏色更成為“明貴賤、辨等級”的“工具”,同一個服飾的不同色彩變化能夠清晰表現出當時的階級禮制,色彩的明暗變化及顏色的搭配中都蘊含著一定的階級觀念和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的創新、時間的推移,從漢代以后,服裝的色彩來源也不斷擴大,顏料越來越豐富,據了解至清代就已經有上百種顏色應用到服裝上。但從整體上來講,雖經歷了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但我國傳統色彩的基調并沒有太大變化,只是將其表現得更豐富化和系統化,布料的染色工藝也逐漸走向成熟。
當下對于服裝設計師來說,要對服裝色彩文化層面的服飾色彩構成形式等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借助傳統服飾色彩的形式詮釋當下的服飾色彩應用理念,追求高情感的服飾色彩。
在年初爆火的古裝大戲《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盛明蘭與顧廷燁大婚當天,完美地演繹了“紅男綠女”的造型。該劇以宋代為背景,新娘穿著綠色衣服,新郎則穿著一身紅色衣服的婚禮服飾習俗沿襲了唐代。在唐代,綠色象征吉祥、生機盎然;紅色,象征天地。
該劇一經播出后,眾多明星在舞臺及紅毯上以“紅配綠”的造型亮相。熱烈的紅色與悠然的綠色相互制衡,時髦的穿搭為粉絲們帶來獨特的新鮮感。
韓雪在湖南衛視春晚舞臺上,以紅色印花小禮服搭配綠色長手套造型亮相。張佳寧出席巴黎時裝周KENZO秀場,演繹的也是“紅配綠”。
其實紅配綠的流行并不是由此部電視劇作品掀起的熱潮。早在2013年6月,北京798的AAW畫廊就舉辦了國內最具顛覆能量的藝術展——“紅配綠”。
該展覽以矛盾的創作風格、獨特的市場定位與極富中國傳統文化的表達方式,探索“紅配綠”在所有人類文化形態中的可能性。現場展出了“紅配綠”主題藝術作品,引發了藝術界、文化界等相關人士的高度關注和思考,大多數觀眾表示可以接受“紅配綠”,藝術沒有矛盾,就沒有張力。
“紅配綠”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服裝設計中使用和諧有度的紅綠配色,已成為時尚趨勢。
思考并探索我國傳統服飾色彩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有著積極作用,傳統服飾色彩的良好繼承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喜愛以及推崇,也是為了讓更多的傳統服飾色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更清晰地展現在人們的面前,讓全世界都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讓非遺“飛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