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慧
他從小就立志,要讓科技服務農業現代化。他初心未改,當大多數年輕人爭相到大城市工作,享受都市的繁華與便捷時,他卻選擇走進北大荒,開拓黑土地。他就是全省職工創新標兵獲得者、農墾建三江管理局紅衛農場第八管理區主任何培雄。
2010年,23歲的何培雄從中國農業大學農業工程專業畢業,他放棄了熱門的機電專業,一頭扎進了北大荒。從人生地不熟到成為紅衛農場的一個管理區主任,何培雄走過了最初的艱難,踏上研發的征程,他也因此更加熱愛這片黑土地。何培雄說,是北大荒培養了他,也是北大荒的好環境讓他學有所用,實現人生夢想。
8年里,何培雄先后開發了基于手機網絡的電機井智能管控設備、物聯網智能化育秧大棚、田間智能運輸軌道車及轉彎系統等6項發明和創新成果,其中有3項獲得了國家專利,并轉化推廣4項科技成果,累計為農戶節本增收近百萬元。何培雄也相繼榮獲了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全國農業勞動模范、省勞動模范、省創新能手、省農墾總局農機監理先進個人、農墾建三江管理局“五四”青年獎章、第二屆感動建三江人物等榮譽稱號。
說起初到北大荒的場景,何培雄仍記憶猶新。一望無際的稻田、傲然矗立的農機設備、笑容親切的老鄉,“這一切都讓我感到陌生和好奇,我知道,這就是我實現科研夢想的地方。”
紅衛農場是水稻種植大場,2011年春種時節,在管理區任技術員的何培雄在督促種植戶抽水泡田時發現,全區240多個農戶每天都要早起到10千米外為電機井開閘、關閘。停電不抽水農戶根本不知道。看到這種情況,何培雄就想,如果有一個遠程遙控電井的設備或裝備該多好。
有了想法便立刻行動,設備裝置所需的電子元器件不夠,何培雄便利用出差機會購買。遇到不懂的編程就請教老師及查閱資料。何培雄剛開始試驗時,是在宿舍對電燈進行控制,開始做的5次實驗全部失敗,不是芯片燒壞,就是元件損害嚴重,光萬能表就壞了3塊。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第6次實驗時,何培雄終于能用手機遙控宿舍的電燈了。
6月,遙控裝置終于在電機井上實驗成功。當何培雄帶著自己的遙控裝置在水稻戶梁發的地里進行了手機遠程遙控開關試驗,梁發是不相信的。但當他拿著手機坐在家里遙控自家的電井機開始抽水的時候,梁發樂得合不攏嘴,豎起了大拇指,對何培雄連連贊嘆。
隨后,何培雄免費為第五管理區和第二管理區種植戶安裝了60多套遠程遙控電機井抽水設備,還為建三江管理局其它14個農場各安裝一套。2012年,何培雄拿到了發明國家專利證書。
如今,手機無線電井遙控裝置已在建三管理局范圍內的54萬畝水田、1800眼電機井上廣泛推廣使用。僅此一項,每年就可節約勞動成本270萬元,節約電力資源16.5萬千瓦時,節約水資源300萬立方米。
第二年,何培雄被調入農場農機科工作。工作中,何培雄發現管理區的育秧大棚管理智能化利用率不高,大棚育苗基地的澆水、通風等環節很大程度上依賴人工。于是,何培雄開始了讓大棚育苗基地實現自動控制溫度和濕度的研發。那段時間,編程軟件、圖紙、電焊和萬能表又開始日夜陪著何培雄。微噴、濕度傳感器、溫度傳感器、電動機開機關機等,他反復地實驗,遇到挫折便向母校師友和場內同事請教。最終,何培雄成功研發出了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水稻育秧大棚智能化管理系統,并投入使用。
此后,全場12個育秧基地節省人工300余個,自動化的控溫、控濕使大棚秧苗生長得更加壯,抗病力更強。僅此一項節約勞動力成本320萬元,還使每畝水稻增產約10千克。
為了帶動和培養更多的青年參與到農業創新中,2013年,在管理局和農場領導的支持下,何培雄帶領幾名青年大學生共同成立了“曲辰創新工作室”。“曲辰”即繁體“農”字,表明了何培雄服務農業、服務農戶的決心。
5年來,工作室獲得了4項國家發明專利,并且轉化、推廣了3項科技成果;開展各類培訓6500余人次,推廣了拖拉機GPS導航設備、激光平地設備、高性能側深施肥插秧機等12項農機新設備,惠及種植戶580余個,吸納會員98人,為社員年增收90余萬元,安置就業人員15人。同時,工作室還攻克了植保揚肥一體無人機的難關,實現了傻瓜式飛行和作業,并且申辦了無人機培訓學校,這在全省都處于領先水平。
從大西北走來,扎根在黑土地,何培雄用科技解放了農民的雙手,用創新推動了北大荒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這片黑土地上,承載了何培雄的夢想與追求。他用科技造福農民,回報這片黑土地,續寫了新時代的科技富農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