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珍玲
一、陶行知思想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
(一)陶行知思想影響校園文化的內涵
陶行知是中國歷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在中國教育史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呼喚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時代,陶行知思想更加輝煌,呈現出非常強大的生命力。陶行知所形成的創新教育思想完美地適應了當下,教育事業發展至今陶行知思想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培養越來越多的創新人才,充分發揮他們在教育中的積極指引作用。在陶行知思想的影響下,今天的校園文化形成了以社會主義文化為核心的文化內涵,以民族文化為基礎,文化優良,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更能充分體現出人文素養和內涵。
(二)陶行知思想影響校園文化的演進
陶行知是一位杰出的人民教育家,也是中國教育創新產業的先驅。在反對傳統教育和異化教育的斗爭中,他逐漸形成了一個符合中國國情的創新過程體系。在中國教育理論寶庫中,他所形成的獨特的創新教育理念占據了至高無上的地位,更為中國教育事業做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和諧的校園文化的創立亦應該做到與時俱進。所謂和諧校園文化是指在原有優秀校園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合作,創造和發展,以適應新時代的需求。校園文化形成的所有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將推動校園文化的進程,適應時代,與時俱進。
二、陶行知思想可以增強校園文化建設的功能
(一)校園文化建設的社會化功能
首先,陶行知思想有助于人們對教育事業與社會生活之間密切關系的進一步理解。人們在沒有人詳細闡述和揭示的條件下是不會清楚地認識到教育與社會化之間的緊密關系的。由于陶行知對這種緊密聯系的長期理解,人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質,理解社會生活本身的教育意義。
其次,有利于挖掘教育生活資源,有利于促進繼續教育,有利于充分發揮社會化的教育作用。事實上,社會生活教育的要素更有利于發揮教育的突出作用。但是,人們并不能清晰認識這一點。社會化生活的教育作用難以充分發揮,人們也就在探索生活中的各種教育資源過程中舉步維艱。一方面,陶行知的思想使得生活中的教育資源得到更加完好的利用,使得其教育功能更加充分的發揮;另一方面,由于對教育的強調,他的思想可以使得生活得到不斷促進和改善,使得社會生活不斷進步發展。
(二)校園文化建設的創新功能
“行動是中國教育的開始,創造是中國教育的完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一種基于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創新思想。它具有改變中國教育的功能。他個人主張國家應該允許教育者編寫和使用各種教科書,并給予他們足夠的空間和支持,以便他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編寫教科書。每個人編寫的教科書都可以在學校使用。在他的號召和影響下,教科書逐漸變得更加多樣化。文本中的知識基于生命,教材中的相關內容生動,具體,形象有趣,這樣的方式,日復一日地激勵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校園文化建設的人才培養功能
人才培養已成為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教育的一大難題和挑戰。有助于我們加深對當代教育事業核心內容的理解,提高教育部門和大眾對人才培養的意識。在日常教育和教學過程中,必須積極培養適應時代教育發展的創新人才。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他倡導培養創新人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發現和理解兒童的創造力,進一步解放兒童的本性。釋放兒童的創造力,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目前對“考試教學和考試學習”傾向的不利之處深深消磨了學生的個性,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潛能。他關于培養新型人才的思想,以及相關的創造性教育的方法,為我們實施素質教育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三、陶行知思想與校園文化建設的融合,取得重大成就
(一)促進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教育教學改革進程
在新時代,我們辦學的宗旨是和諧教育。學校的教育理念應成為師生的共同愿望,并應納入整個學校教師和學生的行動中。校園文化不僅僅是為了積極的校園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它是加快教育改革的進程,促進實施素質教育的實際需求。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進一步傳播科學文化知識,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教育現代化的發展得到進一步推進,科學,文化和教育不斷發展。
(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近年來我校從多方面多渠道不斷開展了校園文化建設,從而創新了教育教學方式,不斷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三)促進校園文化適應時代潮流
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這說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更加凸顯。在當今時代發展的潮流下,建設校園文化已成為構建和諧校園的最主要的部分。如何豐富和諧校園文化的內涵,發揮其促進學生,學校和社會和諧發展的獨特作用,是各校領導和管理者承擔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課題。學校要把校園文化建設作為一項綜合性工程,把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放在重要位置,使大家的意識不斷提高。全面提高學校品位,積極打造學校品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四、用陶行知“愛世界”的教育理念引領,建設愛的校園,讓愛滿天下
(一)營造“愛”的校園環境
營造健康美麗的校園文化環境是校園文化教育的基礎。要營造校園環境,首先要賦予其獨特的生命力,使其形成一種新的教育資源。讓學生隨時感染和教化,營造“愛”的校園環境,提高人文素質,培養具有豐富校園文化內涵的人,使學生凈化心靈,擁有高尚的情操,并獲得廣泛的知識。
(二)有感恩的心,呼喚學生“愛”的心靈
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有感恩之心,方有真善美。”人類的傳統美德中有很大的程度是感恩,有感恩的心,呼喚學生“愛”的心靈應該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感恩與愛是相互聯系的。人們常說有善意,這種善意是愛的基本條件。與此同時,他們還教導學生學會感恩,尊重父母,回報、服務社會,知恩圖報深刻詮釋了中華民族豐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蘊,而且蘊含著深刻的道德內涵,為后代的教育和培養奠定了基礎。教育家陶行知倡導“生活就是教育”,感恩文化進入校園,進入家庭,進入社會,讓更多的人學會愛。只有發出自己的愛,我們才能發揮愛的旋律,真正讓愛充滿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