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九貞


與楊孝武認識是在一次文人墨客的會議上,文友郭寶光向我介紹了他,說他的山水畫別具一格,非常了得。我這人思維偏向創新型,特別主張形式革命,無論是文學還是書畫,都提倡離經叛道、推陳出新。聽說這位叫楊孝武的年輕人在繪畫方面有如此成就,不覺心里便與他拉進了,帶著欣賞的目光與他說了幾句話。他大概也感受到了我的情意,于是對我熱情有加,并邀我不日到訪。
孝武的畫室在徐州君盛廣場二區九樓,是復式結構。下層由于衛生間、樓梯等占據,空間小,其擺設比較簡單,就有一套沙發,幾尊藝術雕塑,墻上胡亂地掛了幾幅畫。上層分內外兩室,外室中間是一張畫案,南邊靠窗有放筆墨紙硯的臺子,上面除了墨客必備物品,還有幾卷畫好的畫和書法作品。天花板上,四面墻上,或貼或擺著他精心制作的花飾,雖然略顯粗糙,但也十分雅觀,透視著主人的心性和愛好。內間里有書櫥和儲藏柜,還有一個小案子,放著廚房用具和一些食材。可以看出,主人時不時地會在這里“撮”一頓。
我到的時候,已經有幾個人先我而來,郭寶光當然早早“在此等候”了,楊孝武還沒到,他們說他沒有下班。此時我才知道,他在基層工作了20多年,現在徐州市銅山區衛計委任職,他有一大幫社會上的朋友,當然,“往來無白丁”,都是文化人。
我開始欣賞他放在案頭的自己的畫。
畫卷一打開,便被其畫作的大氣磅礴所吸引,給我的視覺沖擊非常之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云起云落時》,又叫《青山息云圖》。畫面的景由幾座山和一道水、數叢樹組成。中間的山頂,有一座亭子,亭子里有三個人,好像三個都是女性,一個挎包信步而行,兩個憑欄觀景,她們都有一種閑適感。畫家之所以把這幅畫命名為《云起云落時》,是不是因了《幽窗小記》里“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這副對聯?我想一定是的。楊孝武的這幅畫讓人回到美麗的大好河山,讓人覺得應該像畫中人那樣悠閑,那樣享受大自然,于凡塵之中尋一片凈土,讓身體停下來、靈魂跟上去。而這幅畫的筆墨也是可圈可點,讓人眼睛一亮。畫家所畫之山,已經不再是自然界的山,而是他心目中的山。立柱一般挺拔的山峰,刀削一樣陡峭的山崖,山石的畫法也突破了傳統,線條和皴染都有畫家自己的方式,遠處的云,近處的水,無不渲染著“楊氏畫法”,看似滿滿當當的畫面,卻沒有給人擁擠之感,倒是疏密有致,構圖巧妙,山水相依,人景合一,靈氣橫生。
另一幅是《坐觀云又生》。這幅似乎靈氣更重。山在整個畫面的中間,這個結構算是上下對角結構,左下是升騰的繚繞云霧,右上也是繚繞的云霧,奇在右上方的云端,坐一老者,謂之仙人,仙人觀云,何其舒雅,自坐云上,而眼前的云霧又起,那壯觀非筆墨所能描,非語言所能盡,皆在此畫和不言中也。就其色彩而言,也較《云起云落時》明亮,幾道或曲或直的線條之內,深淺不一的藍綠色凸顯了山的雄偉峻險,一條彎曲的澗水和數株樹木,更增添了幾分靈秀之氣。在如此的意境中,仙人這種只畫“眼”的手法不僅醒目,更出神入化,妙不可言。
畫家楊孝武筆下的山水,其形與色都與眾不同。楊孝武重視線條在山水畫中的作用,他的山水線條多是粗筆直線,顯出了山的奇險和俊秀。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李景先生說:“孝武作品善用線,抓住大塊面對比,語言單純、簡單的線性求變求新探索創作。平面性、等值性線性結構塑造,以追求突破,不落前人臼窠,追求奇峻、險峻的藝術效果。山體多以折帶、馬牙、斧劈皴法并敷以青綠色澤,表現石質的堅硬和厚重。”如他的《秋山不見客已到》《一葉扁舟落青山》《秋濃山更靜》等作品,都強調了粗筆線條的作用,以方為主的橫直線的山峰與圓形裝飾線條的云形成對比,突出了力感與奇特。徐州美協副主席、江蘇師大美院教授楊振廷先生對楊孝武的山水畫大加贊揚,認為楊孝武的工筆《山水清音》是他工筆山水的典型作品之一,是一幅主題鮮明、形式完美、構思巧妙的佳作,山、水、車、橋之間的比例恰到好處,右上角氣的“虛”與左下角橋與水的“實”形成對比。工筆《那年炊煙升起的地方》亦是一幅滿構圖的作品,可視為“以大觀小”的俯視。民居構成錯落有致,虛實相生,既有真實的寫生感,實為主觀的巧奪天工。作家、書畫藝術家郭寶光先生則認為,《那年炊煙升起的地方》是在講一個故事。他說,中國古代的畫作有很多是講故事的,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明仇英的《漢宮春曉圖》,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都是故事。《那年炊煙升起的地方》是作者對那個小山古村落的懷戀,是作者對那里人們的寄情。《那年炊煙升起的地方》——地方是實實在在的,那年的炊煙是虛幻的,是詩意的,是一種懷戀的心結。
楊孝武出生于20世紀70年代,1995年畢業于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后又在中國人民大學進修山水。他自幼受父親影響,酷愛藝術,尤其是繪畫。用他的話說,“我從藝簡單,受家父影響,美院畢業,從事政府基層工作20多年,但是從政不丟藝,百忙之中筆輟不斷,人家喝酒我畫畫,直到深夜”。梅花香自苦寒來。就是憑著這股干勁,以鍥而不舍、頑強拼搏的精神,勤學苦練,潛心創作,楊孝武才有今天的成就,成為一方名人。2017年,楊孝武獲江蘇省美協“新人新作獎”新人獎,之后更是畫藝大進,碩果累累,使他的人和畫都上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
中午吃飯就在他的畫室。他說,我沒把蔣老師當外人。畫室里用餐的氣氛是祥和的,溫馨的,既有志同道合者的情意濃濃,也有家的那種無比親切、其樂融融的感覺。我們飯局中所談,大體不離繪畫,不離他的山水。其實,他是畫界多面手,花鳥畫的成績也是斐然的。他說:“我畫花鳥,更愛山水,我渴求在水墨畫的創作上有一點,哪怕一點點自己的東西。”
是的,從事繪畫藝術創作的人,如果不能在“創”字上下功夫,不力求在作品中有“自己的東西”,那么他(她)充其量只能算是個畫匠,而不能算畫家。“家”,是一家之言的“家”,沒有一技之長,這個“家”是撐不起來的。筆墨有常理,山水無常形。從古至今的優秀中國畫畫家,實際上都是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突破的,千差萬別的山水造就了千差萬別的畫法,也造就了千千萬萬杰出的畫家。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畫風,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畫家。我真心希望正當中年的楊孝武這匹“黑馬”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中國畫這個廣闊天地里自由馳騁,沐浴著新時代的陽光,奔向新的高峰。
楊孝武簡介:
楊孝武,1972年出生于江蘇銅山,畢業于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少時即受家父啟蒙,后得到胡向麟、喻繼高、徐培晨、麻凡、惠劍、羅東風等先生的教誨。2016年結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李景山水畫高研班,后又入桑建國、李金峰中國畫高研班深造。
現為中國國畫家協會理事,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徐州美術家協會縣(市)區藝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
2017年作品獲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新人獎,多次入選全國性美展,作品被有關機構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