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魚苗到大產業,廣東這個小鎮從小出發,在魚苗身上探索出了一條發家致富之路。目前正值魚苗孵化繁殖的黃金季節,廣東省陽春市潭水鎮養魚戶抓住時機,增加資金投入,大量孵化繁殖各種魚苗。進入4月中旬以來,該鎮的魚苗產品源源不斷暢銷珠江三角洲等地、遠銷省外。
走進該鎮的養殖戶魚苗孵化場,隨處看到養魚人員忙個不停,有的孵化魚苗,有的喂養魚苗,有的捕獲,處處見到魚苗的孵化繁殖熱鬧場面。在該鎮最大的瑤田魚苗孵化場,有80多個魚苗孵池,一班工人正在孵化出的魚苗前,準備包裝外銷。據了解,潭水鎮地處漠陽江上游,水資源豐富,具有養肉魚、孵化魚苗的得天獨厚條件,該鎮充分利用地緣和適宜孵化各種魚苗的優勢及群眾有傳統孵化魚苗的習慣,不斷優化產業品種結構,完善魚苗孵化場地設施,利用原有魚塘、開發山塘、低產田挖塘養魚,使全鎮魚塘面積發展到6900畝。
為了更好的發展魚苗產業,該鎮還成立了魚苗協會、養魚合作社,加強養魚技術指導,形成協會、合作社帶動成員大力推廣科學養魚,實行綜合利用,形成塘中養魚、水面養鴨、塘邊養豬、養雞、種果的立體經濟格局。優化品種結構,由養肉魚向繁殖孵化魚苗發展,實行養殖與繁殖魚相結合,建立以鎮郊、新河、水口、鳳來盤新等村為主的魚苗孵化生產基地,抓住清明節后至八月中旬前孵化魚苗的有利時間,增加投入,大量孵化優質桂花魚和四大家魚等魚苗品種,走科技興魚致富之路。該鎮水口閘口村孵化繁殖魚苗最早最多,每年家家戶戶都孵化魚苗,孵化繁殖魚苗獲得較好經濟效益,成為遠近聞名的人工孵化魚苗村。

目前,全鎮魚苗孵化池發展到680個,放養親魚數量和面積越來越大,大量孵化鯪、鳙、鳊、鯇等四大家魚和優質桂花魚,成為陽春市最大的人工魚苗孵化生產基地,現在魚苗產品全部暢銷南海、江門、佛山、廣州等地,深受客戶青睞。
在潭水鎮魚苗產業發展得風生水起時,潭水鎮新河村也抓緊機遇走上土鯪魚孵化發展經濟的特色成功之路。據新河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周方業介紹,新河村共有13條自然村,全村原有1800多人,三分之二外遷居住,村里有1.1萬多畝雜樹林,耕地面積600多畝。過去只有個別精明農戶零零星星搞魚苗孵化,收效并不明顯。2010年起,在幫扶單位和駐村工作組的支持下,村里70多戶幫扶戶家家戶戶都將低產、冷水田改為土鯪魚養殖孵化場所,使村里的魚苗孵化產業形成規模化、特色化,產業越做越好、越做越旺、越做越出色。去年僅孵化魚苗一項年收入人均都超過了1萬元,收入最高的農戶達到人均年收入近5萬元。
每年,新河村的村民們從農歷3月初到中秋節期間都忙于孵化土鯪魚苗,每畝池塘養殖親魚1500對,采用科學辦法使每條親魚每個產卵季節產卵3次,每條親魚的產卵收入可達40~60元,按每畝800條親魚產卵計算,畝產可達4~5萬元,產品以質優暢銷珠三角乃至長三角,供不應求,村民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收入。
新河村因地處偏僻山區,人多地少,貧窮落后,被人們戲稱為該鎮“特區”;如今10多年過去,新河村實現“蝶變”,成為鼎鼎有名的“粵西魚苗孵化第一村”,全村八成農戶從事魚苗生產,年產值達2000余萬元,成為人們口中的潭水“首富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