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琦
第一,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素養,促進形成與發展,在這樣教育理念下,反思當前語文教學的現狀,我們會發現很多弊端。
1.語文教學缺失人文關懷
一直以來,語文教學為了體現出語文教學的工具性,重視于語文知識、能力的培養,極力的追求訓練的科學化,過度的培養語言的技能練習,使語文教學成為訓練課。語文課程中豐富多彩的人文在大量的技能練習中被割裂了、被淡化了,最后語文課只能看見文字看不見人文,變得枯燥乏味,語文學習成為了學生的負擔。
2.語文教學脫離了生活實際
目前,語文教學中重教材、重教參、重教案的現象十分突出,由此語文學習縮小了整個課本世界,語文學習脫離了真實世界、真實生活。生活中蘊含的資源無法與語文教學相融合,語文學習視野狹小;生活中鮮活的語文問題情境也無法即時成為學生進行語文實踐的時機,學生語文實踐的時空十分狹窄。
3.語文教學忽視了個性體驗
語文學習是無法替代的,是具有個性化的學習。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世界觀、以往經驗、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等,所以,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方式,對同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
4.語文教學缺少了綜合實踐
我們語文教學習慣了單項訓練,以為這樣就可以得到綜合性鍛煉。然而,語文素養不等于單項能力的簡單總和。繁瑣、復雜的單項訓練肢解了活生生的教材內容,弱化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聽說讀寫”之間不能達成順暢的結合,降低了語言的整體功能。
為改善上述弊端,我們針對小學語文組塊教學的研究課題,想在實踐中探索一條“低耗高效”的現代小學語文教學新路,以使學生在主動學習、積極實踐中習得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養。
第二,一切教學改革來自于年教學思想的改變,有什么樣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就有什么樣的教學實踐。那么,我們應該帶著怎樣的思想走向語文教學實踐呢?
1.走向智慧
語文是一門充滿智慧、充滿人文精神,而我們的語文教學恰恰缺少了思想、缺少了個性、缺少人文。語文教學重視“雙基”,但知識不等于智慧。知識關注的是現成的答案,而智慧關注的是未知的知識探索。語文教學讓學生記住知識,而忽略了讓學生運用已知的知識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忽視了學生質疑探究的培養,問號的消失標志著智慧火花的熄滅。
2.走向生活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相等”,但是現在的語文教學正在遠離生活實際。長期以來,教學受“應試”的束縛,教學枯燥,只有課本和考試,學習變得沉重,造成教學的單調、乏味,語文教學失去了生活實踐的情境和樂趣。
3.走向綜合
我們的語文教學習慣于單項的文字語言訓練,“字詞句篇、聽說讀寫、知情意行”被人割裂,變成繁瑣、復雜的、機械的語言訓練。“聽說讀寫”之間,“語言、形象、情感、思想”之間不能達成順暢的轉化,削弱了語言的整體功能。
4.走向運用
語文是實踐性的課程,語文教學應努力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尤其是語文運用能力,而過分不必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但是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常常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解輕運用、重分析輕感悟,語文教學猶如簡單的“搬運”。
第三,有什么樣的教學思想就會有什么樣的教學行為。基于上述對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認識,我以現代認知心理學、相似論原理為依據,提出了小學語文組塊教學的構想。
什么是組塊?在認知心理學中,有意識地將許多零散的信息單元整合成一個有更大意義的信息單位,并貯存在大腦中的心理活動稱之為“組塊”(Cnunking),而把貯存在大腦中的信息單位稱為“相似塊”,也稱為“圖式”。
語文組塊教學是建立在語文學習心理學原理基礎上的一種教學方法,即以培養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為主線,將零散的語文訓練項目整合成綜合的語文實踐板塊,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獲得充分和諧的整體發展。
第四,“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我結合課堂教學,進行了一年多的實踐探索,總結了組塊教學的基本操作方法和課堂教學程序。
1.重組教學內容
組塊教學打破一本教材的局限,引領學生將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融合起來,從生活中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內容,圍繞語文核心知識,重組教學內容,形成動態的、即時的、開放的三個內容板塊:
(1)以語文核心知識為“內核”的內容板塊
核心知識是學生學習語文最基本、最常用、最具攝取性的知識,包括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等。教師要從已有的教材中提煉出這些核心知識,圍繞某一個核心知識點,引導學生從書籍中、生活中選擇大量相關的語文學習材料,重新組織學習內容,以達到舉三反一的目的。
(2)以學生生活問題為“內核”的內容板塊
關注學生的生活,從中發現學生關心的焦點問題,選擇學生面臨的生活難題,引導學生圍繞問題提出需要學習的語文材料,從而形成語文學習內容。
(3)以地方文化研究為“內核”的內容板塊
引導學生聯系當地社會文化,發現值得研究的語文學習內容,設計成適合學生學習的內容,形成校本語文課程。
在閱讀課堂教學中,我們以現有語文教材為藍本,唱好“三步曲”,組編切合學生學習的教學內容之“塊”。
一是“減”:大多數課文內容學生自己能夠讀懂,因此,語文教學要充分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擯棄那種事無巨細、從頭講到尾的做法,運用減法思維,將每篇課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學的“精華”篩選出來,作為教學內容的“內核”。
二是“聯”:根據所要著力教學的“內核”,將社會生活中與之相聯并適合學生需要的活生生的內容選編進來,從而在教學中以相同的內容豐富“內核”;以相似的內容區分“內核”;以相反的內容凸現“內核”。以此拓寬學習領域、開闊學生視野。
三是“整合”:圍繞“內核”,將選編的相關內容有機組合,理清序列,形成一個具有聚合功能的教學“塊”。
組塊教學實踐使我們欣喜地看到了語文課堂重又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學生學得更主動、更自由、更有樂趣、更有成效;使我們感到了提高語文教師素質的緊迫性,具有豐厚文學底蘊的語文教師是語文課堂具有人文魅力的決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