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由中國農業農村部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共同舉辦的非洲豬瘟防控國際研討會在京舉行。與會代表就疫情監測預警、疫情根除和疫苗研發進展等議題開展了廣泛交流,就加強防控合作,共同防范和化解非洲豬瘟帶來的風險進行了深入探討。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OIE總干事艾略特和FAO助理總干事提詹尼等出席會議并致辭。
韓長賦指出,在當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有效應對非洲豬瘟已成為國際社會面臨的共同任務。他就加強非洲豬瘟防控合作提出三點倡議。一是建立健全合作機制。廣泛開展并深化疫情防控國際合作,充分利用各區域、次區域機制,統籌制定防控方案,落實防控措施,建立完善有力有效的聯防聯控機制。二是加強防控能力建設。強化全球和區域非洲豬瘟監測預警機制建設,進一步提高對疫情的早期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推進科研,提升科學防控水平。三是支持國際組織更好發揮作用。FAO、OIE等國際組織在非洲豬瘟防控合作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國政府積極支持它們在防控疫情擴散蔓延、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艾略特和提詹尼對中國政府以積極開放的態度與國際社會開展交流合作的做法給予高度評價。艾略特表示,非洲豬瘟防控是國際性難題,特別是中國生豬飼養量大、養殖戶分散,在疫情防控方面困難很大,中國政府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中國農業農村部站在一線,疫情公開透明,采取措施果斷有力,可以向美洲、亞洲國家分享經驗、技術、措施,提高全球防控非洲豬瘟的能力。提詹尼表示,如果不是中國政府采取的有效措施,可能發生疫情就不是100起,而是1萬起。中國政府在非洲豬瘟防控方面采取了很多切實措施,目前中國非洲豬瘟疫情趨緩的情況令人驚喜和鼓舞,這也說明中國采取的防控措施是有效的。艾略特和提詹尼感謝中國政府支持在FAO和OIE全球跨境動物疫病防控框架(GFTADs)下,推動建立亞洲非洲豬瘟防控工作組,與各國開展非洲豬瘟防控合作,表示將繼續支持中國防控非洲豬瘟工作,并愿意繼續協調有關各方在非洲豬瘟疫苗等技術研發等方面與中國開展合作。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作大會主旨報告。全面介紹了中國非洲豬瘟防控工作,并就落實大會倡議、加強非洲豬瘟防控合作提出了意見,建議建立聯防聯控合作機制,加強疫苗等聯合科研攻關,分享本國防控經驗,積極開展信息交流,聯合打擊生豬及生豬產品走私,聯合開展科普宣傳。會上,西班牙、古巴等國家代表介紹了非洲豬瘟根除歷程及主要經驗措施。蒙古、越南等國家介紹了各自的疫情形勢及防控措施;西班牙OIE參考實驗室等科研院所專家就非洲豬瘟診斷技術和疫苗研究進展進行了深入交流。

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關于印發《2019年動物源細菌耐藥性監測計劃》的通知。以進一步加強動物源細菌耐藥性監測工作,促進養殖環節科學合理用藥,保障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和公共衛生安全。
《2019年動物源細菌耐藥性監測計劃》(以下簡稱《計劃》)中明確了監測范圍和監測對象。
監測范圍: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30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監測對象:實行定點監測與隨機監測相結合的原則。從2019年開始將“全國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行動試點養殖場”作為長期定點監測場;除對長期定點監測場進行跟蹤監測外,每個監測省份還須隨機監測至少3個地市,每個地市隨機監測至少3家養殖場或屠宰場開展監測。
《計劃》明確了職責任務: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負責組織開展全國動物源細菌耐藥性監測工作,制定發布監測計劃,分析和應用監測結果;中國獸醫藥品監察所(以下簡稱“中監所”)負責全國動物源細菌耐藥性監測的技術指導、數據庫建設與維護工作,藥敏試驗板的設計與質量控制、監測結果的匯總分析;省級畜牧獸醫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協助完成國家監測計劃相關任務,協助監測任務承擔單位做好采樣工作。有條件的省份應積極爭取財政支持,制定并組織實施本轄區動物源細菌耐藥性監測計劃;監測任務承擔單位:農業農村部部屬有關單位,可承接政府購買服務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省級獸藥檢驗機構和第三方檢測機構等,共同承擔動物源細菌耐藥性監測任務,負責實施耐藥性監測工作;菌株保藏與鑒定單位:中監所負責對各地耐藥性監測實驗室分離的大腸桿菌和人畜共患病原菌(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彎曲桿菌)菌種的保存,并指導各任務承擔單位進行沙門氏菌血清分型,承擔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彎曲桿菌罕見耐藥表型菌株的確認、收集和保存以及耐藥機制的鑒定。有關高等院校負責腸球菌、大腸桿菌、副豬嗜血桿菌、魏氏梭菌、偽結核棒狀桿菌罕見耐藥表型菌株的確認、收集和保存以及耐藥機制的鑒定。
《計劃》指出監測內容為:一是監測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和副豬嗜血桿菌等3種細菌對氨芐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維酸、慶大霉素、大觀霉素、四環素、氟苯尼考、磺胺異噁唑、甲氧芐啶/磺胺甲噁唑、頭孢噻呋、頭孢他啶、恩諾沙星、氧氟沙星、美羅培南、安普霉素、黏菌素、乙酰甲喹等16種抗菌藥的耐藥性。二是監測腸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魏氏梭菌和偽結核棒狀桿菌等4種細菌對青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維酸、紅霉素、克林霉素、恩諾沙星、氧氟沙星、頭孢噻呋、頭孢西丁、磺胺異噁唑、甲氧芐啶/磺胺甲噁唑、萬古霉素、多西環素、氟苯尼考、苯唑西林、慶大霉素、泰妙菌素、替米考星、利柰唑胺等18種抗菌藥的耐藥性。三是監測彎曲桿菌對阿奇霉素、環丙沙星、紅霉素、慶大霉素、四環素、氟苯尼考、萘啶酸、泰利霉素、克林霉素等9種抗菌藥的耐藥性。四是監測腸球菌和魏氏梭菌對四環素、吉他霉素、黃霉素、恩拉霉素、喹烯酮、那西肽、阿維拉霉素、維吉尼亞霉素、桿菌肽等9種抗菌藥的耐藥性。
《計劃》要求:各監測任務承擔單位要按照《2019年度動物源細菌耐藥性監測采樣和檢測技術要點》開展采樣、細菌分離和鑒定、耐藥性檢測和結果上報等工作;樣品應從養殖場(包括養雞場、養鴨場、養豬場、養羊場、奶牛場)或屠宰場抽取。其中,規模化養殖場和小型養殖場應各占50%;采樣時應做好養殖場用藥情況和飼料來源調查,認真填寫《采樣記錄表》。對同一養殖場用藥情況不同的動物群,應分別填寫采樣表;細菌的分離和鑒定按照《動物源細菌分離和鑒定方法》執行;各任務承擔單位進行藥敏試驗時應使用經過質量認證的檢測板。2019年繼續監測腸球菌和魏氏梭菌對促生長用抗菌藥物的耐藥性。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農業農村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三部門日前聯合發布關于在加工流通環節開展非洲豬瘟病毒檢測的公告,要求進一步加強非洲豬瘟防控,嚴防染疫生豬產品進入食品加工流通環節。
公告要求,豬肉制品加工企業、生豬產品經營者、包含餐飲服務提供者必須嚴格落實進貨查驗和記錄制度,加強對采購生豬產品的管控和溯源管理,確保購進的生豬產品來自定點屠宰廠。嚴禁采購經營來自非定點屠宰廠或者來源不明的生豬產品。
豬肉制品加工企業、生豬產品經營者采購生豬產品應當批批查驗其動物檢疫合格證明、肉品品質檢驗合格證明以及非洲豬瘟病毒檢測結果(報告),確保購進的生豬產品不帶非洲豬瘟病毒;采購的進口生豬產品應附有合法的入境貨物檢驗檢疫合格證明。
公告指出,豬肉制品加工企業在生豬產品原料中檢出非洲豬瘟病毒核酸陽性的,應當立即封存陽性樣品的同批次原料并報告所在地市場監管、畜牧獸醫部門,并將陽性樣品送至具有非洲豬瘟病毒檢測資質的單位復檢。復檢為陽性的,企業要在當地市場監管、畜牧獸醫部門監督下,按規定對同批次生豬產品原料進行無害化處理,對相關場所進行徹底清洗消毒。
公告要求,各級市場監管部門要加強對食用農產品集中交易市場、銷售企業和餐飲企業的監督檢查,對“兩證”不全、來源不明、無法提供非洲豬瘟病毒檢測合格報告的生豬產品進行重點排查,發現可疑的生豬產品及時實施抽檢,防止帶病生豬產品流入市場。
這一公告自發布之日起實施,豬肉制品加工企業開展非洲豬瘟病毒檢測從今年5月1日起執行。
為提升奶業品牌化水平,引領奶業高質量發展,增強奶業競爭力,促進我國奶業全面振興,日前,農業農村部印發《奶業品牌提升實施方案》。
《方案》提出,力爭到2025年,我國奶業品牌化水平顯著提高,品牌市場占有率、消費者信任度明顯提升,品牌帶動產業發展和效益提升作用明顯增強。奶業品牌建設與奶業振興發展緊密結合,形成創品牌、推品牌、護品牌的品牌發展機制,培育出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產品品牌、企業品牌和區域公用品牌,使國產奶業品牌深入人心。
《方案》明確了四項重點任務。一是強化質量安全鑄就品牌。構建覆蓋全產業鏈的質量監管體系和高效安全的生產體系。修訂生乳國家標準,強化源頭生產管理,完善乳品檢測指標和檢測方法標準。二是推動創新發展培育品牌。全面推進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經營理念和模式創新,形成奶業核心競爭力。創新產業組織方式,推行“奶農+合作社+公司”的奶業發展模式。完善《休閑觀光牧場推介標準》,培育奶業發展新業態。開拓“互聯網+”、體驗消費等新型乳制品營銷模式,推動線上線下互動發展。三是加強誠信建設維護品牌。推動奶業企業善待同行,嚴格行業自律;善待消費者,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能力。推動建立企業誠信檔案,實現乳品企業信用信息共享。四是擴大宣傳引導唱響品牌。組織舉辦中國奶業20強(D20)峰會,打造D20聯盟品牌。發布年度《中國奶業質量報告》,發行《奶業科普百問》《動動奶酪又何妨》等乳制品消費科普書籍。通過行業協會等第三方組織,建立奶業品牌推介平臺,樹立中國奶業品牌良好形象。


4月25日,2019(首屆)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大會暨第七屆成都國際都市現代農業博覽會在四川成都開幕。此次大會以“鄉村振興科技先行”為主題,是我國首次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大會,不僅開創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先河,還通過一系列的成果展示和轉化活動,對塑造中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開幕式上,大會組委會和專家評選組發布了100項重大農業科技成果和1000項優秀農業科技成果。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國家奶業創新聯盟和黑龍江飛鶴乳業,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所和新希望六和,生物技術所和山東種業,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所和中視新蕾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所、北京畜牧獸醫所等4個研究所的5項科技成果進行了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簽約。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移服務中心西南分中心、西部分中心、石家莊分中心、武漢分中心在大會上舉行了分中心成立和啟動儀式。成都農村產權交易所與眉山、攀枝花、宜賓三市簽訂了投資協議。
作為本屆大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成果展覽總面積約2.2萬平米,近100家單位展出了約1300項科技成果,展出內容包括原創性科技成果、高科技農業生產投入品、優質農產品、區域農業和特色農業等,其中,原創性成果展出面積約占總展出面積的50%,重點展出了48項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成果和104項前沿性、標志性成果。
會議期間,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各研究所、地方農科院、涉農高校等22家機構進行了24項科技成果的路演推介,來自四川當地的12家農業企業發布了技術需求,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所、棉花所兩家科研單位還分別將對營養型農產品推廣許可和“CCIA”品牌高品質棉花的高端紡織品服裝進行了現場拍賣。
大會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和成都市人民政府主辦,大會期間第四屆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成都)高峰論壇、中國乳業創新發展大會等40余場活動將陸續舉行。據不完全統計,本次大會成果轉化交易和科企戰略合作簽約額近10億元。

4月16日,由全國畜牧總站、中國飼料工業協會主辦,廣西壯族自治區飼料工業協會協辦的2019中國飼料發展論壇在廣西南寧舉辦。此次論壇主題為“增強內生動力,提升發展質量,加快轉型升級”,旨在深化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養殖業轉型升級,提升綜合生產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論壇上,圍繞深入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中國飼料工業協會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發等專家分別以現代種業、“三農”政策、科技創新、非洲豬瘟影響、行業趨勢以及加工設備變革等領域為主題,報告了新政策、新技術、新趨勢,為加快建設飼料工業強國提供智力支持和創新動力。論壇還專門就“應對非洲豬瘟疫疫情”和“畜牧業減排、替抗”兩個行業熱點設置了互動環節,邀請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和企業家代表展開熱烈討論和深入交流,共同為行業發展問診把脈。
據了解,盡管受到中美貿易摩擦、非洲豬瘟疫情等多重挑戰,2018年我國飼料工業總體仍保持平穩發展態勢,全國飼料產量和產值穩中有增,行業規模化程度進一步提升,產業結構調整加快。2018年,全國飼料工業總產值達8872億元,同比增長5.7%;飼料總產量達到22788萬噸,同比增長2.8%;全國萬噸規模以上飼料生產廠達3742家,比上年增加196家,有8家單廠產量超過50萬噸。企業產業鏈布局出現新變化,部分以商品飼料為主的企業加大向下游養殖業發展;部分企業面對養殖風險大、行業競爭加劇的挑戰,逐步調整經營策略,實施產業轉型,發展新的業務板塊,個別企業飼料產量銳減一半以上;部分企業為優化產能布局,實現產品結構多樣化,擴大市場占有率,加快收購兼并步伐,不斷做大做強。
4月23日,由中國淀粉工業協會聯合艾格農業、國家糧油信息中心、光大期貨在安徽蚌埠共同發布了2019年《中國玉米市場和淀粉行業年度分析及預測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顯示,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初顯成效,玉米首次出現年度內的產不足需。
《報告》指出,2018年繼續降低玉米補貼,引導玉米種植面積的減少;與此同時引導玉米深加工產能增加,使得需求快速增長。并在2018年度首次出現當年玉米產不足需的情況,去庫存效果明顯。2018年繼續對東北玉米深加工企業進行補貼,但補貼額度相應減少,主要在于促使新產玉米的就地加工轉化,刺激消費需求的同時降低庫存壓力。大力推廣燃料乙醇發展,玉米深加工產能繼續提高。自2018年開始新建的玉米深加工項目陸續投產。玉米深加工產能的增加直接導致新玉米上市后企業高價搶購玉米,直接抬高了生產成本,新建項目一投產便陷入經營虧損的困境。我國玉米將長期處于“緊平衡”的供求狀態,預計后期玉米深加工產能過剩問題將再度顯現。2018年臨儲玉米累計成交1億噸,比去年增加4200余萬噸,臨儲玉米庫存已降至1億噸以下,成為影響市場供給的重要力量。
《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玉米種植面積下降,產量略有減少,種植收益低于上年,也低于大豆種植收益;玉米進口量增加,但替代品進口規模下降,消費量同比增長8%至2.62億噸;玉米價格震蕩上漲,全年均價高于去年約10%。
《報告》預測2019年受政策、市場和天氣等因素的綜合影響,預計玉米面積保持穩定,進口量將有明顯增長,消費總量變化不大,庫存繼續下降,但供求格局仍相對寬松,玉米市場價格將整體高于上年。
《報告》同時發布了我國淀粉行業分析,2018年淀粉產量突破3,000萬噸,同比增幅10%,再創歷史新高。2018年玉米淀粉產量持續增加到2,815萬噸,同比增幅8.5%,但玉米淀粉需求增速放緩,增幅4.6%,達到2,668萬噸,原料成本上漲帶動玉米淀粉價格持續上漲。《報告》預測2019年中國玉米淀粉產量增速將放緩,產能過剩加重,行業重組及產業升級加快;玉米淀粉消費總量繼續增長,但增速將放緩,玉米淀粉價格將有所上漲,出口競爭壓力加大。
據了解,《中國玉米市場和淀粉行業年度分析及預測報告》已經連續4年推出,《報告》已成為中國淀粉工業協會將聯合各專業機構,打造的行業權威且有影響力的專業報告。

4月2日,中國畜牧業協會在京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成立中國畜牧業協會智能畜牧分會,全面擁抱信息化,引導傳統畜牧業向“智能畜牧”轉型發展,推動中國畜牧業駛入智能化發展軌道。
智能畜牧分會的成立,標志著我國智能畜牧業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將為智能畜牧產業營造一個數據動態、數據即時、數據真實、數據共享、網絡安全、平臺開放、共享共生的生態環境。智能畜牧分會將以協同創新、集群集約、智能融合、高效生態為導向,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善的智能畜牧業規范體系,使智能化、信息化與現代畜牧業深度融合,促進畜牧業整體水平再上一個臺階,最終實現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管理數據化、服務在線化。
“建設現代畜牧業,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內容,是當今和未來的產業發展的方向,也是當前畜牧業產業科技進步、產業創新驅動的的重要努力方向之一。”在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畜牧業協會會長李希榮說,從目前智能畜牧的實踐看,將AI人工智能與各個畜種結合在一起,通過計算機、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技術的鏈接將使養殖生產效率大幅度提升。智能養豬及AI養豬的高調推進,讓養豬業再次成為大眾視野里的熱點和焦點,人工智能進入養殖業標志著“互聯網+畜牧業”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人工智能無論是在養殖生產環節,還是在銷售倉儲物流環節,都大幅度降低了人力成本和交易成本,而且真正實現了從養殖到餐桌全程監管與可追溯,有效提升了畜禽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中國畜牧業協會副秘書長劉強德介紹,“智能畜牧應用從重點突破到遍地開花,特別是小場景下的人工智能應用空間巨大。”
智能與養殖業的融合,借助關鍵技術的發展,尤其是養殖大數據服務平臺、物聯網平臺、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等,嚴控養殖過程實現精準化、綠色化、自動化、智能化,帶動畜牧產業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將成為智能畜牧服務企業發展的正確途徑之一。同時,這也對進一步提升我國養殖業全要素生產力、資源利用力和市場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必將惠及廣大農牧民和城鄉居民。

據農業農村部監測,2019年2月份,白羽肉雞祖代在產種雞存欄低于常年均線15%以上;父母代在產種雞存欄低于常年均線6.7%,后備種雞存欄低于常年均線5.2%;肉雞和雛雞市場價格不斷上漲,雛雞價格屢創新高。
農業農村部肉雞產業監測預警首席專家鄭麥青認為,當前白羽肉雞產能偏低,主要原因是祖代種雞引進量持續保持低位,祖代在產種雞存欄近6個月持續低于80萬套的均衡線,2月份比均衡線低16%,父母代雛雞補欄量受限。2018年底新引進祖代種雞預計今年3-4月份開始供應父母代種雛,至少6個月才能進入產蛋期。預計父母代在產種雞存欄在10月前難以超過常年均線,仍將維持在低位,后期商品雛雞和肉雞市場供應總體偏緊。
據農業農村部監測,3月份第2周,全國商品代肉雛雞價格同比上漲57.1%。針對肉雞市場強烈看漲行情,鄭麥青認為,2018年7月以來雞肉和雛雞價格快速上漲,是市場供需關系變化的反映,供給偏少是主因。
2018年3-12月份雛雞價格上漲129%,但肉雞出欄價格和雞肉價格僅分別上漲34%和26%,2019年1-2月份肉雞出欄價格呈下降走勢,反映出終端消費需求增長較緩,一旦肉雞養殖量增長較快,市場供需關系可能會出現較大變化,養殖場戶應當警惕后期市場風險。
鄭麥青建議廣大肉雞養殖場戶:一是不要盲目跟風追高。雛雞價格高企會大幅提高生產成本,要控制好生產成本,才能獲得好收益。由于雛雞成本過高,2月份部分商品肉雞養殖場戶已經出現虧損。二是要把好種源關。做好引進種源的生物安全,盡量從可靠大廠引進種雛,保證種雛質量,才能發揮出理想的生產水平。三是做好疫病防控。肉雞養殖防疫第一,防疫失敗是造成養殖巨額虧損的最大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