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蘇江
【內容提要】為適應多黨選舉環境,非洲民主社會主義政黨吸取歷史經驗教訓,探索將西方普世價值與本土文化相結合;重視加強宏觀調控,發展混合經濟,爭取實現以自主發展為目標的第二次民族解放斗爭;主張發展為民,加大民生投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倡導國際團結,積極參與國際政黨活動,努力推動地區一體化進程,擴大國際影響力。總體上說,民主社會主義政黨執政地位穩固、發展勢頭良好,成為非洲和國際政治舞臺上一支重要力量。
【關鍵詞】民主社會主義政黨;探索;改革
【DOI】10.19422/j.cnki.ddsj.2019.06.010
民主社會主義曾和伊斯蘭社會主義、村社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并稱非洲社會主義四大流派。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進入低潮,但非洲民主社會主義卻蓬勃發展。當前,以民主社會主義為指導思想的非洲國家的政黨達43個,遍及非洲37個國家,成為非洲及國際政黨政治舞臺上一支重要力量。[1]
非洲民主社會主義政黨主要思想和發展理念
成立之初,非洲一些民主社會主義政黨一度照抄照搬蘇聯東歐模式,但由于難以與當地實際相結合,使得非洲社會主義探索遭受嚴重挫折。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跌入低谷。在美歐壓力下,出于生存需要,非洲各民主社會主義政黨在政治上不得不推行多黨民主制和西方的“自由、平等、人權”等價值理念;在經濟上放棄國有化和農業集體化,同時對西方強加的新自由主義理論進行糾偏,發展混合經濟制度,突出“發展為民”理念;在外交上倡導國際關系民主化,堅持公平正義,反對強權和外部干預,重視以非洲集體力量參與全球治理,提升國際地位。具體來講,非洲民主社會主義政黨主要思想和發展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第一,意識形態上,主張思想多元。從主體看,非洲民主社會主義政黨主要包括原民主社會主義政黨和由奉行其他類型社會主義的政黨改旗易幟形成的政黨。原民主社會主義各黨,如塞內加爾社會黨延續其理念和價值觀,繼續推動多黨民主和市場經濟。坦桑尼亞革命黨、納米比亞西南非洲人民組織黨(下稱“納米比亞人組黨”)、南非非洲人國民大會(下稱“南非非國大”)、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下稱“安人運”)、莫桑比克解放陣線黨(下稱“莫解陣黨”)等原社會主義陣營政黨為適應多黨競爭環境,贏得大選需要,改變黨的指導思想和性質,淡化階級性,突出全民性。如各黨將黨的性質定位為“社會民主黨”或“民主社會黨”,修改黨綱黨章,不再將社會主義作為奮斗目標,主張以階級合作代替斗爭,實現從“先鋒黨”到“全民黨”的轉型,努力將黨打造成為融合國內各部族、階級、階層的“大教堂”。
在意識形態建設上,由于人才匱乏、機構薄弱、能力不足,非洲各民主社會主義政黨普遍缺乏思想和理論創新,未形成系統、完整、科學的理論體系,理念混雜、思想多元成為其意識形態主要特征。各黨普遍將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等價值理念作為社會主義的重要前提、基本特征和奮斗目標,西式民主理念成為各黨意識形態突出特征。如南非非國大的意識形態可以說是民主社會主義理論框架下包含各種思潮和理念的“萬花筒”,其中既有充分體現西方傳統的“民主”“人權”思想,主張堅持新自由主義,體現執政精英利益的右翼,也有維護底層和工人利益的左翼,黨內長期存在激烈的路線斗爭。安人運把黨的性質定位為開放、民主、包含社會各階級和階層的政黨。坦桑尼亞革命黨將“社會主義”和“自力更生”原則解讀為“民主、自由、人權、平等和自立”。
在政治體制和政黨關系建設方面,迫于西方的壓力,非洲各民主社會主義政黨不得不推行多黨制,主張通過議會斗爭和立法手段,將黨的意志和主張轉化為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在政黨關系上,他們倡導“協商和共識民主”,主張對反對黨既團結又斗爭,適度照顧部族和地方利益,營造“多元包容”的政治環境。南非非國大主張不對政黨設立最低得票門檻,最大限度團結南非共產黨等左翼力量,在保持一黨主政的同時,化解種族矛盾,保證政治多元性。安人運、莫解陣黨在國家獨立后長期秉承民主、寬容及和解政治理念,秉持通過對話協商解決沖突與分歧的傳統,在踐行包容政治方面走在非洲前列。
第二,經濟政策上,強調自主發展,實行混合經濟。非洲各民主社會主義政黨逐漸認識到無論是實行 “非洲社會主義”,還是奉行市場原教旨主義、新自由主義都未能使各國走上繁榮發展之路。這引發各黨政策反思,他們對新自由主義進行糾偏,避免完全意識形態化,堅持走自主發展的“內生型”道路。如南非非國大逐漸放棄新自由主義色彩濃厚的經濟政策,發展理念出現左轉,提出建設“發展型國家”設想。一是在發展理念上,各黨秉持發展為民原則,重視人的價值和作用。各黨將人本主義思想引入經濟社會發展領域,重視發揮社會政策積極作用,強調“以人為本”,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相結合,改變非洲經濟“有增長無發展”局面,使民眾從發展中受益。加納全國民主大會提出以維護人民利益為宗旨,奉行“人民至上”發展理念。納米比亞人組黨強調民主的本質就是“以民為本”,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高廣大人民生活水平就是民主。坦桑尼亞革命黨認為“為人民服務”是制定一切發展戰略的出發點。二是在發展階段上,各黨主張進行以經濟解放為目標的二次革命。他們認為各國已完成第一次民族解放斗爭的歷史使命,實現了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目前各國已過渡到以經濟獨立為目標的第二次民族解放斗爭,實現發展自主和經濟社會轉型是各黨的共同使命。三是加強宏觀調控,建立混合經濟體制。從歷史教訓和現實出發,各黨對國家和市場關系進行再思考,主張在市場經濟框架下,以政府“看得見的手”對經濟進行適度調控和計劃管理,加強對核心戰略資源和涉及國計民生支柱產業的控制,建立國有、私營兼顧的混合經濟體制,以減少外部依賴,實現發展自主。各黨主張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國家主導建設基礎設施,改善投資環境,大力引進資金、技術和經驗,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社會轉型,實現工業化和經濟多元化。南非非國大認為,經濟社會轉型不可能通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自然而然完成,政府應發揮中心和戰略性作用。莫解陣黨認同公有制和多種所有制并存的經濟模式,高度重視農業和農村工作。加納全國民主大會主張市場調節,同時調動私營部門的積極性。
第三,社會政策上,強調公正平等,加強社會保障。民主社會主義將民生和福利作為社會主義的價值追求和重要指標。非洲國家普遍存在貧困、高失業率和分配不公等發展難題。出于提升政策號召力、爭奪民心、贏得選舉的需要,各黨多從民生角度理解和闡釋社會主義,重視發揮社會政策作用,視社會保障為公民基本權利,強調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相輔相成,人人都應從發展中充分受益。在實現路徑上,各黨均主張民生為本,促進社會公平。各黨認識到無論是計劃經濟下的政府大包大攬,還是新自由主義弱化政府職能、削減公共支出的政策都不能解決民生問題,反而引發社會動蕩,危及執政地位。因此各黨主張發揮政府在推動社會事業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將消除貧困、改善民生作為執政要務,努力建立和完善社會福利體系,加大公共服務力度,促進經濟社會平衡發展。南非非國大提出建設“發展型國家”的目標就是優先解決就業、住房、教育等廣大黑人最關切的問題,使全體人民都能享受到幸福、自由和富裕的美好生活。
第四,在對外交往上,倡導國際民主,加強區域和國際聯合。非洲深受新舊殖民主義和外部干預侵害,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難以得到充分保障,國際地位長期被邊緣化。各黨因此把倡導國際民主,實現公平正義,反對強權政治、霸權主義和外部干預,支持世界弱小國家和民族的正義事業,推動徹底實現民族自決和非殖民化作為外交的核心原則,主張加強南南合作,建立公正平等的國際新秩序,擺脫在國際格局中的邊緣地位。此外,非洲素有“泛非主義”傳統,各黨主張加強區域黨際及各領域合作,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人員、商品自由流動,逐步實現非洲一體化。如安人運一貫重視“外交戰線的斗爭”,主張延續黨際外交傳統,密切與友好政黨的黨際合作,積極參加國際多邊活動,提升黨和國家形象。莫解陣黨倡導國際合作,推進友誼互助,主張建立促進公正、減少貧困和不平等的國際經濟秩序。尼日爾社民黨表示,在非洲,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憑一己之力實現獨自發展。要想實現發展,就要加強非洲一體化,首先是非洲政黨的一體化。
非洲民主社會主義政黨的實踐探索和成就
非洲民主社會主義政黨在政權基本穩固后,紛紛建立專門機構負責意識形態工作,開展思想理論建設,加強黨員教育,提升理論號召力和思想引領力,旨在實現在多黨制下長期執政的目標。在探索發展道路方面,非洲民主社會主義政黨借鑒中國等新興國家經驗,加強宏觀調控,制定中長期發展戰略,推動經濟多元化進程,增強內生動力;努力解決資金不足問題,重點發展教育、衛生等民生事業,突破“有增長無發展”困境,實現經濟社會轉型;外交上以“國際主義”“泛非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強政黨的國際和區域聯合,以集體力量參與國際事務,推動非洲一體化進程和建設國際新秩序,維護發展中國家權益。
第一,立足傳統和現實,加強自主理論創新,提升政策吸引力。缺乏理論專家、理念依賴外部輸入、創新能力薄弱等導致理論和實踐危機,是非洲民主社會主義各黨面臨的普遍問題。近年來各黨開始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重視從傳統文化和黨建歷史中汲取思想營養,建立專門負責意識形態工作的機構,提出自主特色理念,加強對黨員的政治教育,開展思想領域斗爭,不斷增強理念創新和政策吸引力。
2017年南非非國大政策大會將理論轉型創新作為黨的五大中心工作之一,先后提出“戰略權力中心”“激進的第二階段轉型”和建設“發展型國家”理論。[2]坦桑尼亞革命黨設立意識形態部,設有專職書記,負責理論建設和政策制定等基本問題。納米比亞人組黨成立由部級高官和專家組成的智庫,負責分析形勢,起草政策文件,為中央提供決策參考。坦桑尼亞革命黨強調,1967年《阿魯沙宣言》確立的理念和原則,如社會主義和自力更生等是建設平等自由社會的唯一途徑。馬里聯盟黨提出將反映馬里歷史傳統、民族特性和傳統價值觀的“蘇丹人文主義”作為立黨之本。
第二,加強宏觀調控,突出計劃管理,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各黨執政國家成立宏觀調控機構,立足國情推出中長期發展計劃。南非、納米比亞政府成立國家計劃委員會,納米比亞還成立了加強對國民經濟關鍵部門進行管理的國企部。南非、坦桑尼亞、安哥拉、加納、佛得角等國制定經濟發展計劃和中長期發展規劃,加強政府對經濟的統籌規劃和宏觀調控。南非2011年出臺《2030年國家發展規劃》,最大限度利用國家可用的戰略杠桿推動經濟社會轉型。2016年坦桑尼亞推出第二個五年發展規劃,重點推進國家工業化進程。安人運政府大力推進經濟多元化戰略,在重點發展石油產業的同時,加大對非石油產業的扶持力度,促進內陸經濟發展,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地區發展均衡。加納全國民主大會黨主張市場調節,調動私營部門積極性與國家干預相結合,提出從“可可經濟”向“石油經濟”,從中低收入向中等收入國家轉型的目標。盡管近年來非洲經濟遭遇空前“逆風”,但從整體發展成就來看,民主社會主義政黨執政國家無論從發展速度還是質量上都走在非洲前列。坦桑尼亞2009—2017年GDP年均增速接近7%,高于非洲平均水平,是金融危機后非洲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評為最具發展潛力的國家之一。[3]2008—2014年全國民主大會執政期間,加納經濟增長超過7%,一度被世界銀行譽為“非洲經濟復興的中心”,2010年從低收入國家行列進入中下等收入國家行列。
第三,踐行“民生為本”,加大公共投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非洲民主社會主義政黨以人本主義作為發展指導思想,循序漸進推動基層社會保障建設,取得一定成果。近年來,受經濟形勢不佳影響,各黨在民生領域的投入有所減少,但依然將發展教育衛生事業作為預算重中之重。如南非非國大執政后,建立了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體制和社會救助制度,基本實現了對所有國民的社會福利全覆蓋。1994—2016年,南非的社會保障人口由240萬人增至1700萬人,1600萬人解決了住房問題。[4]佛得角獨立黨執政期間,實行以促進就業為目標的大規模公共投資計劃,建立強制性社會保障體系保護弱勢群體利益,貧困率、失業率穩步下降,教育、醫療水平明顯提高,佛得角成為非洲地區治理最佳的國家之一。毛里求斯在工黨執政期間專門設立針對弱勢群體的社會保障基金,在非洲第一個實行免費醫療,居民生活質量在非洲長期名列前茅。2000—2014年,安哥拉每天收入低于2美元的貧困人口從92%降至54%,文盲率從73%降至50%,人均壽命從45.2歲上升至51.9歲。[5]
第四,深化區域黨際合作,打造非洲政黨命運共同體。近年來,面對不斷變化的國內外形勢,非洲各黨高舉“泛非主義”與“國際主義”旗幟,積極參與地區和國際事務,聯合自強步伐明顯加快。國際政黨組織在非洲最大的分支機構——社會黨國際非洲委員會每年在各國輪流開會,如2016年、2017年先后在加納、安哥拉召開全會,就大湖地區安全形勢、薩赫勒地區反恐、非法移民等問題,協調各方立場,推動熱點問題解決。[6]同時,社會黨國際非洲委員會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在全球貿易談判、氣候變化、疾病防控等問題上,做到“用一個聲音講話”,努力提升國際話語權。一些成員黨如南非非國大、納米比亞人組黨、安人運等在國際熱點問題上,頂住壓力,把支持承認巴勒斯坦的國家地位和西撒哈拉獨立寫進黨的政治文件、確定為國家外交政策,并在國際多邊場合積極聲援。立足于共同斗爭歷史和面臨的共同挑戰,以民主社會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的非洲左翼政黨,如南部非洲前民族解放運動各黨建立“六姊妹黨”定期會晤機制,每年召開總書記峰會,互學互鑒黨建經驗,協調內外立場,加強團結,抱團取暖,共同應對挑戰。
總的來看,民主社會主義政黨在非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民主社會主義作為非洲主流政治思潮的地位不斷鞏固。民主社會主義的核心成員黨長期保持執政地位,如南非非國大自1994年新南非成立以來,連續6次贏得全國大選,安人運、納米比亞人組黨自安哥拉、納米比亞1975年、1990年分別獨立以來執政至今,坦桑尼亞革命黨自1977年成立以來始終屹立坦政壇不倒,打破西方多黨民主制下朝野更替頻繁、領導人普遍短視、政策朝令夕改的“魔咒”,形成一黨長期執政的政黨政治格局,執政國家政局普遍穩定、部族關系和諧、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發展前景看好,黨的理論創新力、政策吸引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提升,成為非洲乃至世界政黨舞臺上一種獨特現象。坦桑尼亞革命黨、納米比亞人組黨堅持在多黨制環境下進行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探索,成為非洲社會主義的一支重要力量,給處在低谷中的非洲社會主義增添了一抹亮色。部分政黨作為參政黨通過輪流執政和共同執政在政壇發揮影響,如加納全國民主大會、佛得角獨立黨等,一些反對黨也具有贏得選舉獲得執政地位的潛力。
民主社會主義政黨無論是數量還是實力都超過了代表保護主義和環保主義利益的自由黨國際和綠黨國際非洲成員黨。民主社會主義作為一種思潮和實踐對其他非洲政黨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非洲政黨加入該陣營,使其在各種政治思潮競逐的非洲成為主流意識形態,加上社會黨國際等外部力量支持,其他類型政治思潮短期內難以挑戰其主導地位。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非洲局)
(責任編輯:甘沖)
[1] “Full list of member parties and organizations”,https://www_socialistinternational.or//about-us/members.
[2] National Policy Conference 2017 Strategy and Tactics, http://www.sabcnews.com/sabcnews/national-policy-conference-2017-strategy-and-tactics/.
[3] The World Bank In Tanzania,https://www.worldbank.org/en/country/tanzania/overview.
[4] “10 things the ANC got right in South Africa”, https://businesstech.co.za/news/general/122723/10-things-the-anc-got-right-in-south-africa/.
[5] “Mensagem sobre o estado da Na??o de Sua Excelência José Eduardo dos Santos Presidente da? República de Angola”, http://www.parlamento.ao/relacoes-internacionais/deslocacoes-e-visitas-oficiais/noticias/-/blogs/148274/maximized?p_p_auth=dxi8bZ2V.
[6] “Africa featured meeting”, https://www.socialistinternational.org/committees/af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