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芳
摘要:為了體現設計展覽所具備的不同功能與價值。從“溝通交流”、“審美”、“人性化”的角度分析了設計展覽在中國現代設計中的作用。深化了設計展覽的精神文化價值與市場經濟價值在大眾生活中的作用。通過對其系統認識與深入研究,讓更多有價值的設計作品為大眾服務。
關鍵詞:設計展覽 價值 功能 中國現代設計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 (2019) 06-0113-02
引言
設計展覽首先是在一個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內進行作品展示的過程,聚焦了特定時空下的設計風格、設計流派、設計特點以及設計人員與設計作品等。近年來,隨著展覽如火如荼地舉辦,也對大眾生活、審美等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也是對當下設計現狀的一種審視與探索,也為設計史的編撰梳理出較為清晰的線索。
一、設計展覽所具備的功能
(一)溝通交流的功能
如今,國內越來越多的設計展覽的視野趨向國際化,展覽集中了商貿、交流、論壇討論等一系列功能,更好地為設計師群體提供了意義非凡的設計盛宴,與此同時,也會存在一些不同的聲音,認為國內的展覽會存在“呈現度低”、“不存在交流”、“商業氣息重”等短板。[1]確實,在部分展覽中沒有形成交流的良性互動,呈現出來的展覽布局也不能準確地去表達設計師的創意。我們不能否認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設計”只是單純的而不涉及其他因素。相對于國外的一些設計展似乎更能得到設計師們的認可,一方面是他們把“交流”的功能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以交流的名義匯集了諸多設計界大腕,呈現及參展模式也更為成熟。另一方面是即便有商業性質的展覽,他們對展覽的趨向性也是十分精準的,并不會喧賓奪主。
例如:“柏林設計周”以交流為主,不會強調你的身份、你是否有采購計劃,這就很好地詮釋了展覽的溝通交流功能。而不同的則像“新加坡國際家具展”,屬于供銷系統,只針對行業內的專業人員,幾乎都是去采購的,這種就是偏向市場化的運作模式。“美國高點家具展”既有去觀賞當前的設計風格與趨勢來便于自身的發展,如:白宮設計師——亞歷克莎-漢普頓的家居品牌都會推出一些新的系列:色彩、紋樣等,又有去采購商品以便于市場化運營的。總體看來,后者相對于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來說更有利于設計及設計展覽的發展。
同時,在設計展覽呈現的方式上,可以多些與參觀受眾的互動交流,近年來雖然國內的設計展覽呈現欣欣向榮的趨勢,但是從某些方面來說,這只是設計師群體或者是設計師與策展人之間的一些專業性的學術交流,而沒有真正與受眾進行深入的溝通與探討,畢竟設計追根溯源是為人而設計的,那么設計展也應該是為大眾的需求來進行的,沒有與大眾深入的溝通交流的設計展只能說是嘩眾取寵罷了。因此,設計師們在進行專業性交流的同時也不要忘記走進大眾的視野來審視自己的設計,同時也需要大眾的參與和支持。
(二)提高審美與人性化服務的功能
隨著博覽會、設計展、博物館、美術館等各種各樣的現代展示場所的出現,大眾的視野也不斷開闊,作為大眾交流與傳播信息的重要途徑,它們發揮著其他藝術形式所不可替代的功能與作用。其設計思維、設計理念、設計方式等也隨之發生改變,“人性化”、“科學化”等字眼逐漸進入設計人員以及策展人的視野,把人的需求放到了首要位置,更加重視人在展示場所中的感受與地位,因此作為設計人員更應該去滿足受眾的心理與生理需求,為參觀者創造一個舒適而優美的觀賞環境。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及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設計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內一些設計不斷地向西方學習,國際化視野越來越開闊。但是,設計在國人的日常生活中也能處處體現出這么高的水準嗎?能實現“為民主而設計”的理念嗎?我們可能無法得出肯定的答案。從日常生活的視角來研究中國現代設計,“以人為中心,為人民服務為宗旨”來腳踏實地做設計。我國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大國,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無不為現代設計的發展奠定著良好的美學基礎。在傳統的設計學、美學、審美評價等研究思路中可以更好地探索出一條提高大眾品位、滿足大眾需求的道路。在進行工業展覽布展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展覽的布局安排、形式設計是否符合人們審美的需求。同一款產品,不同的受眾有著不同的審美與感受,而且人對事物的看法總是隨著不同的因素、環境等在不斷發生變化。這就要求設計師或是策展人在陳列展覽時需要注意:在體現美學的基礎上充分利用人體工程學再進行人性化設計與布局,分別從展覽的環境與布局、色彩、材質等方面考慮。例如:展品陳列的高度是否符合人體的視線范圍、展覽的場所環境是否適合受眾的參觀、展覽燈光的顏色是否達到了人體視力的舒適度、展品的材質是否能從視覺、觸覺上帶給參觀受眾不同的感受與體驗等都需要進一步深化與思考。
同時,不要盲目地去效仿西方國家的一些設計,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才是正確的選擇,只有不斷地去發掘本民族的特色文化,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去提高國人的審美水準,只有把本國的優秀文化在設計展覽中呈現出來,才能帶給大眾一種正確的審美標準,不是所有西方的設計都是完美的,本民族的設計也有十分優秀的,例如:中國傳統的圖騰、紋樣等都是中國優秀設計的起源。
二、舉辦設計展所蘊含的價值
(一)精神文化價值
一個好的設計往往需要通過一個好的平臺被展示出來,這不僅需要設計師傾注大量的心血,還需要大眾的共同參與。這不僅僅是商業的功能展示,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的交流與互動。就像藝術源于生活一樣,現代設計往往體現的是設計師對生活的理解與感悟,那設計展覽的呈現就充分表達出了設計師與大眾的互動。例如“意大利米蘭家居展”其本身是一個商業性的展覽,但是所帶給人們的遠不止經濟方面的價值。再如:近年來在日本出現的“新丑風”設計風格,它是日本新生代設計師高田唯所提倡的一種設計風格,所謂的“新丑”就是設計師最真實的生活狀態,也是他的直覺和情緒最直接的視覺呈現,充分表達了設計師對生活中一些細小方面的最真實感受。近期在上海舉辦的關于“新丑風”設計風格的展覽,讓人有一種耳目一新的體驗,這也是從精神方畫帶給大眾的一種視覺享受與價值體現。
設計是一個復雜的綜合性學科,需要廣泛的知識來支撐,但是有時也需要一定的獨立思考的能力。參加展覽是有必要的,因為展覽所帶來的價值有其他事物無法取代的現實意義。在這個設計展覽蓬勃發展的時代,中國設計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也給設計師行業的發展帶來了諸多的益處,中國設計也是其中的受益者。一方面,“工藝美術”的含義其實在我國古代就早有出現,例如古代的“紋樣”、“圖案”等就屬于工藝美術的范疇,也是“設計”的起源,是我國從古至今對外展現民族生活、文化傳統與物質文化成就的重要途徑,也是提升中國設計的首要原則。另一方面,現代設計是現代生活所需要的。這兩個含義在一定意義上包含著民族傳統化與世界現代化的矛盾性,這使得“現代設計”這個概念轉型的道路更加坎坷,必須在努力融人世界的同時又要突顯民族性。因此,要舉辦一些更有深度性的設計展覽來兼具這二者功能的特殊性,所謂“深度性”就是每個設計展的背后都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蘊來支撐,發揚本民族特色文化也可以在設計展覽中來體現,不論是設計師還是策展人,不管是從設計的創意擬定還是設計成品的完成,再到展覽形式的呈現,我們都需要在展覽中賦予一定的民族文化氣息,這樣才能稱得上是中國的設計展覽。沒有文化支撐的展覽是空洞乏味的,沒有民族性的精髓和氣質,中國設計的未來之路也不會久遠。
(二)市場經濟價值
在西方各國的統治者眼里,似乎早就看到了“設計”的經濟價值,前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曾經分析說,“英國的經濟可以沒有政府,但是不可以沒有設計”。[2]例如,在日本,每年工業設計所創造的產值占全公司產值的51%。諸多的例子足以讓我們清晰地認識到,設計作為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現實意義。設計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滿足人類的生產生活需求,但如果設計失去了經濟價值,設計便失去了持續發展的一種重要動力。因此,設計的經濟價值不僅關系到個人的需求,還關系到國家的發展,在此過程中展覽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上個世紀90年代,廣東省在一次工業設計展覽中曾提出“工業設計是一種重要的生產力”[3]此次展覽不同于以往的設計展覽,活動提出,參展的設計作品必須是已經運用到實際市場中的,其設計產品也必須擁有知識產權及專利,做到真正地把設計與市場緊密結合,設計不是設計師們個人愛好的表達,更是貼近大眾生活與社會市場的產物。對于目前的設計作品來說,還是存在對大眾生活的關注度不高、現實生活聯系度低、市場投產率低等問題,這有悖于設計展覽舉辦的根本目的。
例如:在一個巨大的消費空間中舉辦藝術設計展覽,不僅需要突破傳統展覽的基本模式,例如:美術館、博物館等,還需要在室外較為寬闊的場地來進行。這樣不僅使得消費者在購物消費的同時,人也不知不覺地走入設計展覽中來,還使得觀展體驗和購物體驗合二為一,讓設計進入人們的生活,拉近設計與參觀受眾的距離。不僅實現了展覽的經濟價值,同時也極大地讓大眾很好地融入設計中。
結論
設計展覽的功能與價值也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不斷豐富變化的,它在設計史中的地位也并不是純粹的設計展覽品那么簡單,我們應該不斷深化設計展覽的精神文化價值與市場經濟價值,通過對它的系統認識與深入研究,讓更多有價值的設計作品為大眾服務。中國現代設計正處于不斷探索自己設計特點的關鍵時期,不僅需要設計師與策展人對設計的發展傾注大量心血,同時也需要大眾的支持與參與,讓中國的現代設計也不斷登上國際舞臺。
參考文獻
[1]張思思中國現代設計展的發展及現狀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3 12 13
[2]宋鎮現代展覽設計的節奏把握與運用[J]碑林集刊,2010 (3):01-02
[3]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100-102
[4]孫青麗工業設計中的思想情感及審美的經濟價值[J]藝術設譏2010,25 (6):0204
[5]買文蘭論南洋勸業會對晚清社會發展的作用[J]洛陽師范學院報,2008,34 (3):27-30
[6]柳冠中柳冠中:中國工業設計的重任[J]設計,2015 (23):0407
[7]徐雙雙,丁偉,貝典徽.Ai智能在藝術設計中的應用與突破[J]設計 2018,27 (9):0609
[8]柳冠中中國工業設計產業結構機制思考[J]設計, 2013,190 (27):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