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峰
摘要:近年來傳統媒體的人才流失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文章分析了傳統媒體人才流失的原因,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加大投入,保障主流媒體意識形態主陣地作用;深化媒體內部體制機制改革,營造良好用人環境;回歸新聞初心,打造一支忠誠黨的新聞事業隊伍等對策。
關鍵詞:傳統媒體 人才流失 原因 對策
近幾年來,隨著傳媒大環境的變化,尤其受網絡的全方位沖擊,傳統媒體已風光不再。“斷崖式”下滑的廣告,缺乏“體面”的收入等因素,正不斷導致傳統媒體人才大量跳槽轉型。當我們還在為周濤、楊瀾、張泉靈、郎永淳等紛紛離職央視而唏噓不已時,誰知我們身邊的媒體也在悄然發生著類似的變化。
以江西省新余市的傳統媒體為例,據對近五年不完全統計,新余廣播電視臺先后有24人離職,《新余日報》有15人離職,渝水區廣播電視站有11人離職,分宜縣廣播電視臺有12人離職。從流失人員的身份來看,拿新余廣播電視臺來說,有事業編制的有6人,占流失人員的25%;企業身份的2人,占流失人員的8%;聘用人員的16人,占流失人員的67%。從流失人員的崗位來看,他們中有記者、編輯、播音主持、技術人員,廣告創收人員。他們無一例外都是一線新聞宣傳采編播和一線保障的主力,都是臺里多年培養的業務骨干力量。雖然他們沒有中央和省級媒體炫麗的身份,但他們義無反顧的出走,對人才式微窘困的地方媒體無疑是一種深深的“傷痛”。
馬云曾說過,員工離職的原因林林總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兩個。一是錢沒到位,二是心受委屈了。此話雖然有一定的戲謔成分,但不無道理。細分地方媒體人才流失的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個人對事業發展有更高的追求,期望更好的發展空間。個人發展機遇已經成為導致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當員工對工作職位感到“比較沒勁”“不想干”“干好干壞一個樣”,或對現行的“晉升”通道狹窄,個性管制壓抑,獎罰機制不公等諸多不滿,許多人已不滿足于地方媒體這個小舞臺,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有些人跳槽到上級媒體和自媒體;有些人去了黨政機關單位;有些人去了收入待遇較高的金融單位。這類人之中不乏已有編制的人。
二、體制機制問題依舊是困擾人才流失的根本問題之一。毋庸諱言,在當下有一個體制內的身份,就意味著穩定,意味著保障,所以在許多人眼里,情愿拿一個旱澇保收的體制內低工資,也不愿拿缺乏保障的體制外高收入。再者,隨著國家對事業單位人事制度的改革,事業單位將逐步實行聘用制,編制已儼然成為一種稀缺資源。社會上一旦有編制內的招聘,無論是否專業對口,許多人都會去搏一把,這也是媒體人才流失的一個重要原因。
另外,地方媒體在人員結構上,從事新聞采編的員工在全臺員工數量上占比過低。此外,由于缺乏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人員使用上很難實現“優勝劣汰”,存在重資歷、輕實力的現象。習慣于論資排輩,看職稱、看編制、看資歷,年輕人受重視程度較差。同時,目前在職員工年齡普遍偏大,大多數人員難以適應一線的高強度工作,使得思想陳舊、創新受阻,后備力量難以發揮作用。
三、收入的下降也是導致傳統媒體人才流失的一個重要原因。媒體工作兼有腦力和體力兩種屬性,工作強度高,壓力大,競爭性強。近年來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傳播力、公信力已大不如以往。維持媒體運作半壁江山的廣告創收更是“斷崖式下滑”,生存已是一個現實問題。
地方傳統媒體很少建立完備的績效考核方案,員工積極性調動難。一線采編人員大多屬于聘任制員工,且人數較少、工作量大。在收入上,這些一線的采編人員大多低于二線事業編制人員,致使一線員工工作積極性大受打擊。績效、收入問題最終也導致了地方傳統媒體普遍存在招人難、留人更難的情況。
人們常說,二十一世紀最稀缺的資源就是人才。對智力密集型的傳媒機構更是如此。地方傳統媒體如何面對日益增多的人才流失,除了我們常說的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筆者認為可以采用以下對策。
一、加大投入,保障主流媒體意識形態主陣地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各級黨委和政府都應擔負起意識形態工作的主體責任。對所轄區域的主流媒體應給予充分的經費保障,讓主流媒體心無旁騖地做好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宣傳工作。從財政經費、人員編制、激勵機制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以維護和鞏固主流媒體在宣傳思想的主陣地作用。
二、深化媒體內部體制機制改革,營造良好用人環境。傳統媒體之所以面臨諸多困境,與傳統媒體內部體制機制僵化,改革步伐緩慢,思想觀念陳舊分不開。傳統媒體當前最頭疼的就是“老人”“閑人”趕不走,部門之間勞閑不均,工作效率低下。要改變這種現狀,一方面,要給那些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搭建干事創業的舞臺,營造“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成才環境,保障大家心情舒暢干事就業。另一方面對那些混日子、挨時間的冗余人員分流轉崗,用績效杠桿調節收入。另外還要建立健全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要有一定的職業培訓規劃,多種形式培養人才,在引進外來人才的同時,也要使用和培養好現有人才。
三、回歸新聞初心,打造一支忠誠黨的新聞事業隊伍。習近平總書記曾對廣大新聞工作者提出殷切希望,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正確新聞志向,堅持正確工作取向,以人民為中心,心系人民,謳歌人民,發揚職業精神,恪守職業道德,勤奮工作,甘于奉獻,做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因此我們要進一步加強隊伍建設,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弘揚愛崗敬業精神,大力倡導做“政治強、業務精、守紀律、作風正”黨的新聞工作者。為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實現中華民主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總之,栽得梧桐樹,才能引得鳳凰來。地方傳統媒體應當準確評估自身發展的現狀,有針對性地進行轉型調整;創新體制機制,健全考核機制,推行人才興臺,深化媒體融合,助推內容生產,加強平臺建設,運用互聯網思維進行節目生產、傳播、營銷推廣;放下“官媒”的高姿態,從受眾的角度思考,打造服務型媒體,去貼合受眾的需求。只有做強做大媒體自身,才能招攬八方人才為我所用。
(作者單位:新余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