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阮清和
2017年6月,四川省綿陽市某高中一張18萬的天價報名繳費單在朋友圈引發熱議,其中更有家長曝料:交18萬進去總比下跪都沒能把錢交上好多了。如今正值中考前夕,馬上要升入高中的孩子面對高費入學和平價低廉的學校,又該何去何從呢?
高費上學利大于弊
高費上學,顧名思義就是繳納高昂的學費上學。學生的學費高,附贈的是學校優美的教學環境、先進齊全的教學設備、優質的教師資源。同時這些學校一般具備獨特的政策優勢、品牌優勢及管理優勢,故高費上學的好處顯而易見:
1.擁有良好的教育資源。高昂的學費會帶動學校整體水平的建設,最重要的是能夠吸引優質教師的加入,有利于學校組建一支教藝精湛的教師隊伍,這是一個學校的立身之本。就前年刷屏朋友圈的需交18萬天價學費的四川綿陽某學校來說,這所學校全力打造小班化特色、分層教學特色、多語種的外語教學特色、主題德育特色和藝術體育特色。單就“多語種教學”來看,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這在國內的中學中都是極為少見的。
2.擁有濃厚的學習氛圍。中考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每年有很多優秀的學生因為考試沒有發揮好而和自己心儀的高中失之交臂。但繳納一些費用就能進入理想的學校學習,讓原本成績就不錯的孩子接受好的教育,無異于如虎添翼。還有一些成績平平的學生,在好的教學氛圍滋養和濃厚的學習氛圍熏陶下,能夠找到學習的樂趣,進而奮發向上,這難道不是家長最想看到的嗎?對于家長來說,孩子發生可喜的變化,即使多花一些費用也很值得。
3.擁有更多的受教育機會。以綿陽某學校為例,它是綿陽唯一由教育部中國留學服務中心設立的國家公派留學基地,享有“歐美國家高中交換生公立學校免學費項目”資格,為學生開通了可留學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韓國、法國等普通工薪階層能承受的教育部認可的世界名校直通國際班。在高考被形容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激烈競爭下,好的學校給學生提供了更多上大學的可能與途徑。
高費上學弊大于利
高費是一個相對概念,而不是一個絕對概念,高費上學指的是孩子實際繳納的學費支出已經超出了家庭用于教育方面的費用。我們不否認良好的設施與環境更有利于個人發展,但超過家庭經濟水平的額外支出無疑會影響家庭整體的生活水準。因此,高費上學的弊大于利,理由如下:
1.高昂的學費給家庭造成經濟壓力。中學生作為受教育的主體,本身就沒有經濟來源,他們的讀書費用都是由家庭提供的。雖然在我國,學費由父母出是“理所當然”,但是如果學費過高超出了家庭能承擔的費用,這無疑會整體降低家庭的生活水準,而父母節衣縮食供孩子上學也會給學生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以至于影響學生學習的效果與未來的成長。
2.優渥的校園環境給學生帶來攀比心理。高費上學可能滋生腐敗現象,破壞學校風氣,同時能支付起高昂費用的學生必然家庭背景不錯,學生在生活圈子內會形成互相攀比的風氣,反而不注重學習,不珍惜在優質教育資源下學習的機會。
3.高費不一定對應高效。高費的學校也許有良好的教育資源以及教學環境,但是高費同時也意味著用金錢來抵消部分相對應該付出的努力,這對社會教育本身來說就是一種不公平的現象,因為多數學生在窮盡己力奮斗的同時,另外一批學生卻用父母的金錢輕松踏進校門,這很顯然會造成個人價值觀、世界觀的扭曲。
4.高費上學激化社會矛盾。社會財富本來就相差懸殊,普通家庭指望孩子讀書成才,有個好工作好生活,但因為教育金錢化,優秀的老師選工資高的好學校,會導致剩下的普通學校教育質量下降。富裕的家庭只需花錢就可以讓成績本不優異的孩子進入好的學校,享受最好的教育,普通家庭的孩子卻只能在一般學校學習,將來卻要一樣和受到優質教育的學生競爭,這無疑是不公平的,而且更加劇了社會階層的固化。
總結陳詞
教育部發言人曾經對高學費上學發表過看法:“人們對學費問題應當轉變觀念。在市場經濟時代,形勢已經發生變化。”非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已經成了家庭的一種消費,既然是消費,就要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來選擇。教育資源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稀缺的,當孩子的成績達不到好學校的要求時,要根據自己的家庭經濟水平來選擇,在可承受范圍內選擇最適合孩子也最優質的學校,不必一味攀比,追求高價學校,要記住,只有不忘初心,才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