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徽京劇院 王丹紅
我是安徽省徽京劇院演員王丹紅,很榮幸有機會參加中國(石牌)戲曲論壇,非常感謝主辦方給我一個發言的機會!自古以來,戲曲界一直流傳著這樣兩句話:“徽班昳麗,始自石牌”。“梨園佳子弟,無石不成班”。石牌被稱作中國戲曲的圣地,是聞名遐邇的“戲曲之鄉”。“出門三五里,處處黃梅聲”的石牌,是一代黃梅戲大師嚴鳳英、丁永泉等人學藝成名之地,同樣,這里也哺育了徽劇,被視為京劇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石牌誕生了“四大徽班”進京第一人高朗亭、“國劇大師”楊月樓等,京劇鼻祖程長庚也長期生活于此。至此圣地,緬懷先賢,我的心情既忐忑又興奮。下面我向大家匯報一下自己對徽劇發展和傳承的幾點想法。
迄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徽劇,在中國戲曲發展史上曾起到過重要作用,它不僅孕育了京劇,而且與中國南北幾十個地方戲曲劇種,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血緣關系。同時,徽劇還是徽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006年5月20日,徽劇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新中國成立之后,第一批徽劇學員,是1956年至1957年由安徽省徽劇團陸續招收的章其祥、曹尚禮、李泰山、秦彩萍等一批徽劇學員,這批老人后來也肩負著培養我們的重任,他們現都已年過70,都已退休。第二批學員是1982年招收在安徽省藝術學校代培的,有我和汪育殊、羅麗萍等在內的徽劇班,共45名。我們這個班,如今還在劇院從事徽劇表演工作的也就十多位,大部分同學都改行了。現在仍活躍于徽劇舞臺上的主要演員,部分是劇院里優秀的京劇演員。如前不久的徽劇新創劇目《包公出山》的主演張凱、祝婕等,都是學習京劇出身的。目前徽劇有四位梅花獎獲得者,四位里面除了我和汪育殊是學習徽劇出身,董成和李龍斌都是京劇演員出身。第三批學員是在2006年安徽省藝術學校代培的“徽京班”,五年時間是一半時間學習京劇,一半時間學習徽劇。2016年,在各級領導的關心下又招收了第二個“徽京班”,目前三年級。他們也是我們徽京劇院最大的希望。1982年培養徽劇班的時候老師們40歲左右,他們當時都是徽劇團的主要演出力量,同時派去藝校給我們教課。我們畢業后,他們一邊演出,一邊繼續培養我們,并和我們同臺直到前些年陸續退休。教“徽京班”的時候,他們雖已退休,但其中一些老藝術家被返聘回來,還負責主要課程的教學。這些年在舞臺中間站著的我們幾位同學一直在承擔一線演出任務,沒有像我們老師那樣邊教學邊演出,因此缺乏一些教學經驗,這一點我們尚需努力。
徽劇傳承有他的特殊性,因為安徽省徽京劇院目前仍然是全國唯一的專業徽劇演出院團。我們必須是演出、教學同時進行,舞臺演出是我們最主要的傳承方式。近幾十年里,徽劇也陸續有過《七步吟》、《呂布與貂蟬》、《劉銘傳》、《情義千秋》、《蔡文姬》等經典大戲。近幾年又新創作出《驚魂記》、《包公出山》、《徽班》等等大戲。在徽劇傳承方面首先要保護徽劇的經典劇目。在期待投資創排新的徽劇大戲的同時,必須每年都要恢復徽劇經典大戲的演出。黃梅戲有二代七仙女、三代七仙女,小牛郎小織女等等。徽劇也應該有小呂布,小貂蟬……。在舞臺上低成本地把《呂布與貂蟬》、《劉銘傳》等近二十多年獲國家大獎的劇目一一翻演出來,這些劇本不需要再做論證,也不需要再花大價錢請名導演、名設計師,繼承發揚老徽劇精神,老帶小。多給年輕演員上臺演戲的機會,讓他們快速學演大戲、快速成長起來。這樣演出的同時也能吸引更多的觀眾了解徽劇,讓觀眾能看到不同劇情的一系列的徽劇經典大戲。更是將徽劇的經典劇目完整地保護傳承下來,這應是我們徽劇目前最應該做的事情,一定要重視起來!
最后祝石牌戲曲文化特色小鎮在促進戲曲傳承創新和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方面做出更大貢獻,祝“詩意漫生活戲曲達沃斯”的聲譽越唱越響亮。也祝本次論壇圓滿成功!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