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川川
摘要:2017年初,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掀起了全民觀看文化類電視節目的高潮,同年9月8日,北京衛視黃金時間相繼便推出《中國故事大會》,以講故事的節目形態以及競爭“上崗”的創新節目模式,在眾多文化類電視節目中脫穎而出。
關鍵字:《中國故事大會》 文化類電視節目? ?故事
文化類電視節目的現狀分析
自2013年開始,文化類電視節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卷全國,文化樣式呈現多種多樣性,觀眾第一次在“泛娛樂化”的時代中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化的氣息。究其原因,其一是網絡自制綜藝節目的沖擊。最近網絡熱門用語“你有Freestyle嗎?”便出自愛奇藝自制綜藝節目《中國有嘻哈》。事實上,從2016年開始,網絡自制綜藝節目已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節目類型樣式與數量達到了全新的高度。據統計,愛奇藝、騰訊、優酷等視頻平臺共出臺了111檔自制綜藝節目,2017年有108檔自制綜藝上線。因此,未來網絡自制綜藝節目對于傳統電視綜藝節目來說會必定是一個巨大的沖擊。另外,網絡自制綜藝節目相對傳統綜藝節目來說,節目主題靈活多樣,受眾群體廣泛,節目環節設置具有較高的創新性,明星的參與更提高了受眾對于節目的關注度。因此,具有高格調節目內涵、低視角敘事方式等特色的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出現,對于傳統“娛樂至死”的綜藝節目來說是一次創新自救之旅。
其二是觀眾對于真人秀節目產生了審美疲勞。具體表現為觀眾對于真人秀的興奮減弱,不再產生較強的美感,甚至產生了厭煩心理。從2006年以后,中國真人秀電視節目呈現出高速發展的態勢,比如東方衛視的《加油好男兒》《極限挑戰》、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浙江衛視的《奔跑吧兄弟》等。觀眾開始對這種模式化、同質化的真人秀節目產生審美疲勞感,急需有新的電視節目形態來填充,于是便出現了與“奔跑”完全不同風格的文化類電視節目。它沒有真人秀的快節奏,卻有讓人們坐下來細細品味生活的慢節奏,最重要的是可以讓人們在焦躁不安的生活中去思考人生。慢文化也便成為文化類電視節目的特有標簽。
目前文化類電視節目的主題集中在詩詞、文字和歷史等人文領域,主題形式相對單一,節目環節設置以朗讀、背誦為主。故從節目整體風格來講,趣味娛樂性較弱,對于大眾消費群體而言,未免過于嚴肅。正如習總書記所指出的“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文藝要反映好人民的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這樣才能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的作品。因此,文化類電視節目要尋求長遠發展,必須在文化內涵與外延方面進行發掘,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并在表達方式上進行創新。只有這樣,才能滿足觀眾審美娛樂的同時,又將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傳承。
《中國故事大會》的創新性
《中國故事大會》作為一檔有情感、有溫度的文化講述類電視節目,既異于訪談類節目《兒行千里》的催人淚下,又區別于大型朗讀類文化節目《見字如面》的博大精深。
電視節目形態的創新——講故事。故事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學樣式,是人們從現實生活中的總結與提煉。因此,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反映一定的時代內容和精神風貌。又因為它傳播的便利性,傳播內容的通俗化,尤其加上演講者完美的演講技巧,更容易拉近節目與受眾之間的距離。
因此,節目嘉賓的選擇顯得尤為重要。《中國故事大會》嘉賓以表演藝術家為主,他們將自己的親身經歷或對本人產生重要影響的故事,借助于電視媒介,通過鏡頭切換、景別變換、鏡頭調度等各種方法,通過激情洋溢的演講、生動形象的表演、感人肺腑的情感投入,聲情并茂地將故事所表現出的人生觀、價值觀,進行多個層次的傳播,提高了觀眾對于故事人物的認知,加強了思想精神的熏陶。
節目故事內容的選擇可大可小,有鴻儒大師的時代故事,也有普通老百姓平凡而感人的民間故事,故事中有時代變遷,歲月乾坤,故事中有人生萬象。觀眾可以在故事中體會人生,去感受人情冷暖,大國情懷。比如在節目首期,主題確定為“那件小事兒”,國家一級演員何冰講述了在求學生涯中一位老師關于“要當狗熊與英雄的故事”,這個故事激勵何冰成功走上了演藝道路。總之,不同于其他文化類電視節目,《中國故事大會》能夠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持久的留在聽眾的記憶里,并且將故事徹底地融入聽眾自己的經驗中,口口傳播將故事轉述給其他人,最終達到文化傳承的目的。
節目規則的改變——競爭“上崗 ”。眾所周知,綜藝節目收視率的高低跟環節設置、主題確立、嘉賓選擇等要素密切相關。尤其是合理的節目環節設置,一方面決定了節目的節奏感和觀眾的參與感,另一方面能夠保證節目主題的延續性與統一性,并在節目環節進行中,主題得到不斷升華,觀眾情緒隨之被推向高潮。
因此,文化類節目要在眾多綜藝節目中脫穎而出,必然需要解決環節設置的問題。競爭賽制的設置是真人秀節目普遍采用的一種方式,對于受眾來說,能夠快速融入節目氛圍中;對于節目本身而言,可以呈現出很強的延續性,無形之中引起受眾持續關注,擴大受眾范圍。
《中國故事大會》吸取了真人秀節目的優點,采用了競爭“上崗”的環節設置,使之優于傳統文化類電視節目。《中國故事大會》節目參與者為“故事大會掌門人”角色、故事講述者以及故事評客團三種角色,故事大會掌門人陳偉鴻引出節目主題,通過嘉賓的發言討論,穿針引線,推動后續節目環節。尤其在講述者講述之前,需要進行競爭“上崗”,通過極富懸念的一句話來凝練故事主題,極盡所能吸引掌門人的興趣,希望能夠盡快上臺演講。
另外,為了增加節目本身的趣味性,嘉賓在競爭過程中,插科打諢,相互之間進行“人身攻擊”,語言十分風趣幽默。因此,相比較純粹訪談類的節目環節設置,《中國故事大會》話題更加多樣,語言更加口語化。總之,競爭上崗的環節設置,加快了節目的節奏感,增強了娛樂趣味性。
小結
德國美學家席勒認為,人類身上有兩種沖動,一種是感性沖動,一種是理性沖動。現今,隨著物質生產的高度發展,人的感性沖動與理性沖動分裂并對立。而要形成完美的人格,需要美育。但是電視等大眾媒介的發展,眾多的復制品取代了藝術品的獨一無二性,日復一日提供給受眾大同小異的流行文化,使人們成了科技高速發展下的大眾媒介的奴隸。“面對新的技術浪潮,人類的審美理想要想發揚光大,文化傳統如何承繼,如何在國民的精神境界和話語系統中導入人文精神,以高尚的審美趣味提升全民化的藝術,是需要深思的。”
現如今,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出現與發展,正是對于人類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提高人類審美趣味的重要電視類型。但任何電視節目在發展必然遇到多種問題。《中國故事大會》雖采用競爭“上崗”的節目環節設置,事實上形同虛設。就像國家一級演員何冰所說“早晚也就這么一遭”,因此在節目進行過程中,競爭性根本無法起到與真人秀相同的娛樂效果。未來,文化類電視節目應深層次地挖掘競爭機制的趣味性與競爭性,從而增加其娛樂效果。另外,《中國故事大會》中人物介紹的影像資料展現方式過于直接,應該在提高視聽效果的同時,利用講故事的手段深入地挖掘人物背后的時代故事內涵,多層次多角度立體地展現人物,增加觀眾對于時代人物的認知與理解。相信未來文化類電視節目必能在電視熒幕上占有一席之地。(本文系山西傳媒學院校級重點課題《山西影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山西傳媒學院)
注釋:
新芽NewSeed:http://tech.sina.com.cn/roll/2017-08-29/doc-ifykiurx2628000.shtml,《繼短視頻后,網絡自制綜藝或將成為新風口?》,2017/08/29。
《電視劇界學習貫徹習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重要講話精神》,央視網,http://dianshiju.cntv.cn/2014/10/23/ARTI1414049044271762_4.shtml,2014/10/23。
吳予敏:《美學與現代性》,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0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