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保羅·斯威齊是20世紀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歐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先驅和代表性人物。在《資本主義發展論》與《壟斷資本》這兩本代表性專著中,斯威齊針對資本主義停滯問題先后提出了消費不足經濟危機理論以及壟斷資本理論。事實上,在學術生涯晚期,斯威齊還提出了一個“積累過剩”理論,但并未得到學術界的重視。因此,詳細論述分析積累過剩理論的整體框架與主要內容,以期填補相關理論的空白,研究結論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關鍵詞:斯威齊;經濟停滯;積累過剩;金融化
中圖分類號:F01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3-0004-04
保羅·斯威齊(1910—2004)是20世紀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歐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先驅和代表性人物,《每月評論》雜志的創始人、主編,在美國具有較高的學術地位和影響力。在斯威齊一生將近半個世紀的學術生涯之中,最為人重視和知名的著作當屬他在1942年出版的《資本主義發展論》以及1966年出版的《壟斷資本》,以之作為時間節點,可以說是斯威齊經濟思想的成長與成熟時期[1]。在這一時期,斯威齊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領域內展開了持續深入的研究,特別是對資本主義制度,更具體地說,是對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以及長期停滯問題展開了研究。與之相對應的是在《資本主義發展論》中提出的消費不足經濟危機理論,以及在《壟斷資本》中與巴蘭共同提出的壟斷資本理論,這兩個理論可以說是斯威齊最重要的理論思想與學術貢獻,前者在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理論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影響了好幾代的美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使消費不足問題成為之后幾十年內美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中心問題,后者則極大地拓展了當時歐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研究視野和范圍,是美國新左派的重要思想來源,也是壟斷資本學派或者說每月評論派的奠基之作。
事實上,在1966年《壟斷資本》出版之后,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近三十年間斯威齊主要與馬格多夫一起,繼續針對以美國為主的壟斷資本主義制度進行了持續深入的分析,重點關注戰后繁榮終結之后美國經濟出現的新問題和新現象。在這其中,針對新的經濟停滯現象,斯威齊與馬格多夫也從他的消費不足經濟危機理論,以及壟斷資本理論中“資本主義無法為日益增長的經濟剩余提供投資出路”的相關論述這兩方面內容出發,提出了新的解釋經濟停滯趨勢的“積累過剩”理論。然而,縱觀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對斯威齊積累過剩理論的研究,尚未得到學術界的關注和重視。因此,本文詳細論述分析了斯威齊在學術生涯晚期所提出的積累過剩理論,主要內容包括:一是該理論的主要內容,即在理論層面證明資本主義的長期停滯趨勢;二是現實社會中,對反停滯的刺激性力量的分析;三是對最為重要的刺激性力量——資本主義金融化的研究。本文對斯威齊積累過剩理論的研究,有助于填補對斯威齊經濟思想的整體把握,以及對資本主義危機與停滯問題理論研究的空白,同時,結合斯威齊的消費不足論與壟斷資本理論,也有助于我們把握歐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理論特征與發展脈絡,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
一、積累過剩理論的主要內容
(一)理論雛形
斯威齊的積累過剩理論將壟斷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積累過程或者說投資過程所面臨的困境作為解釋經濟停滯的核心要素,因此又可以稱之為“資本投資不足”理論。“積累過剩”一詞來自于斯威齊本人的一篇論文,在這篇論文中,他認為自己的理論毫無疑問是馬克思主義式的,是在吸收了卡萊茨基和斯坦德爾的有關思想基礎上,從壟斷資本理論中繼承和發展出來的[2]。實際上,積累過剩理論還有一個更為直接的思想來源。30年代的大蕭條之后,美國經濟學界關于經濟停滯問題曾經有過一次大辯論,其中的兩位代表性人物,阿爾文·漢森和約瑟夫·熊彼特分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斯威齊詳細論述和分析了漢森的“投資機會消失”論和熊彼特的經濟周期理論,高度評價了他們兩人爭論的價值和意義[3],而漢森的理論思想也啟發了斯威齊,他將“投資機會消失”論與馬克思的再生產圖式兩部門模型結合起來,進行了馬克思主義范式的完善,而這也就是斯威齊積累過剩理論的雛形。
具體來說,馬克思的再生產圖式的兩部門模型包括生產部類一(或稱為生產品行業)和生產部類二(消費品行業),而資本主義下積累過程的繁榮就在于部類一的增長速度快于部類二的增長,但這就導致了過度積累的趨勢,因為前者的增長是不可能獨立于后者的。斯威齊就此認為,生產部類一的快速增長在生產的最初階段是最容易的,即所有的產業都從零開始建立時。但是一旦基礎產業發展起來了,新的投資就可能受到之前投資的阻礙,因為之前的投資既能滿足當時的需求,又能滿足進一步擴張的需求,從而導致絕大多數產業部門產能的增長。與此同時,壟斷資本主義本身還面臨一些問題,如剩余價值的分配和投資出路的縮減等,這些問題結合起來,就會導致強烈的停滯趨勢[4]。
(二)現實分析
從上述兩部門模型的理論雛形出發,借助新古典主義的供求理論,斯威齊與他的合作者馬格多夫首先分析了從歷史到現在的資本投資在供求兩方面所面臨的變化和產生的后果[5]。自誕生以來資本主義制度就經歷了一個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最后發展成一個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的歷史過程。斯威齊和馬格多夫指出,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早期或者說競爭階段,其對內和對外擴張的潛力是巨大的,因此對投資資本的需求從某種意義上講是無限的,另一方面對投資資本的供給則是有限的,它只有一個來源就是資本家或其他有產階級的儲蓄,并且這些儲蓄確實都已經投入到了投資之中。此外,在這一時期資本積累和社會財富增長的速度主要取決于儲蓄率,而促進資本積累和投資的方法就是最大化收入分配中的不平等。
但到了資本主義的當前時期,或者說壟斷資本主義階段,情況就發生了很大改變。斯威齊和馬格多夫依然從資本投資的供求兩方面進行分析:就需求方面來說,首先,資本主義對外擴張已經基本停止,這一過程毫無疑問也就變得相對不那么重要,并且會繼續減弱;其次,對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來說,建立在生產部類一上的投資需求的重要性已經逐漸減弱,例如美國就可以在沒有凈投資的前提下滿足全社會的再生產和消費需求;再次,在競爭資本主義階段,創新和技術進步意味著對新投資的需求,舊的資本將貶值甚至消失,但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壟斷廠商掌控著市場和價格,因此能控制新技術的應用以及資產的保值;最后,投資過程中的新產業的作用也降低了,在資本主義早期可以說所有產業都是新產業,而在當前時期新產業已不是一個主要的、更別說是決定性的力量了。另一方面,就資本投資的供給方面來說,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與過去相比發生了許多變化。例如,巨型公司取代了小企業、企業競爭采取了新的形式,不再對價格和利潤率造成壓力、地主等其他階級通過股票投資成為資本家、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體系劇烈擴張等等。這些變化使得日益增長的社會經濟剩余能夠更容易被資本家利用,并投資于可獲利的投資領域。此外,對主流經濟學經常討論的所謂資本短缺問題,斯威齊和馬格多夫認為,這本質上是利潤短缺,或者說可獲利的投資機會的缺乏[6],而當有利可圖時,大公司和資產階級總能籌集到所需的資金進行投資或投機[7]。
綜上所述,資本主義制度從成長發展到成熟時期,對資本投資的需求是相對減弱的,而供給則是相對增加的。斯威齊和馬格多夫認為,上述關于資本主義現實分析的結論包括以下三點:首先,戰后繁榮終結,出現經濟停滯,資本投資的供求現狀不平衡;其次,需求方面對新投資的需求減少至歷史最低水平,現有產業的生產利用率較低,新產業對投資的吸引力不足;最后,供給方面可用于新投資的流動資本規模巨大。最后,斯威齊和馬格多夫指出,資本投資的供求現狀造成了兩方面的嚴重后果。一是隨著收入和財富的集中和積聚過程持續進行,當實體產業蕭條時,追求利潤的流動資本就涌向金融領域,造成金融上層建筑的擴張和投機活動的泛濫;二是隨著資本投資的需求減少而供給增加,資本積累過程就陷入了停滯。
(三)核心內容
將上述資本投資的供求分析和壟斷資本主義的自身特征結合起來,就是斯威齊完整的積累過剩理論,他在1987年為《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撰寫的“壟斷資本”詞條中,給出了對這一理論核心內容的最簡明概述[8]。
在壟斷資本主義制度下,伴隨著壟斷的發展,有三個途徑最終導致了經濟的長期停滯。首先,在供給方面,壟斷性組織的資本在其與工人階級的斗爭中具有優勢,因此往往能提高獲取剩余價值的速度,并使可能的資本積累率即資本投資保持較高水平;其次,同樣在供給方面,壟斷或寡頭壟斷的價格取代了競爭價格,社會平均利潤率讓位給一個分層次的利潤率結構,這意味著剩余價值的分配偏向于更大的資本單位,因此積累了更大比例的利潤,也可能導致較高的資本積累率;最后,在需求方面,壟斷性行業普遍采取放慢生產速度,并小心地調整生產能力擴大的政策措施,以維持其較高的利潤率水平。因此,如果用凱恩斯主義宏觀理論的方式來說,壟斷的這些途徑或后果意味著整個社會經濟系統的儲蓄潛力是增加的,而有利可圖的投資機會是減少的,這就導致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下的收入和就業水平是低于其競爭階段的,其他的問題也同樣存在,最終就會產生經濟停滯。斯威齊認為,根據這一積累過剩理論,能夠很好地解釋了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以及二戰后的戰后繁榮和多方面的刺激后果是如何導致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經濟停滯的[8]。
二、反停滯的刺激性力量
就像1966年《壟斷資本》的研究內容一樣,既然已經分析回答了停滯為什么是壟斷資本主義的“正常”狀態,那么接下來的問題就在于解釋經濟的快速增長或者避免長期停滯是如何發生的,即存在哪些對抗長期停滯趨勢的力量。斯威齊和巴蘭在壟斷資本理論中曾經將美國二戰戰后繁榮的原因解釋為兩個主要的外部刺激,即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本身和汽車化浪潮,其中二戰的作用主要是被當作政府軍事支出的范疇在經濟剩余的吸收方面進行論述的,而汽車化浪潮則被認為是劃時代的發明,既能通過自身發展吸收大量經濟剩余,又能帶動整個社會提供更多的投資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戰后繁榮的終結,到了20世紀80年代,斯威齊的說法有了一些改變,他將這些之前被認為是“外部刺激”的因素統一稱之為對抗停滯的或者反停滯的刺激性力量,并且這些刺激性力量在不同時期的組成也不盡相同。簡言之,戰后繁榮持續的二十五年得益于某些刺激性力量,而繁榮終結后,美國經濟沒有陷入更加深入和更加嚴重的經濟停滯,則是得益于另外一些刺激性力量。因此,斯威齊的分析是從兩個方面和兩個時期展開的。
對于1945年開始的持續二十五年的戰后繁榮時期,斯威齊認為,主要的反停滯的刺激性力量包括以下幾個: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美國戰后形成的全球霸權地位,主要體現在美國在國際貨幣體系和國際金融體系的主導性作用上;其次,戰后各個國家經濟和社會重建的需要,以及滿足戰時被抑制的消費需要,從這兩個方面都強有力地刺激了資本積累和投資;再次,戰爭時期出現的新的軍事技術的民用化,比如電子產業和飛機產業等,開辟了新的投資領域[2];第四是美國的汽車化浪潮;最后,美國在和平時期建立和維持的規模巨大的軍事力量以及軍火工業生產[3]。斯威齊認為,這些刺激性力量都是強有力地促進資本積累和投資的因素,也造就了被稱為“黃金時代”的戰后繁榮時期,但另一方面,它們又都具有規模報酬遞減和自我限制的內在特點,因此其刺激作用早晚會減弱,并且會反過來使投資刺激消失,結果就是戰后繁榮的終結,以及1974年之后的滯脹危機。斯威齊認為,還不能確定未來是否會出現新的強有力的刺激性力量,來結束當時的經濟停滯[3]。然而,事實上確實存在著另外一種類型的刺激性力量,維持著當前美國經濟的正常運行,以防止它向經濟停滯的深淵中繼續滑落。
因此,從另一方面來說,在戰后繁榮時期的終結之后,以及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經濟滯脹時期內,存在著某種“保護”美國經濟的反停滯的刺激性力量,而在斯威齊看來,這一刺激性力量就是資本積累過程的金融化,或者說“金融資本”本身。對金融體系的忽略是斯威齊和巴蘭在《壟斷資本》一書中留下的缺陷和遺憾,因此在這之后,斯威齊和馬格多夫在不同的論文中反復分析和強調這一點,但其具體內容不盡相同。例如,有些時候他們將這些力量總結為信用制度、政府財政和中央銀行系統[9];有些時候則是政府赤字、私人信貸和金融部門擴張[3];還有些時候則稱其為整體經濟從產品生產向服務生產的轉變,以及從生產向金融的轉變[10]。雖然說法和內容各有不同,但斯威齊的目的是非常明確的,就是要強調指出在當今時代,資本金融化在整個社會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至于金融資本是如何起到對抗停滯的刺激性作用的,斯威齊和馬格多夫認為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體現在和金融體系直接相關的那些生產領域,例如為銀行等金融機構生產辦公設備的企業,其投資機會被顯著地擴大了;二是金融擴張大幅增加了資本利息收入,并且其所獲利潤也有效刺激了消費需求,特別是在奢侈品領域[11]。
三、資本主義的金融化
關于資本金融化或者金融資本的理論分析,也是斯威齊的積累過剩理論的重要內容。在對赤字和債務擴張等現實問題的研究基礎上,斯威齊和馬格多夫分析論述了更為抽象的金融資本的相關問題,涉及“金融資本的勝利”這一過程是如何從歷史現實中和從理論上發生的,以及它所產生的后果和啟示等。斯威齊在1994年的《金融資本的勝利》一文中寫道,“一開始金融資本僅僅作為實體經濟生產的溫和的幫手來滿足人們的需要,而它一旦脫離了這個角色,就必然地變成只追求自身擴張的投機資本”,并且最終“成為了一個國家經濟的主宰”甚至“整個世界的主宰”[12]。
因此,斯威齊首先要做的是,解釋“所有這一切”發生的歷史過程。斯威齊認為,金融資本的發展過程始終伴隨著資本積累的改變以及資本主義制度的改變,特別是壟斷資本主義的出現。具體來說,在19世紀的最后二十五年里,金融體系的主要功能還僅限于為工業和貿易提供短期信貸,以及迎合政府為了增加軍隊、發動戰爭的長期要求和公用事業需要等。到了20世紀的前五十年,資本積累過程仍然主要集中于工業資本,金融資本此時是作為工業資本的最重要伙伴,并有著共同的追求目標即利潤最大化,但在這一時期內已經出現了針對利潤分配的爭奪,但總的來說整個金融領域仍然從屬于生產領域。之后在20世紀的后五十年里,伴隨著持續二十余年的戰后繁榮的終結,以及以1974—1975年經濟急劇衰退為代表的經濟停滯的到來,一個相對獨立的金融上層建筑就同時出現了。因此斯威齊指出,不是經濟繁榮而是經濟停滯導致了金融擴張。之后這一金融上層建筑在1974—1994年的二十年間不斷發展,并最終坐落在世界經濟和絕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的權力頂端[12]。
更為重要的是,分析金融資本勝利的理論過程,即作為基礎的生產和作為上層建筑的金融這一局面的形成過程。斯威齊和馬格多夫將其稱之為資本主義從生產向金融的轉變,并且認為,這一轉變最早源于股份公司的出現,即股份公司擁有真實資產,而股東擁有股票這種法律權利,這是資本主義經濟分隔成生產體系和金融體系的根源所在[13]。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下,斯威齊認為,實體經濟由少數寡頭壟斷廠商控制,并獲得了遠超它們消費水平或能力的巨大利潤,壟斷資產階級想要將這些利潤的大部分繼續投資,但受底層消費者的收入水平的嚴格限制,擴大生產的投資不能得到利潤,因此這些利潤只能投向金融體系而非實際生產[12]。這些投向金融體系的利潤一般采用貨幣資本的形式,并用來購買能夠獲得利息和股息的金融產品。西方主流經濟學對此認為,這些金融產品的賣家就是產業資本家,他們將其獲得的剩余價值用利息和股息的形式回報給買家即貨幣資本家,因此這些貨幣資本事實上仍然屬于生產資本的一部分。但斯威齊和馬格多夫并不這樣認為,他們指出,伴隨著停滯的出現,為了充分吸引和接受從實體經濟中遷移出來的資本,金融體系開發和提供了各式各樣的并且是越來越多的金融產品以供選擇,這些金融產品容納的貨幣資本并不都是最終進入生產領域,它們在金融部門內保持循環,并促進了金融體系和金融資本的成長[13]。更為重要的是,斯威齊和馬格多夫分析認為,金融體系有潛力成為整體經濟的一個自主子系統,并擁有顯著的自我擴張的能力,而一旦擴張過程開始了,特別是經濟停滯的再次到來,金融體系就趨向于自己養活自己,控制它的唯一辦法就是政府干預。但政府認為它是對抗停滯的一種有效方式,甚至是最有效的,因此更關心的是反過來幫助金融體系的擴張[11]。最終,金融體系的這種擴張和自我擴張的過程,導致了金融資本的勝利。換句話說,資本主義經濟的核心從生產轉向金融,從產品和服務的生產轉向金融資產的買賣交易,這也意味著剩余價值的增長慢于貨幣資本的積累速度[14]。
斯威齊和馬格多夫認為,金融資本的勝利,或者說金融體系的擴張過程產生了很多嚴重后果,包括: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即金融不穩定性,主要來自于信貸緊縮和銀行倒閉;投機性行為的蔓延,經濟停滯導致投機日趨增加;金融部門產值占GNP比例的增加,即虛擬資本的增加;金融資產的通貨膨脹,債務規模、利息率和價格水平螺旋上升等等[15]。對于金融擴張的種種危機,斯威齊他們分析指出,政府更多的是將其當作對抗經濟停滯的重要力量,因此沒有也不想采取任何有效的管制措施,更別說將整個金融體系納入國家掌控了,原因在于,一旦政府選擇這么做,不僅有可能導致銀行破產等一系列連鎖反應的發生,更會導致整個社會經濟陷入混亂[11]。從這個角度出發,斯威齊和馬格多夫認為,這種金融體系擴張和實體經濟停滯并存的矛盾局面可能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13],并最終迎來不確定的結局。
在分析的最后,根據前面對金融資本的勝利的歷史過程和理論的研究,斯威齊針對未來發展提出了幾點啟示[12]。首先,經濟權力的軌跡已經隨著金融資本的優勢而發生轉移,通過全球金融市場的網絡體系,那些巨型跨國公司的董事會成員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被金融資本所約束和控制。其次,在政治方面同樣如此,擁有政治權力的人也越來越多地被金融市場所控制,因此民主與金融資本的力量孰強孰弱是一目了然的。這對于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中經濟實力較弱的成員來說,更是相當明顯的,它們中的大部分都是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的直接控制。最后,在這種資本主義制度和規則下,世界上的大多數人飽受壓迫和不幸,他們沒有別的選擇,最終將反抗金融資本本身。
四、結語
綜上所述,總的來說,斯威齊的積累過剩理論為經濟停滯問題提供了一個比較系統和完善的理論分析和解釋,說明了壟斷資本主義比競爭資本主義更容易產生不可持續的積累,并導致危機、蕭條和長期停滯問題。在斯威齊的這一理論中,歷史性的因素變得更加重要和突出,壟斷積累的問題也被視為是發生在更大的“成熟與停滯”背景之下的。筆者認為,這一理論分析的改變和演進可以說是斯威齊關于資本主義制度研究的重要轉變之一,是對他的壟斷資本理論的重新思考和深化發展。
事實上,回顧消費不足經濟危機理論與壟斷資本理論,斯威齊針對資本主義停滯問題的研究,一直以來就是堅持著這種“理論的停滯”與“現實的反停滯”相對比的邏輯思路,并且對后者的重視在斯威齊那里顯得越發明顯,特別是體現在對資本主義金融化問題的研究上,而資本主義制度的長期停滯趨勢,也就越來越成為一個暗含的理論前提。對于“現實的反停滯”,斯威齊的分析更加重視歷史因素,由于停滯趨勢成為理論前提,因此歷史上的經濟繁榮就成為斯威齊首當其沖的研究對象。事實上,對資本主義任何歷史時期的研究,都有助于我們把握和深化理解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運行規律,對現在以及未來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所啟示。
參考文獻:
[1] ?張維昊.斯威齊經濟思想的發展脈絡及學術貢獻[J].教學與研究,2016,(8):103-109.
[2] ?Sweezy,Paul M.The crisis of American capitalism[J].Monthly Review,1980,(5):1-13.
[3] ?Sweezy,Paul M.Why stagnation?[J].Monthly Review,1982,(2):1-10.
[4] ?Sweezy,Paul M.Four Lectures on Marxism[J].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1981:34-39.
[5] ?Magdoff,Harry and Paul M.Sweezy.Capitalism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and wealth[J].Monthly Review,1987,(5):1-16.
[6] ?Magdoff,Harry and Paul M.Sweezy.Capital shortage:fact and fancy[J].Monthly Review,1976,(11):1-19.
[7] ?Magdoff,Harry and Paul M.Sweezy.Are low savings ruining the U.S.economy?[J].Monthly Review,1980,(7):1-12.
[8] ?Sweezy,Paul M.monopoly capitalism.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Second Edition.Eds.Steven N.Durlauf and Lawrence E.Blume.Palgrave Macmillan,2008.
[9] ?Magdoff,Harry and Paul M.Sweezy.Keynesian chickens come home to roost[J].Monthly Review,1974,(11):1-12.
[10] ?Magdoff,Harry and Paul M.Sweezy.The alternative to stagnation[J].Monthly Review,1986,(2):1-12.
[11] ?Magdoff,Harry and Paul M.Sweezy.The financial explosion[J].Monthly Review,1985,(7):1-10.
[12] ?Sweezy,Paul M.The triumph of financial capital[J].Monthly Review,1994,(2):1-11.
[13] ?Magdoff,Harry and Paul M.Sweezy.Production and finance[J].Monthly Review,1983,(1):1-13.
[14] ?Magdoff,Harry and Paul M.Sweezy.The stock market crash and its aftermath[J].Monthly Review,1988,(10):1-13.
[15] ?Magdoff,Harry and Paul M.Sweezy.Stagnation and Financial Explosion[M].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1987:19-23.
Abstract:Paul Sweezy is a famous Marx economist and a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Marxs economics in Europe and America.In the two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The Theory of Capitalist Development and Monopoly Capital,Sweezy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insufficient consumption and monopoly capital theory in view of the stagnation of capitalism.In fact,in the late academic career,Sweezy also put forward a“excess capital accumulation”theory,which has not received the attention by the academic community.Therefore,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overall framework and main content of the theory of excess capital accumulation in detail,in order to fill the gap of relevant theories,which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Key words:Paul Sweezy;economic stagnation;excess capital accumulation;financi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