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慧美
近年來,血液透析技術發展迅速,尿毒癥患者長期存活成為可能,調查顯示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年生存率日本約為60%,美國約為39%,我國約為10%~80%[1]。血液透析是一種有創性終身治療,并不能完全替代腎功能,患者面臨疾病本身以及治療引起的相關癥狀雙重困擾。“癥狀群”是指同時存在、彼此關聯的3個或3個以上的癥狀,且群內癥狀不需擁有相同的病原學機制[2]。本研究旨在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出現不同癥狀群時對生存情況的影響,以期為疾病管理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本院血液凈化中心行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284例。納入標準:(1)年齡≥18歲,規律血液透析時間≥3個月;(2)可配合調查研究,并堅持完成調查、隨訪。排除標準:(1)既往精神病史;(2)合并全身嚴重感染、嚴重腦血管病后遺癥、惡性腫瘤。截至2016年2月,患者存活203例,死亡81例。
1.2 方法 應用癥狀困擾量表(Dialysis Symptom Index,DSI量表)[3]評估患者1周內出現的身體、情感癥狀及嚴重程度,共30個項目;情緒方面癥狀5項,生理癥狀25項,重測信效度0.920,內部一致性系數0.872。在血液透析日向患者發放調查問卷,采用統一的解釋性語言,患者獨立完成,部分患者在調查人員輔助下完成,但調查人員不能干擾患者。當場回收問卷,答題時間控制在20min以內。每隔4次透析測評1次,直至患者死亡或隨訪截止時結束。
1.3 觀察指標 比較死亡患者與存活患者的一般情況,觀察死亡患者的死亡原因;比較死亡患者與存活患者最后一次調查評估時癥狀群出現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和(或)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并計算OR值評估死亡風險;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癥狀群,缺失值控制在數據記錄總量10%以內;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死亡患者與存活患者一般情況比較 死亡患者81例,其中男 43 例,女 38 例;年齡 42~81(71.3±5.2)歲;透析齡 6~47(19.2±8.5)個月。存活患者 203 例,其中男105 例,女 98 例;年齡 29~76(66.7±7.4)歲;透析齡 9~70(47.1±21.3)個月。死亡與存活患者性別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死亡患者年齡大于存活患者(P<0.05),透析齡小于存活患者(P<0.05)。
2.2 死亡患者的死亡原因分析 81例死亡患者中因心血管疾病死亡36例(44.44%)、腦血管意外死亡16例(19.75%)、肺部感染死亡14例(17.28%)、其它原因死亡15例(18.52%)(腫瘤4例、休克4例、呼吸衰竭2例、多臟器功能衰竭1例、消化道出血2例、肺出血1例、自殺1例)。
2.3 死亡患者與存活患者癥狀群出現情況比較 284例患者最后一次調查評估顯示,皮膚干燥癥狀210例,瘙癢204例,性欲減退143例,早醒172例,入睡困難168例,口干167例,性興奮困難127例,乏力165例,下肢水腫143例,注意力難集中144例,肌肉痙攣132例,煩躁133例,頭痛134例,頭暈134例,食欲減退130例,關節或骨疼痛130例,肌肉酸痛124例,焦慮120例,惡心113例,擔心112例,悲傷110例,不寧腿綜合征98例,氣促97例,腹瀉92例,手足麻木刺痛92例,咳嗽91例,嘔吐81例,緊張80例,便秘73例,腹痛53例。因子分析法提取癥狀群,性欲減退、性興奮困難確實量>10%,予剔除,共22項癥狀進入因子分析。結果顯示284例患者存在5個癥狀群。癥狀群1:悲傷、焦慮、擔心、緊張、煩躁;癥狀群2:入睡困難、易警醒、瘙癢、皮膚干燥、手足麻木刺痛、關節或骨疼痛、乏力、肌肉酸痛;癥狀群3:惡心、嘔吐、食欲降低;癥狀群4:胸痛、氣促、頭暈;癥狀群5:下肢水腫、不寧腿綜合征、肌肉痙攣。累及解釋變異量為58.68%。死亡患者與存活患者癥狀群出現情況比較見表1。

表1 死亡患者與存活患者癥狀群出現情況比較[例(%)]
由表1可見,死亡患者癥狀群1出現率低于存活患者(P<0.05),癥狀群2出現率與存活患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癥狀群 3、4、5出現率均高于存活患者(均P<0.05)。患者出現癥狀群4、5時死亡風險較高,應警惕。
本研究結果顯示,血液透析患者共出現5個癥狀群,與Yu等[4]研究結果存在一定差異,可能與調查方法不同有關。本研究采用隨訪方法進行問卷調查,獲得包括死亡患者在內的最后一次調查評估結果,其它學者為隨機調查,調查對象為病情控制較穩定患者。本研究結果顯示,患者死亡原因主要為心血管疾病、腦出血意外以及肺部感染,3者占81.48%。從癥狀群出現情況來看,患者出現癥狀群4的死亡風險最高,癥狀群4包括胸痛、氣促、頭暈,這些表現均與心血管疾病、腦血管意外密切相關,與患者具體死亡原因相符。癥狀群5死亡風險次之,包括下肢水腫、不寧腿綜合征、肌肉痙攣等,這些癥狀與水電解質紊亂有關,會間接增加心血管疾病、腦血管意外的發生風險。因此,對于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需嚴格控制水分攝入,若處理不及時,可造成疾病惡化[5]。需注意的是,癥狀群1死亡風險OR<1,癥狀群1為情感癥狀,與患者精神、心理因素關系密切,筆者認為其多見于近期有負性事件者,如親人去世,部分負性事件可能與血液透析本身無明顯關系,故對死亡影響不顯著,初診者、疾病相對較輕癥狀不確定感較強患者也易出現癥狀群1[6],因此初診者、并發癥與原發早期未確診時死亡風險相對較低。
綜上所述,本研究結果顯示,臨床應對出現胸痛、氣促、頭暈癥狀群以及下肢水腫、不寧腿綜合征、肌肉痙攣癥狀群的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保持警惕,此類患者死亡風險相對較高,應及時做好疾病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