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緒章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講:“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觀畫者,多能指摘其間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奧理冥造者,罕見其人。”因為作品中所表達出的情感,是藝術家不期然而然的率性流露。要不做、不刻、不雕,既不拘泥于物象,又不為時風左右,它關乎才情,更關乎修為與境界,是筆墨文化成熟的標志。欣賞張勇濤的書畫作品,你會頓生一種靜心暢神之感,他會讓你更加真切地體會到中國書畫的核心命題——“逸”。
也許是與生俱來的超然稟性和藝術天賦,使張勇濤的書畫作品別有天地,獨具一格。他的書法遵循傳統、取意高古。張勇濤認為書法貴得古人結構,他索源于鐘繇幽深無際的古雅,植根于“二王”妍美流變之土壤,神會于歐、顏、柳、趙諸家。他學帖有著強烈的取舍意識,更注重意臨,以求神完氣足,臨中有創,自成章法。他學古有個人獨到的眼光,以高起點直探堂奧,尊古并不泥古。張勇濤的繪畫,不做表面文章,至清至雅,恍如幻境。在這樣躁動的時代,已經很少有人能夠靜下心來踏實探索了。張勇濤常講文人畫全憑文化二字,文人就應該是那些被文所化得深一點的人,文人在被文化的過程中,最要緊的在于實現對自我的認知和對人生命本質的思考。在他的書畫里的確透漏出這些東西,且看得出他筆墨背后的修養和思考。他認為人的文化過程需要知識,但光有知識不足以稱為文人,這更是一種修養的行為,它不但要求人有知有識,更要在萬事萬物中去身體力行。真正的文人,不管他處于哪一種環境中,都要盡自己的全部智慧、毅力,在具體的行動中不斷修正自己,方得以養一腔浩然之氣,待到眼障盡除,方可心性自見,達大化之境。有其境方有其畫,具“真情”與“趣味”。借筆墨傳情,置身空境,于靜寂流云、落花無聲中享受清涼、淡泊的情趣。
張勇濤自幼家境清貧,卻極有抱負,是小學老師一手漂亮的美術字開啟了張勇濤的藝術之門。他尊崇八大、石濤、髡殘等人的簡樸清靜,追求精神上的自由飄逸,堅信活著的價值意義。張勇濤認為書畫藝術須“性到即寫”,方能“曠達灑脫”。由于他天分高,詩文學養厚,再加上十數年磨礪的案頭功夫和豐富的閱歷,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他以自己獨具的藝術眼光和創造,冷靜地整飭,他的書作,縱而能斂,故不極勢而勢若不盡。結構變化獨特,筆勢跌宕,線條遒勁樸茂,具有強烈的抒情意識,使人震撼。
中國畫啟示人養心修身,知世悟道。孔子曰:“見山思仁,見水思智。”張勇濤的繪畫以花鳥、山水為主。其畫作帶著自己的氣質:執著、深沉、莊重、嚴肅,富有責任感。他善于向各路老師學習,向大自然學習,在書畫創作的道路上積極開拓、勇于創新。將禪心、禪意注入書畫,以詩入畫,以畫喻禪,他以充滿激情的筆觸,形成自己獨有的繪畫語言,使作品達到天人合一、物我兩忘且生機無限的藝術境界。
書畫藝術其實就是一個人學養、性情、筆墨等的外化內聚。張勇濤不僅精于書畫,于古體詩也造詣頗深,書畫創作之余,他還發表詩歌、散文、小說及評論等兩百余萬字,且有多部詩集問世。當然,峰高無坦途,張勇濤在用心中的毛筆勾染著天地之大美。我們衷心地祝愿他的藝術之路結出更為豐碩的果實。
張勇濤簡介:
張勇濤,字耘滔、涌濤,號青山主人,1984年出生,陜西安康市旬陽縣桐木鎮人。中國共產黨黨員。2009年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國畫專業。現為上海文藝網書畫頻道副主任、中國文學書畫院副院長、《望月文學》雜志特約作家、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國詩詞協會會員、陜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陜西省書法家協會會員、陜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陜西毛澤東詩詞研究會會員、西安左右書畫院藝術顧問、西安市楹聯學會會員、陜西省秦安書畫院院士、陜西省詩詞學會會員、安康市作家協會會員、安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安康市書法家協會會員、商洛詩詞學會會員、商洛市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理事、旬陽縣書法家協會會員等。
2005年起創作詩歌、散文、隨筆、雜文、美術評論及短篇小說《賣麻》等兩百萬余字。著有《等待》《故鄉的小路》《夢想》《路邊的野花》《溪水涓涓地流著》《雪花飄在枝頭上》《張勇濤詩詞選集》《張勇濤散文集》《張勇濤雜文選》等,有所品發表于《商洛詩詞》《征程》《東方紅》《河北當代書畫》《新國風》《北極星詩刊》《北方詩刊》《關東文藝》《星詩界》《齊魯詩歌》《中國詩詞》《參花》《華夏詩刊》《中國詩》《詩中國》《無界詩刊》《東方詩刊》《太極城》《當代校園文藝》《望月文學》《燕京文化》《貴州文學》《貴州詩刊》《新視野詩文精品選讀》等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