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少梅



認識曾強老師讓我接觸到山西大同書畫藝術群體。大同是一個多民族文化融合交匯的福地,大同藝術家既有北魏拓跋氏橫刀飲馬、直抒胸臆的自然豪邁之氣,也得晉人堅忍不拔、謙虛守禮的傳統風骨,更得云岡石窟千年以來的文化浸潤,自有一種不凡的氣度。我時常徜徉于他們的藝術群,欣賞他們的作品,不覺心游八極,身心愉悅。
偶然間,看到一幅仿古山水畫。近處幾株垂柳、一葉扁舟,一蓑翁獨釣青溪,溪水清澈,映照出一溪云彩;遠處山勢連綿、遠山如黛;畫的一角尚有大片的留白,一股靜謐、典雅之氣從畫中撲面而來,意境幽遠,讓我沉醉其中不能自拔。自此,我記下了一個女書畫家的名字──張秀峰。那是一個怎樣的畫家?為何會有如此一股與生俱來的恬靜之氣?我對她的好奇心不亞于賈哥哥初識林妹妹、劉姥姥一進大觀園。
與張秀峰結緣后,對她的藝術之路有了一定的了解。張秀峰,生于1974年,我們作為年紀相仿的女性自然而然有一股親切感,我們以姐妹相稱。她出生于大同的普通農戶,父親是一名農民,卻酷愛書法,白天鋤禾田壟間,為一家老小的溫飽揮汗如雨;晚上揮毫宣紙上,為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一絲遐想。父親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年幼的張秀峰,她在父親的指導下,用稚嫩的小手握起了毛筆,這一握卻無意間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
張秀峰待字閨中的姑姑有一雙難得的巧手,剪紙、繡花樣樣在行,繡樣畫得栩栩如生,經她手完成的繡品成為村里老少爭相搶奪的對象。讓年幼的張秀峰羨慕不已,她也幻想著自己的巧手變幻出各種精致的花樣,從五六歲起就尾隨著姑姑學習繪制繡樣,并從此找到了自己的路子。
高中畢業的張秀峰如大多數農家姑娘一樣,早早結婚,并接連生下了一對兒女。生活的無奈讓她放棄了工作,當起了全職媽媽,一大堆的家務事把張秀峰忙得暈頭轉向,沉湎于生活的茍且而身不由己,除了滿身的疲憊,頭腦空空如也。每當夜深人靜,孩子熟睡時,張秀峰才有空閑抬頭仰望星空,回憶自己曾經擁有的興趣、曾經有過的夢想,仿佛聽到內心有一個聲音在叩問、在呼喚……
找回自己的張秀峰如饑似渴地鉆進翰墨丹青的海洋中。繪畫曾經承載著張秀峰的少女夢,是時候重拾夢想了。她憑借當年跟隨姑姑學繡樣打下的良好基礎,從工筆花鳥畫起,后來轉畫寫意花鳥,也學習山水國畫。初學山水時,常臨芥子園的畫作,后跟張尚平、田安然老師學習一段時間,后又研究黃賓虹、石濤、沈周、黃公望以及宋人的作品。
張秀峰的工筆畫畫到一定程度時,她意識到落款在畫中的重要性,覺得自己的字不好,線條質感有欠缺,于是她拜古鳳林老師為師,從最基礎的筆畫開始重新練習書法,并臨了大量的字帖,從顏真卿的楷書入手,次臨王羲之的《蘭亭序》以及《雨事帖》《寒切帖》《平安帖》《快雪時晴帖》《樂毅帖》等十七帖,楷草隸篆各種書體幾乎都臨摹過。她沉醉于草書的飄逸俊朗,最后鎖定草書作為主修方向。草書豪放、飄逸的特征多見于男書家,女書家喜愛草書已屬少見,張秀峰能寫出連綿回繞、跌宕流通、氣貫長虹之勢,不得不讓人驚嘆。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張秀峰在矛盾的兩者之間艱難地掙扎、妥協、堅持、隱忍。她利用白天孩子上學的時間,半天練書法、半天畫畫,把家務活都留在晚上干。待孩子睡熟了,她才開始看書、學習,每天凌晨1點多才能入睡。這樣的作息安排持續了10多年。張秀峰自感文化底子薄弱,既非科班出身,也缺乏名師面授機宜,所以狠下了功夫,她的付出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一個人要想在哪方面有所建樹,有三個條件是必不可少的:一是與生俱來的基因傳承,也就是天賦;二是耳濡目染的環境熏陶;三是孜孜以求的學習鉆研精神。前兩者,張秀峰都具備,可謂得天獨厚。以后的路能走多遠、走到哪里,完全取決于自己的堅持與努力了。張秀峰非常明白其中的道理。
天道酬勤,張秀峰多年的努力終于迎來了回報。她已走出家庭,走上了專業書畫家的道路,張秀峰活出了自我并實現了其人生價值。我相信這只是她抵達的一個高度,并不是最高點。
張秀峰的兩個孩子現已上大學,她終于從家務的規囿中解脫出來。周一至周五堅持練字、畫畫、出外游歷寫生,周六日帶班教課貼補家用。眾所周知,專業書畫家沒有固定收入來源,而書畫藝術又是一項需要幾十年沉淀積累方可見成效的事業,沒有安貧樂道的平靜心態,沒有對書畫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沒有超然豁達的人生境界,是難以堅持并有所成就的。
近期,張秀峰的書畫作品又上了一個新臺階,尤其是她的花鳥小品,自成一派。藤絲蔓繞的紫藤倒垂著幾串淡藍色的花兒,蜜蜂縈繞其中;一株淡雅的蘭花斜逸而出,與桌上的《詩經》交相輝映,兩行秀麗的草書更添濃濃的書卷氣息;兩只小雞仰望著一串串金黃色的沉甸甸的谷穗,清雅的格調不乏鄉村野趣。日漸成熟的書法功力,讓她的繪畫線條更添質感,畫蘭草婀娜而帶勁,有幽草獨憐的君子之姿;畫翠竹遒勁而有力,呈凌霜傲骨的不屈氣節。
竹子用4年的時間僅長3cm,但從第五年起便快速成長。張秀峰如她畫的竹子般,用幾十年的時間完成扎根鋪墊工作,她的后勁和潛力相當可期。今后一段時間,張秀峰將致力于山水畫的創作,期望她更多地走進祖國的名山大川,通過“游山寫稿,融會一片,自立面目”,突破傳統技法下的程式化山水,達到與山川“神遇而跡化”的境界。
張秀峰簡介:
?張秀峰,1974年生,山西大同人?,F為山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國畫家協會會員,大同市云岡書畫院副秘書長,大同市婦女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華嚴寺書畫院副院長,平城女子書畫院委員會副主任,山西省專家委員會委員等。曾多次參加國家級展覽并獲獎,以及入編大型典籍。大同電視臺《今日視點》欄目等曾對其進行專訪。2014年,文藝評論家曾強先生評論張秀峰的文章《追求或逃遁》受到《小品文》和《大同日報》等主流媒體推薦。2016年,《文化月刊》發表作家靜子寫張秀峰的散文《畫魂》,并專版推薦其繪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