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燕云
對現代教育教學頗有研究和深具教育智慧的寂靜法師曾提出空瓶子原理:“人是什么?人什么都不是,像個空瓶子,裝什么,是什么。”他舉例說明了這原理。比如一瓶礦泉水,價值2塊錢。如果把水倒掉,裝上香油,那它的價值就是十元。如果裝的是茅臺酒,就是價值千元……也就是說一個瓶子的價值是由所裝的內容所決定的。人也是因為他所裝的思想,意識來決定他的價值的。如果他裝的是知識,那他就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如果他裝的孝道,那他就是一個萬人稱頌的人;如果裝的是仁義禮智信,那他就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如果這人心里想的是吃喝玩樂,那他就是一個飯桶;如果他心里裝的貪小便宜,陰謀詭計,那他就是一個骯臟的人。成為什么樣的人是由他自己本身和他接受怎么樣的教育決定的。小學階段正是蒙童養正的最好時機,而小學的老師和家長也正是扣好孩子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而關鍵之人。我們準備給孩子什么樣的精神營養和怎樣扣好他的第一粒扣子呢?我準備從幾方面來談我的見解。
一、經典引領,弘揚傳統美德
老祖宗的智慧與文明,經過歲月的流淌,就像大河淘沙,不停地洗滌,得以流傳下來的必定是中華民族的精華,而這些精華凝聚成一本本的經典,引領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使得我國以“文明之邦”“禮儀之邦”著稱于世界。孔子曾說過:“不學禮,無以為立。”就是說一個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須從學禮開始。《弟子規》是清朝秀才李毓秀根據《論語.學而》改編而成的一部經典。全文三百六十句,共九十行一千零八十字,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規則規范。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分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是集中國傳統家訓、家規、家教之大成。《弟子規》從言、行、舉止來告誡孩子們做一個怎樣的人。言:講話時要口齒清楚,不要說得太快,更不要含糊不清“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行:“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舉止:“問起對,視勿移”……這樣的教誨枚不勝舉。我們學校因為地處農村,很多家長都忙于生計,忽略對孩子的監管,時有傍晚七點多還到處找孩子的現象。經典里的“出必告,反必面”很容易就引起了老師和孩子們的共鳴。現在家長也很重視對孩子的禮節教育,知道進別人的門前要先敲門,通常里面的人會問:“誰呀?”門外之人就說“我呀!”“人問誰,對與名,吾與我,不分明”,從之句話里,我們就知道這樣回答是不對的。《弟子規》里諄諄教誨深入到我們生活里的每一細節。以這些生活道德的教育為切入點和著力點,自然就成了提高學校德育實效和夯實德育基礎的當然之選了。經典,有助于學校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活價值目標和積極的生活態度,培養學生健康高雅的生活情趣,確立寬厚正直的人際交往道德。在實踐中,我們通過校園文化氛圍的布置,每天的經典誦讀、主題班會、故事分享、踐行分享等方式,讓孩子們體會其中真善美的精髓,引發思考,提高他們的判斷力,使他們的日常生活充實而富有意義。
二、德音養樂,觸動心靈之弦
德音養樂是指用那些富有正能量的健康音樂來滋養孩子的內心。比如說《三德歌》,唱誦的是人要有三種美德:孝德、誠德、愛德。“在家盡孝心,出門講誠信,心胸坦蕩走四方”“人人有愛心,相見滿面春,走出小家進大家,都是一家人。”教育孩子為人子要盡孝,出外跟別人交往最重要的是誠信,同是人,皆須愛。
三、體驗為載,內化成習慣
對孩子的德行教育是一個漫長而又似乎看不見效果的教育,單純的說教,并不能引起孩子的共鳴,更談不上內化成自己的行為習慣。所以需要孩子的活動參與,在踐行感悟中內化。
四、真誠評價,開啟天使的祝福
《弟子規》有云“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俞思勉”“見人善,即思齊”,贊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當對方聽到你的稱贊后,必定會更加努力。看見他人的優點或善行,應該立刻想到向他學習。稱贊有可能改變兩個人,一個是自己,向好的品行思齊;一個是他人,無形中讓他變得更努力。當然這種稱贊不是對別人拍馬屁,阿諛奉承,而是出自真心的對別人美德的稱贊。在課堂上也是這樣的,對學生的評價也不能停留在空泛的表揚孩子“你真棒!”應該告訴孩子棒在哪里。如“你的想法很獨特!”“你講得真清楚!”“你的方法真多!”等,被表揚的孩子更加積極回答問題,其他孩子也會模仿,希望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認同。記得有一位老師曾跟我們分享過一個案例:有一個孩子在學校里犯了一個錯誤,班主任老師并沒批評他,而是讓全班同學回家告訴父母這個同學的一個優點,請父母發個短信去表揚這個同學。孩子的媽媽看到那么多家長發短信覺得很奇怪,問他兒子發生的事情,孩子看到同學家長發來的短信,覺得很慚愧,意識到自己做的事情是錯誤的,并以自己的優點來鞭策自己。原來我在別人心中是這么優秀,那我以后就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盡量不要范錯誤。可見“道人善”的力量是無窮的。祝福就像一陣陣春風,溫暖著每個人的心。
五、家校互通,搭建成長之橋
好習慣的養成需要二十一次的重復,單靠學校的教育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家校互通,搭建成長之橋。如我們要培養孩子“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這個習慣,我讓家長每天做他們的衛生檢查員,給他們的房間打分,評分表一個月后交回我手上。為此我在班里召開了分享會,談談他們保潔的感受,并評出優雅小天使。又如踐行“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我制定了評價表,讓家長每天填寫。每周一次檢查、反饋或回訪家長,收到較好的效果。
唯有營造文明家庭,文明校園,文明社會,我們的孩子才能生動活潑,知書達禮,全面和諧地發展,我們的下一代才能夠真正接過先輩們的接力棒,弘揚傳統美德,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