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玲秀
一、問題的提出
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指出教育部要研究制訂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準,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1]。
本文以“醛”為例從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教學內容上進行改進,從學習遷移[2]啟發、實驗情境創設,知識遷移訓練等在課程教學中改革與實踐,在講授課程理論知識的同時采取任務式引導教學加強學生自主發展意識、創新實踐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醛”的教學實踐過程
1.教學指導思想
本文以化學核心素養為理論依據。教學過程中通過(1)“組合(乙醛的球棍)模型——觀察結構——聯想遷移——分析推理——預測性質”建立宏觀物質和微觀結構性質間聯系;(2)通過“提出問題——設計方案——實驗操作——獲得結論——交流成果”讓學生積極的參與課堂,培養學生實驗探究的能力和創新意識;(3)通過“認識實驗現象——解釋實驗現象——收集信息——建構“醇——醛——酸”物質間轉換模型——推廣提升”;(4)列舉生活生產中關于醛的實際應用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探索精神。
2.教學背景分析
地位作用:醛是有機化合物中一類重要的衍生物,醛在有機合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各種含氧衍生物相互轉化的中心環節(醇——醛——酸),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也是后面學習糖類知識的基礎。
功能價值:通過乙醛的加氫還原把乙醛和乙醇聯系起來,從有機化學反應的特點出發定義還原反應;再通過乙醛的氧化把乙醛和乙酸聯系起來,得出有機中氧化反應定義。從而使學生在無機反應中所學的氧化還原反應的定義在這里得到了拓展與延伸。
3.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在上一節已經學習了乙醇的結構和性質,初步了解有機物結構特點;知道醛基并了解了乙醇氧化成乙醛的原理;知道葡萄糖中含有醛基,知道其特征反應是銀鏡反應;掌握了碳碳雙鍵加成和加聚原理。同時學生還具備了一定的收集處理信息能力、分析推理法人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及自主探究能力,對“結構決定性質”的化學思維方法已經有了認識和體會。但是學生的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的學科素養欠缺;模型構建能力不足;實驗操作和探究能力有待提高。
4.學習目標確定
(1)理解乙醛的結構特點掌握乙醛主要化學性質
(2)掌握檢驗醛基兩個特征反應,正確書寫銀氨溶液、新制Cu(OH)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3)培養學生用變化的觀點思考問題,通過組合模型、比較結構、聯想遷移、分析推理預測性質,深刻理解“結構決定性質”的觀念;通過醇、醛、酸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構建“醇 ??????醛 ?????酸”之間模型
(4)了解醛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加強實際問題處理教育
學習重點是乙醛的結構特點和主要的化學性質;學習的難點是乙醛與銀氨溶液、新制氫氧化銅反應方程式的書寫,并遷移到醛類相應方程式的書寫,以及醛的檢驗。
5.教學實施過程
【環節一】:創設情境、明確任務
問題引入:為什么大多數人喝酒后會臉紅?為什么喝酒臉紅的人休息后會恢復正常?乙醛在體內發生了哪些變化呢?今天我一起學習乙醛的化學性質。
舊知識回顧: ????????????????????????,而乙醇在人體內在乙醇脫氫酶作用下生成乙醛,乙醛能使毛細血管擴張。
【環節二】:探析結構、研究性質
任務一:結構推測性質
展示模型:
預測性質:聯想碳碳雙鍵“>C=C<”性質對比醛基“”的性質,預測醛基碳氧雙鍵性質——可以發生加成反應、聚合反應。
聯想乙醇氧化原理
推測醛基上碳氫單鍵活潑。
分析原理書寫化學方程式:
建立模型:
得到結論:醛與氫氣的加成反應屬于還原反應。
任務二:實驗驗證
學生實驗1:在潔凈的試管中加入1mL 2%的AgNO3溶液,然后邊振蕩試管邊逐滴加入2%的稀氨水,最至最初產生的沉淀恰好溶解為止,制得銀氨溶液。再滴入3滴乙醛,振蕩后將試管放在熱水浴中溫熱。
實驗分析:現象:Ag(NH3)2OH ?→Ag(銀鏡)
結論:CH3CHO ?→CH3COONH4學生實驗2:在試管里加入10%的NaOH溶液2mL,滴加2%的CuSO4溶液4-6滴,得到新制的氫氧化銅,振蕩后加入乙醛溶液0.5mL,加熱。
實驗分析:現象:Cu(OH)2 ?→Cu2O↓
結論:CH3CHO ?→CH3COONa得到結論:醛與氧化劑的加氧反應屬于氧化反應。
三、教學反思
1.從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入手,觀察乙醇、乙醛、乙酸結構模型,預測乙醛可能的化學性質,樹立 “結構決定性質”的思想,變“教授” 為“探究”;2.通過驗證實驗,培養了學生實驗操作、記錄觀察、收集證據,交流成果的能力;3.從O2氧化乙醛入手,聯想遷移無機氧化還原知識,簡化有機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含義,體會有機和無機氧化還原本質是一致的,突破了醛基被弱氧化劑氧化方程式書寫的難點;4.建立醇、醛、酸宏觀物質間轉化模型,再建立微觀結構間轉化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