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鐵成
摘 要: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視野里,文化是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動力。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文化不僅是一個國家強盛的符號,更是一個民族偉大復興題中的應有之義。對文化而言,教育是培植其力量的重要手段,教師是文化教育的主要承擔者,社會主義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傳統文化鼓舞人的精神,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無產階級主題的文學藝術是體現文化力量的重要方式。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文化動力觀
中圖分類號:A811 ?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3-0051-03
文化是古老中國實力的象征,悠久的文化為中國贏得了全世界的矚目。新中國建立后,對于充滿激情的中國人民而言,文化又成為中國重新輝煌不可或缺的動力。尤其是十八大以來,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道路上,文化的力量隨處都可以得到證明。
一、社會教育的力量及作用方式
第一,教育是培植文化力量的手段,要用社會主義教育培養青少年。習近平高度評價文化在國家振興和民族復興中的根本作用,他強調,“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文化力量的培植離不開教育,所以,對每個國民尤其是青年一代進行充分的文化教育,是彰顯中國文化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近代以來,中國在同西方的比拼中全面失敗,而失敗的重要原因就是教育的失敗。所以,中華民族如要重新回歸世界舞臺中央,離不開教育的振興。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廣大青年要自覺接受社會主義教育,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努力奮斗。在社會主義國家,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教育青少年,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導青少年。為此,“要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深化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歷史必然性和科學真理性、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的認識,教育他們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觀察世界、分析世界,……要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2]只有堅信教育的方向性和政治性,才能“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轉化為辦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自信。只要我們在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上有作為、有成效,我們的大學就能在世界上有地位、有話語權”[2]。習近平的這段話從戰略高度定義了教育的服務對象和目標,提出了教育對文化力量的重要作用,對于我們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教育有著重大意義。
第二,教師是文化教育的主要承擔者,全社會要養成尊師重教的習慣。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文化的繁榮昌盛,文化的繁榮昌盛離不開廣大教師在課堂上的辛勤耕耘。教師在文化教育事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習近平在視察八一中學時指出,“教師是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3]沒有優秀教師的奉獻,就不可能有優秀的國家建設人才,也不可能有優秀的世界一流大學的創建。他還強調教師對于個人成長、學校發展和民族復興的重要作用,認為人的一生、學校的未來、民族的復興、國家的強大都與教師有關。舉凡世界發達國家,都有一大批優秀的教師隊伍,有一大批熱衷于教育的專家學者。教師對國家民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社會從多方面要尊師重教。習近平指出,尊師重教是個系統工程,這個工程中最重要的兩個因素就是教師和學生。為此,家庭要理解學校,尊重教師,全力配合學校和教師的同時,也要發揮家庭的教育功能,用良好的家風助力社會主義教育。另外,全社會都要為教育創造有利條件,給教師和學生提供了解社會、鍛煉自身的機會。只有多重合力同時發揮作用,教育方能振興,文化力量方能形成。同時,習近平也期望教師心懷國家,認清使命和責任,努力把中國教育建設成為世界一流教育,全心全意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特別是當今世界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是教育的競爭。要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強國,就需要大批的優秀教師提高自身能力。為此,教師應該在兩個方面提高自己:一個是教師的思想政治狀況,一個是教師的專業能力。習近平指出:“教師思想政治狀況具有很強的示范性。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讓教師更好地擔當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隨著信息化不斷發展,知識獲取方式和傳授方式、教和學關系都發生了革命性變化。這也對教師隊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3]
第三,社會主義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習近平對社會主義教育有深刻的認識,他對社會主義的理解主要包括社會主義教育的目的、社會主義教育的條件、社會主義教育的內容、社會主義教育的重點對象,以及社會主義教育的功能對青年一代的要求等幾個方面組成。
一是社會主義教育有明顯的導向性。在習近平的視野中,教育有階級性,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教育目的,社會主義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就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有教育全國人民認真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復興才有希望。
二是社會主義教育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完成培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任務,需要一大批優秀的懂教育的教師和一套完備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習近平站在戰略的高度,提出社會主義教育任務的完成和教育目標的實現,離不開高素質的教師、合理的教育隊伍以及完成的培訓體系。
三是社會主義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政治教育。社會主義教育需要系統的人才培養體系,這個體系包括學科、教學、教材、管理等體系,其中,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是主線,貫穿著其他體系的始終。因此,社會主義教育必須接受黨的領導,宣傳黨的主張。特別在培養社會主義人才的高等學校里,更應該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方能培養出高水平、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
四是社會主義教育的重點是基礎教育。萬丈高樓平地起,沙地上蓋不起高樓大廈,這些名言警句都說明了打好基礎的重要性。教育也是如此,沒有良好的基礎教育,社會主義這座大廈就缺乏堅實的地基。所以,要重視基礎教育,在中小學中推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和教育,讓孩子們培養成專業素質高、政治素質硬的優秀人才。
五是社會主義教育調適國家前途、民族希望和個人理想的關系。國家前途、民族希望和個人理想是三位一體的完整系統,三者相互依存,互不沖突,不可分割。個人是國家和民族的基本單位,國家和民族是個人的聯合。個人理想實現了,國家就有前途,民族才有希望。反之,國家有了前途,民族有了希望,個人理想也就實現了。社會主義教育就要培養“忠于祖國、忠于人民,了解中華民族歷史,秉承中華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2]的優秀人才,致力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中去。
二、優秀傳統文化及作用
習近平極力推崇優秀的傳統文化,他認為優秀傳統文化塑造人的精神,是中國軟實力的重要體現。
第一,優秀傳統文化塑造人的精神,為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精神支持。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需要不甘人后的奮進精神。如果缺少了這種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就缺少動力,這種精神的養成和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密切相連。習近平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代精神的構建需要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優秀的傳統文化中的一些精神,是很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的。比如范仲淹提倡的先人后己精神,陸游尊崇的胸懷國家精神,林則徐舍己為國的報國之心,孟子倡導做人守道、不圖虛榮,諸葛亮的竭盡全力、毫不保留的奉獻精神等,都來自于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學習和掌握這些思想精華,上有利于國家建設,下有益于提高個人修養。
第二,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題中應有之義,是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隨著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入,中國經濟發展快速,政治持續穩定,社會更加和諧。毫不夸張地說,中國正在步入世界的中心。但中國目前的成就并沒有贏得應有的尊重,有些國家甚至對中國存在誤解。改變這種局面就需要向世界其他國家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讓世界了解中國。世界了解中國、喜歡中國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中國的文化是優秀的,二是中國的文化被世界需要。第一個條件是已經被證實了的,第二個條件實現的前提就是向世界宣傳中國。宣傳中國就是要宣傳好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宣傳好中國獨特的發展道路,宣傳好中華民族的精神。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發展道路、法律制度是我們的文化軟實力,是中國強大的符號,是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
第三,優秀傳統文化豐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思想借鑒。中國文化是指中國人生活所依靠的一切,中國人生活所需要的器具技術和相關的社會制度都屬于中國文化的一部分。由此可見,中國文化是在中國人生活的過程中形成的,是中國人民勤勞智慧的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應用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4],像一條紅線貫穿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始終。“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5]
三、文學藝術的力量及表現方式
第一,文學藝術的感染力。習近平高度重視文學藝術工作,把文學藝術工作提高到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的高度,認為文學藝術“弘揚了中國精神,凝聚了中國力量,為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6]。習近平在談到《格薩爾王傳》《瑪納斯》《江格爾》這幾部史詩時很是佩服,認為它們“不僅為中華民族提供了豐厚滋養,而且為世界文明貢獻了華彩篇章”[7]。習近平在年輕的時候就力所能及地搜集各種文學作品,并從這些文學作品中學會了很多優美的文字,從中汲取了不少生活的營養。習近平在陜北農村插隊時,聽說了《浮士德》這本書,就走了30多里路去借回來仔細閱讀,并借此與人談社會、談理想,足以說明文學藝術感染力的強大。文學藝術的感染力是跨國界的,這不僅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并廣泛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習近平認為,古希臘的神話、語言、雕塑、建筑藝術,俄國的普希金,蘇聯的高爾基,法國的雨果、巴爾扎克等世界文豪,印度的《梨俱吠陀》《阿達婆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等,都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文學具有如此強大的感染力,所以文學藝術工作者要充分發揮文藝的作用,助力中國夢的實現。
第二,文學藝術的指引作用。習近平認為,“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6]文藝事業的繁榮與否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強大的標準,是衡量執政黨執政是否成熟的依據。作為中國的執政黨,我們黨一定要高度文藝事業,把它提高到國家振興的戰略高度。文藝事業的重要性要求文藝創造必須有明確的方向,有正確的發展目標。這個方向和目標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6]。文藝創作要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響時代前進號角,把藝術理想融入黨和人民事業之中”[6]。文藝創作人員要“做到胸中有大義、心里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時代呼聲、展現人民奮斗、振奮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優秀作品,為我們的人民昭示更加美好的前景,為我們的民族描繪更加光明的未來”[6]。同時,習近平批評了文學藝術作品中的歷史虛無主義,認為顛倒歷史黑白、丑化人民英雄,媚俗獵奇的作品是沒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這樣的作品最終會迷失方向,成為無源之水,喪失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2017-10-18.
[2] ?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
[3] ?習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學校考察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9-10.
[4] ?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2014-09-24.
[5]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N].2014-02-24.
[6] ?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1.
[7]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