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海秀

化學實驗課是作為化學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化學實驗課的教學值得我們探索和改進。本文立足于創新、實用、開放、多元等原則,結合自己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對化學實驗課的教學略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以改進課本實驗來優化實驗教學
就某種意義而言,適當的改進就是一種創新。如果能夠根據實驗項目的性質和現象特征,把課本實驗向更有利于學生接受的方向進行改進,那么就已經實現了對實驗教學的優化。
如在《過濾和結晶》一節中,課本安排的是用冷卻熱飽和溶液結晶的方法分離NaCl和KNO3。但問題是NaCl和KNO3的固體均為白色,溶液又均為無色,當結晶分離出KNO3后,很難直觀地說明濾出的晶體就是KNO3。為了消除這個疑點,有必要對實驗進行改進,以黃色的FeCl3代替NaCl來做實驗,過濾得到白色的晶體,而溶液是黃色,一看就一目了然,馬上即可斷定過濾出的白色晶體是KNO3。
二、以做微型實驗來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
如果在實驗課教學中能夠化大為小,用小型實驗來替代整體演示,盡可能讓每一位同學都成為主動的探索者,積極參與到實驗情景中來,那么就會一改整體演示讓學生“看熱鬧”的尷尬局面。
比如“探索分子運動”的實驗,課本中用的是用大燒杯罩住兩個分別裝有酚酞試劑和濃氨水的小燒杯的方式。但學生進行實驗時,不但需要大量燒杯,而且氨水的用量也比較大,易揮發出濃烈的刺鼻氣味,實驗既造成了藥品浪費又不環保。我們完全可以把實驗微型化,用小燒杯來代替大燒杯,用小瓶蓋來代替小燒杯,人手各配一套,既可讓每位同學動手并目睹實驗現象,又可以節約藥品,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三、以補充相關實驗來強化實驗效果。
學習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重點知識的掌握,難點知識的突破,有時候很需要重復、加強和拓展。重復是為了促進對知識的反復回憶,加強是為了實現對知識的鞏固和理解,拓展是為了達到對知識的靈活運用和有效遷移。那么補充相關實驗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重復、加強和拓展的作用。
關于“NaOH能否和CO2反應”這個問題,課本上只是直接給出了結論,沒有設置實驗,這不足以讓學生心服口服。所以有必要再補充一個“噴泉實驗”(如圖所示),在圓底燒瓶中先加入Na2CO3固體,滴入濃HCl,使它們充分反應生成CO2,塞好帶有導管的橡皮塞,按動膠頭滴管滴入濃NaOH溶液,打開導管上的止水夾,即可見美麗的“紅色噴泉”進一步解釋所觀察到的現象,探索NaOH和CO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便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四、以自設實驗來升華課本實驗。
化學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初步形成基本的實驗技能,能設計和完成一些簡單的化學實驗。”其實,“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貼近實際生活,自設家庭小實驗,讓充滿著好奇的同學們以濃厚的興趣積極探索世界,體味身邊化學科學的美妙。
建議自制實驗1: CO2的滅火性。將一支燃著的小蠟燭固定于碗底,在碗中放少量食用純堿,倒入一定量食醋,隨著碗內氣泡的增多,燃著的蠟燭熄滅了。這個現象就證明了CO2的滅火性。
建議自制實驗2:原電池工作原理。在導線上接好一張音樂卡,將銅片和鐵片連在導線兩端作電極,最后將連好的銅片和鐵片插入一個西紅柿中,音樂卡便響起來了。通過分析可理解原電池工作原理。
總之,化學實驗課教學的生命力在于學生,所以教學設計中應盡量為學生親自動手創造條件,提供機會,以新穎、獨特教學方式激發同學們學習化學,探究科學的興趣,讓學生在感悟化學實驗的同時得到啟迪,那么,化學實驗課就會充滿活力,煥發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