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8年中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為24949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的17.9%,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為16658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的11.9%。根據國際標準,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人口數量占總人口比重達10%以上,或者65歲以上人數比重達7%以上,就意味著進入“老齡化社會”。
4月21日,在由人民日報海外網主辦的的“健康中國:探索智慧養老新路徑研討會”上,國家發改委社會司司長歐曉理表示,“要認清大趨勢、把握大機遇、樹立新理念,將人口老齡化的挑戰轉化為推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積極因素。中國具備很多有利因素,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應對人口老齡化。”中國投資協會副會長劉韌直言,“現在的養老設施和養老產品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需求,適合老年人的食品、穿戴服飾、老年用品、老年娛樂和健身器材還很缺乏,愿意為老年人服務的人才更是越來越少。”
經濟學家李迅雷在一份關于中國人口趨勢的報告中提出:中國將于2031年進入超老齡化社會。趨勢一:最快10年后,我國人口將呈現負增長,2024年印度人口將超越我們成為世界第—人口大國。趨勢二:青少年人口大幅減少。勞動年齡人口持續負增長。高峰時期年均減少數量將超千萬。趨勢三:二胎政策的影響已經消失,五年內新生人口數量就會跌破1300萬。“嬰兒潮”不再。趨勢四:2年后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2050年老齡化程度或將接近日本。趨勢五:性別比例失調,結婚率繼續四年下降,光棍越來越多。目前男性多出了4000萬人。現如今25-29歲這個年齡段的光棍人數最多。趨勢六:觀念已經在轉變,越高學歷女性,生育意愿越低。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復旦大學人口與發展政策研究中心的胡湛副教授和彭希哲教授著文分析稱,作為一種全新且難以逆轉的人口和社會形態,人口老齡化已成為新的基本國情。傳統建立在年輕人口占絕對主體基礎之上的社會治理模式和制度安排架構都需要根據老齡化的發展態勢做出相應調整及重構。每一個個體、家庭、社區、組織,乃至整個市場、社會和政府都必須在適應這種人口學變化的前提下更新或改變原有的生產生活方式、資源配置方式和制度安排結構,原有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也涉及重新選擇。中國人口老齡化演進的過程與實現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進程在時間上基本同步,“中國夢”的實現將以老齡化為時代背景之一,隨著其間全球社會經濟情勢的快速變化和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中國的政治體制、經濟體量、人口規模、區域差異、文化傳統、家庭倫理等基本國情為我們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了豐沛的資源稟賦和多元化的治理路徑。未來的中國老齡社會必將是一個“不分年齡人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只有在這樣的社會治理格局下才能真正化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由此可見,人口老齡化是21世紀不可逆轉的全球化趨勢。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一個發展中國家,面臨的老齡化問題格外嚴峻,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不僅是國家政府機構的職責,更應該成為全社會力量的共同責任。設計人應該發揮專業特長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力所能及地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提供有效方案,以展現現代設計學科本身蘊含的人文關懷。
《設計》雜志編輯部
201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