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碧霞
[摘 ? ? ? 要]中職生的語文綜合素質普遍不高、對傳統文化的了解也普遍較少,這給中職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帶來了很大挑戰。然而,教師結合傳統文化開展語文教學活動對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發展以及人文素養的提升大有裨益。由此可見,將中職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教育進行結合具有重要意義。
[關 ?鍵 ?詞]中職語文;傳統文化;滲透策略
一、對課本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進行挖掘
對于學生來說,其學習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語文教材,因此,中職語文教師要想有效地基于日常的語文教學向學生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就必須深入挖掘教材,盡可能地從中找出與傳統文化有關的各種元素。
(一)從成語與漢字教學著手
作為我國語言庫中的精華,成語同時還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種積淀,其所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因此,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我們不妨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的成語進行“尋根”,以提升學生學習和探究傳統文化的積極性。漢字是向我們展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從某種角度去看,我們目之所視的所有漢字就像一塊塊化石,從它們身上,我們可以研讀出先人所創造的各種智慧的結晶。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對漢字的演變過程進行探究,并借機向學生滲透傳統文化,使其在無形之中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美好。
(二)從日常的閱讀教學著手
在中職語文教材上,許多課文中都蘊含著傳統文化元素。如,基于《鴻門宴》這篇課文,我們可結合項羽、劉邦等人的座次,為學生講解我國的座次文化;在學習《吆喝》的時候,我們可以為學生普及一些民族文化等。這些均是我們向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資源。
(三)從日常的寫作教學著手
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因此,從傳統文化滲透的角度去看,教師應積極地將寫作教學與傳統文化結合在一起。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在平時鼓勵學生積極地在自己的作文中引用一些古代先賢、文化大家的語錄或案例,以充實自身的寫作內容。如,在寫與愛國有關的作文時,學生可以引用林則徐的經典名言“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在寫與刻苦求學有關的作文時,學生可以引用宋濂刻苦求學的例子等。
二、基于傳統文化學習進行語文課外拓展
教師如果只利用課堂教學向學生滲透傳統文化顯然是不夠的,因為課堂教學的時間畢竟有限。基于此,作為中職語文教師的我們,應當基于傳統文化教育,引導學生充分地利用課外時間進行學習,以逐步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識,幫助學生及時鞏固課堂所學。如,在完成《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教學后,我們可以鼓勵學生去閱讀原著。當然,考慮到一些學生的閱讀興趣較低,沒有耐心去讀書,我們還可以通過定期為學生播放影視劇的方式,逐步提高學生了解水滸故事的興趣。另外,除了閱讀書籍、觀看相關的影視作品以外,我們還可以視情況組織學生外出旅行,重點是對一些名人的故居、名勝古跡進行走訪。在走訪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提醒學生去感悟相應景點的文化底蘊,以保證其能夠切身體驗我國傳統文化的美好。
三、教師需具備相對淵博的傳統文化知識
課堂是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知識的主要平臺,而作為課堂教學的設計者與參與者,教師個人所具備的傳統文化知識的量,將直接決定傳統文化的滲透效果。因此,身為語文教師的我們,必須積極、充分地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自我充電”,以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涵養,擴充自身在傳統文化這一方面的知識儲備,這樣一來,我們在實際教學中,才能結合所講的內容引經據典,不斷豐富我們自身的教學內容,借此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知識以及傳統文化知識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身為語文教師的我們,應當積極挖掘課文中的傳統文化,然后充分利用互聯網對傳統文化元素進行拓展,以彌補自身知識儲備的不足。
總之,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對中職語文教學的進步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與此同時,還能有效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積極性,推動學生文化素養的提高,繼而能對學生的未來成長產生十分積極的影響。因此,身為中職語文教師的我們,必須對傳統文化在日常教學中的滲透予以充分重視。
參考文獻:
[1]盧連青.對中職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J].語文教學通訊(學術刊),2016(12):40-41.
[2]許先軍.從記住鄉愁談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加強傳統文化教育[J].職業,2015(12):140-141.
作者單位:云南省廣播電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