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超越
一、改變固有環境,培養良好習慣
一個孩子性格與思想情感的形成往往受到所處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在農村小學,孩子所處環境的特殊性致使孩子在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上受到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
1.大環境的特殊性
農村地區相對來講,信息閉塞,交通不便,居住分散,人與人之間交流較少,是一個不利于孩子好動和發展好奇心的環境,容易致使孩子性格孤僻。
2.家庭環境的特殊性
由于當前農村家庭青壯年父母外出務工,孩子大多留守與老人生活,成為留守兒童,孩子缺少與父母的情感交流,缺少文化知識的教育,致使影響孩子性格的家庭教育嚴重缺失。孩子的思想情感處于一個自我形成與發展的狀態,無法得到很好的引導。因此,教師要營造環境,制造氛圍,盡可能地彌補孩子在這種大環境下的教育缺失,給予孩子更多情感上的幫助、心靈上的慰藉。教師要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是追求上進,希望獲得別人特別是老師的認可與贊揚的孩子,他們不想犯錯更不想與老師作對,他們之所以犯錯是因為他們已有的固化習慣所致。因此,作為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應該減少一些情緒化的語言和手段,多一些理智的思考。這樣既有利于對學生的教育,又有利于教師的心理健康。當教師在面對學生壞習慣時,首先表現出的不能是憤怒與暴力,而應用理解、用愛心讓其改掉,這樣問題也就簡單化,處理起來也就更順暢了。因此,用平和的心態,正確的面對學生的不良習慣是關鍵。
二、建設良好班級,營造學習環境
“昔孟母,擇鄰處”,說明早在古代我們的祖輩就十分注重學習環境對行為習慣的影響,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班集體的建設,努力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與優良班風的形成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一個個具有良好行為習慣的學生就會組成一個優秀的班集體,一個班級具有了良好的班風,其中個別行為習慣差的學生由于從眾心理的作用自然就會向好的方面發展。如果一個班風氣不正,習慣好的學生也會在從眾心理的影響下向壞的方面發展。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就必須注重班集體的建設,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當然,這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和有效的方法。教師在建設班風班貌時,一定要用心思、花功夫,打好基礎,為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創設條件。
三、從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良好的習慣將影響人的一生,生活習慣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一個人生活質量的高低,有時也可能成為別人判斷一個人品質優劣的標準。教師要把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作為教育的著力點來抓。大量事實證明,品德高尚的人,一定是具有良好行為習慣的人,良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就會成為一種自然的反應。在教育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學生說話不注意,出口成“臟”;行為習慣不好,到處亂扔;和同學說話方式不注意,發生糾紛,甚至大打出手等現象。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積極開展各類有益孩子良好生活習慣養成的活動。如:開展“尋找活雷鋒”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向身邊的好榜樣學習的習慣;堅持做“今天我真棒”小結活動,培養學生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做好事,幫助他人的好習慣;每周要求學生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返校后同學間相互交流,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勞動,在勞動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四、以身作則,用榜樣力量培養習慣
有人說:“優良的示范是最好的說服。”教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學生的行為都是從模仿開始的。一個具有良好習慣的教師才能帶出一批有良好習慣的學生,想培養什么樣的學生就要做什么樣的老師。比如,培養學生喜歡閱讀,首先教師應發揮示范作用,要用師者的行為營造一種讀書的氛圍。學生經常看到教師專心致志、興趣盎然地讀書,自然會被教師的行為所感染。在課堂里,我們可以把書中精彩的片斷聲情并茂地讀給學生,使其有身臨其境之感,久而久之,教室里會彌漫著濃濃的讀書氛圍。在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可以給學生安排合理的讀書時間,并在教室里設圖書角、閱讀天地等,為孩子們課內外閱讀提供方便,圖書角的書可以發動學生捐贈,定期進行更換。用切實可行的方法,潛移默化影響學生,良好的習慣就會在不知不覺中逐漸形成了。
五、有效訓練,促進道德行為形成
“百說不如一練”“習慣”要“習”才能“慣”,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離不開訓練。要讓學生真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引導學生圍繞良好習慣的行為要求,反復進行行為訓練。訓練中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情境創設活動的載體,可以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理解和規范自己的言行,達到行為從被動到主動的過渡,從而養成良好習慣的目的。
1.小處入手,逐項訓練
為了克服訓練中“眉毛胡子一把抓,細節訓練不到位”的弊端,可以從小處入手,每周確定一個具體的習慣,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有意識的嚴格地反復訓練。從小處入手落實一個個行為習慣的訓練,極大地提高了訓練的實效性,這對低年級的孩子來說,真可謂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舉措。
2.循序漸進,分解訓練
對有些目標的達成,想讓學生一下子養成不容易,所以可以把這個目標化為幾個具體的目標,讓學生循序前進,從而不斷進步,最后達成質的飛躍。
在進行某一具體內容教育時,則要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規律。在引導學生行為時,要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從遠處著眼,近處入手。
3.腳踏實地,反復訓練
行為習慣的教育要反復抓,抓反復,才會卓有成效,才能真正做到落實。作為班主任,我總是抓住每一個契機,對學生的每一個行為習慣進行扎實有效的訓練,從而使整個班級變得文明、有序、向上。
總之,學生良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要從小培養,從點滴處培養。教師不應追求分數、工作繁忙而忽略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作為教育工作者需要放下分數的壓力,更多地去關注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培養積極、樂觀、健康的人才,讓每一個孩子在校園里昂首闊步。為他們展開梨花盛開的前路,采摘碩果的未來還會遙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