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鵬 高嶸 賈鵬鵬

一、前言
“運動教育模式”經過許多教學實驗證明,在體育教學領域具有非常好的效果。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運動教育模式”已經在全球許多國家推廣開來。大量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運動教育模式”在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歐洲及國內的學、初中、高中,以及大學的體育課上都深刻的影響了學生、教師、以及體育課程系統。
“領會教學法” 早已并被廣泛應用于歐洲、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在實踐中證明“領會教學法” 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體育教學模式受到老師和學生廣泛歡迎,提高了低技能學生的參與度,顯示出積極的教學效果。在國內,以期從理論上、在實踐中證明“領會教學法”不僅符合現代大學生身心特點的、有較高運用價值的教學方法,而且對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有較好效果。
所謂將兩種教學模式,運動教育和領會教學法進行融合,是指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的一種教學模式。Alenxander和Penney(2005) 利用混合模式時,同樣運用運動教育模式作為組織框架,然后結合利用領會教學法的方式進行課堂教學。本研究就是將運動教育模式與領會教學法進行融合,采用融合后的混合模式進行教學,并與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效果比較分析。
二、研究方法
1.實驗對象
以某高校兩個羽毛球選項班,共60名學生(非體育專業學生)為實驗對象。
2.實驗設計
實驗班采用運動教育模式與領會教學法融合模式進行一個學期的教學。融合模式的賽季設計:運用融合模式和運用領會教學法的教學方法是一致的,組織框架和運動教育模式也是一致的。將整個學期的課程設計成一個完整的運動賽季。賽季由賽季準備階段、正式比賽階段、季后賽階段三個部分構成。最后對這個賽季的教學成果進行教學評估。本賽季,將學生異質分成若干運動隊,以固定小組的形式就是學習,通過精心設計的賽季流程,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比賽,產生賽季冠軍。
對照班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一學期的教學。
3.考核與評價
實驗班和對照班采用相同的考核方式,在實驗前期、實驗后期的相同課次上分別進行了技術前測和后測,測試項目為體育高考羽毛球專項測試的部分內容(發高遠球、擊高遠球)。
針對本研究的內容與目的,借鑒了教育部編制的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China College Student AdjustmentScale, CCSAS)進行調查。
4.實驗控制
本實驗的控制方法主要體現在對客觀條件的控制、對實驗執行者的控制以及對實驗評價的控制等方面。
三、結果與分析
對實驗班、對照班按照教學單元設計及教學方案實施一個學期的教學計劃。通過spss17.0對量表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配對樣本T檢驗,分析其效果的差異性。
1.技術測試結果分析
實驗的第二節課對學生進行技術前測,實驗的最后一節課對學生進行實驗后測,測試項目為體育高考羽毛球專項測試部分內容(發高遠球、擊高遠球)。實驗班、對照班均有30名學生參與技術前后測試,所有人成績均有效。
表1所示,前測,實驗班和對照班在擊打高遠球(0.838>0.05)成績差異性都不顯著;后測,實驗班和對照班在擊高遠球(0.007<0.05)成績存在顯著差異性。
表2所示,前后測對比中,對照班后測和前測的擊高遠球(0.101>0.05)成績差異呈不顯著性,t值顯示對照班發高遠球后測優于前測;實驗班后測和前測的擊高遠球(0.000<0.05)成績差異呈非常顯著性,實驗班優于對照班。
四、結論與建議
1.結論
運動教育模式與領會教學法融合模式,有利于學生技術方面的學習,在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方面具有非常明顯的教學效果,可以加快學生的社會化進程。運動教育模式與領會教學法融合模式,符合現代教育思想和當前學校體育教學改革實際,對提高教學質量有明顯的效果;運動教育模式與領會教學法融合模式教學體現了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學習團隊,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改善學生的學習態度,促進學生的社會適應性的提高。
2.建議
結合本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提供一些建議。實施運動教育模式與領會教學法融合模式教學應注意:
課程設計,充分考慮團隊的構建,激勵學生進行課外練習,通過節節課比賽將最終比賽推向高潮,但要避免節節比賽給同學們帶來的不新鮮感;
異質分組,考慮男女比例,隊長的選擇等因素;
課堂:一、課堂內容很豐富,教師對教學時間的把握要細致精確;二、要關注各運動隊的練習方法,及時給予指導;三、針對水平高的同學或者隊長本人保持他們與其他同學之間的學習公平性;
考核評價,應改變學生為考而學的定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