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善德
高效課堂歷來是教師追求的目標,做為新時期的教育者,我們理應以去偽存真的務實態度,廣泛汲取先進教育教學思想精華,博采眾長,為已所用,真正從學生的終生發展出發,去組織好我們的課堂,力求達到高效。課堂教學作為教學的一種基本形式,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是學校教學的主陣地,數學教學的目標必須在課堂中完成。在課堂教學中應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的編排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活動,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高效的課堂教學是教師的夢想,是學校、家庭、社會的希望,有了高效的課堂,既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同時也減輕了教師的工作壓力。《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地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而高效地數學學習活動應是在有效地數學學習活動基礎上的更高層次追求,為此,我在教學實踐中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做法。
一、課前導入要新,以興趣引發思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愉快教學的重要手段。在教學中,我經常調動一切適宜的手段,利用先進的教學課件創設富有吸引力的教學情境。通過多種策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教育家盧梭認為:“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我通過認真鉆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識的內在規律和聯系,借助于多媒體的聲、色、光等豐富的媒體優勢,給學生以形、色、聲、體等的直感,增強教學藝術感染力與啟發性,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強化了學生的感知,所以我們要想方設法為學生營造想學、能學、巧學的良好的學習氛圍。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一開始就向學生提出一個十分簡單的實際問題:“你們見過的車輪是什么形狀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車輪嗎?為什么?”“那么橢圓也是沒棱沒角的,橢圓形的行不行?”隨著這幾個問題的討論,促使學生進入深思,教師順勢引導,把學生的思維逼近圓的特征。這樣的教學,學生容易理解,又能激發有意義學習的心向。
二、教學活動要實,以聯系促進思維
要設計高效的教學活動,首先要對有效作個理解,我個人認為,作為課堂教學活動,其面對的主體是學生,目的要讓學生能夠通過活動獲取知識,我在設計活動之前,經常考慮以下幾點:
1.活動的實效性
設計活動時,首先要想到活動的目的,明確學生通過活動能夠達到什么效果。如果活動進行后學生收獲甚少或一無所獲,那么,這樣的活動不如不要。如:導入部分的觀看動畫,目的通常有兩個:一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二是為新知的學習設下疑問。如果動畫內容,學生興趣不大,產生問題的效果不佳,那么這個活動的設置就顯得意義不大。再比如:小組合作交流,目的讓學生通過交流發現問題,找出不足,共同尋求解決辦法,如果安排一個大家幾乎都能掌握的內容讓學生討論、交流,結果肯定會讓學生感到乏味,既浪費課堂教學的寶貴時間,
2.活動的全面性
一項教學活動的安排,如果能在有效的時間內,盡量讓更多的學生融入其中,才能發揮其作用。新課標提倡人人學數學,人人有數學學。因此我在設計活動時,將活動面總是盡量擴大,力爭讓所有學生都能有事可做。
3.活動的完整性
安排學生活動時,經常出現這樣的錯誤,即當學生沒有得出結論時,教師便將其打斷,終止了活動的正常進行,結果變成了教師告訴了學生結果,而不是學生自己發現了結果。對于學生來說,他自己通過努力得到的,遠比教師塞給他的要好。因此,我在設計活動時,總是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能力,讓學生通過一定的努力能夠有所收獲,不能讓他們望而興嘆、無能為力,這樣便可確保活動順利的進行,完整的結束。
三、課內外練習要精,以訓練來發展思維
練習的目的有三個: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鞏固學習成果;將學生的知識轉化為能力。而課堂練習是檢驗學生學習情況的最佳途徑,因此課堂作業要緊扣當堂教學內容。課外作業是一個增效過程,著眼于學生的發展,要有彈性。課內外作業都要分層,使各檔學生都能完成并獲得發展。合理的練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發展思維的一項經常性的實踐活動,也是師生信息交流的一個窗口,作業應是一種生活,是一種活動,著眼于學生的發展,而非單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復。作為新課標下的數學練習設計,應體現它的效度,突出現實性、發展性和活動性。我認為:
1.練習要具有“娛樂性”
讓每一個學生從上課第一分鐘到最后一分鐘都能集中注意力,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上課不能集中注意力又怎么向四十分鐘要效率呢?要解決這一矛盾,提高課堂效率,就有必要設計一些“娛樂性”練習。
2.練習要具有開放性
新課標指出:數學學習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必須是開放而多樣的。課堂練習是使學生熟練地掌握知識,培養思維品質的具體措施,練習要刻意減少指令性的成分,增加練習的開放性,以使學生的思路更廣闊、更靈活。
四、課后要反思總結,不斷優化課堂教學
新課程特別強調教學反思,教學反思已成了課堂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課堂教學與課后反思的有效結合,才能促進課堂效率的提高。
例如:在我教學完人民幣的簡單換算時,我這樣布置一個實踐作業:和家長一起到超市,買點生活用品,第二天來匯報給我們的同學。這樣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使知識得以驗證和完善。其次,我在教學中注意把數學知識的探索興趣延伸到對數學文化的感受,讓他們體會數學的奧妙、歷代數學家的偉大。如:在教學完時分秒的認識后,我布置了一個課外閱讀任務“在很久以前還沒有發明鐘表時,人們是用什么方法表示時間的?”從而把學生引向更為廣泛的數學閱讀。
總之,打造高效率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創設生動的情境,以展現知識背景,使新知變成有源之水。重視學生富有個性的思維表現,促進學生間的思維交流與合作,引導學生在判斷中思維,努力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