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維

香車與美人,始終是人類最高欲望的表達之一。但是如今,對于成千上萬車企和車企上下游供應商而言,“香車”已成過去。
隨著市場整體疲弱帶來的庫存積壓,以及新能源、智能化等科技轉型所面臨的不確定性,汽車行業正充滿焦慮。但另一方面,要刺激經濟復蘇,除了房地產,便是汽車。因此,這個行業現在正被加入新的變量,比如政策松綁、貿易戰等。那么,這些變量能帶來轉機嗎?
“下降”,是2019年年中整個汽車產業的聲音。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5月,中國品牌乘用車共銷售56.46萬輛,環比下降3.44%,同比下降28.11%,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36.17%,占有率比上月下降0.96個百分點。
然而,“下降”的聲音比數據統計來得更早一些。一年前,2018年年中,時值夏日炎炎,但汽車從業者卻時時察覺寒風襲來。
“就相當于一個堰塞湖,人與車都被堵在了里面。”有從業者對《南風窗》記者形容。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車市遭遇了28年來首次負增長,除了新能源汽車有迅猛增長,燃油汽車增長乏力。
自主品牌首當其沖。過去幾年頻頻創造銷量“傳奇”的廣汽傳祺,也結束了高增長的神話。據廣汽集團發布其2019年4月份銷量快報顯示,廣汽傳祺4月份銷量26832輛,去年同期銷量為43481輛,同比下滑約40.42%,近乎腰斬。
合資品牌也很艱難。福特腰斬,韓系凍結,日系維持,許多員工被迫降薪或漲薪減速,而制造線上的員工干脆“上三休四”。
然而,相比車企,首先在這次負增長中出現“不良反應”的是經銷商。“賣庫存”是現在汽車的銷售模式,車企可以通過向經銷商壓庫,轉移風險。車企的議價能力始終高于經銷商,因此一旦汽車產品滯銷,經銷商的資金周轉越來越困難,資金壓力越來越巨大。
降價促銷開始出現。“當前汽車行業出現了放血現象,6月份價格血戰我估計非常慘烈,但是放血求存最后必將是失血過多而亡。”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在“2019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的發言,引發了業界強烈共鳴。
有的經銷商勉強渡過難關,但不少人因價格戰過于激烈,垂死掙扎,甚至壯烈犧牲。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汽車經銷商的虧損面為39.3。這意味著100個經銷商中,單體4S店有近40家店是虧損狀態,另外有27家店持平,只有33家店盈利。
其中最令人驚訝的是,作為中國最大的汽車經銷商巨頭,龐大集團在2018年出現了高達61.55億元的巨額虧損,已于2019年5月提交了“破產重組”申請。經銷商中的佼佼者尚且如此,遑論他人?
由于前些年持續增長,中國早已成為全球競爭最慘烈的汽車市場,產能過剩早已是老生常談。那么,擠壓的庫存“堰塞湖”,到底有多大?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發布的《全國乘用車市場分析》顯示,2018年,全國乘用車累計銷量2235.1萬輛,同比下降5.8%,比2017年少了140萬輛。此外,中國汽車流通協會近期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全行業庫存300萬輛,庫存占壓資金高達5000億元。
“堰塞湖”里囤積最多的是傳統燃油汽車。有人認為,傳統燃油汽車的低迷,是因為新能源汽車的增長。但目前來看,傳統燃油汽車需求并不是被新能源車分流,而是自有原因。
經濟下行,消費者處于觀望的狀態。這是多數人的共識。此外,政策也是個重要變量。《南風窗》記者調查發現,國家標準從“國五”到“國六”的過快切換,即對車輛尾氣排放的污染物標準作出了大幅度提升,是當下消費者觀望的關鍵原因之一。
2018年6月,國務院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提出了重點省市可依實際需求先行實施國六排放標準。隨后,各地落實實施“國六”標準的政策陸續傳出,導致“國五”車型產銷面臨巨大壓力,對于經銷商而言,加速消化“國五”車型的緊迫感自不待言。
為什么沒有出現像美國的汽車品牌一樣,每次主打某一兩個車款,好比蘋果公司每年全力打造一款智能手機?
這樣一來,汽車價格倒掛現象頻頻發生。“其實,在這種情況下,價格波動較大,消費者也不知道何時購買汽車的時機是最佳的。” 一位汽車行業的經銷商對《南風窗》記者解釋。
另一方面,消費者按兵不動,也與購房擠壓了購車的消費有決定性的關系。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指出,樓市的火爆主要靠定金和預收款支撐,貸款也處于高位。這對車市的購車資金帶來一定分流影響。
據統計,從現金值對比來看,居民的購房占收入比例37%。大部分居民買房是一半首付現金,一半貸款,而且貸款很多是30年,利息支出基本等于貸款本金支出。首付款如果按37%的一半折算是18.5%,貸款的本金和利息之和是37%,合計相當于居民支出的55.5%。這必然會擠壓居民可選消費品的消費,購車的能力和節奏必然會受到抑制。
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中國的車市依然是“地方分割”的,在這種基礎上,形成了一種車企的無序混戰,削弱了市場的效率。
為什么在中國,自主品牌也好,合資品牌也罷,幾乎每家車企每年或短期內都會推出許多不同的全新車款?“為什么沒有出現像美國的汽車品牌一樣,每次主打某一兩個車款,好比蘋果公司每年全力打造一款智能手機?”一位長期投資汽車產業的投資人質疑。他認為,那樣既能避免制造商產能過剩,又有助于經銷商集中火力地銷售。
這位投資人同時也對當下車企的做法給予了一定的肯定。他對《南風窗》記者說,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謀得生存,車企推出從低端到高端的不同產品,以覆蓋不同消費群體,來獲得更多市場份額,是無可厚非的。
但這樣做的后果是,一方面每個車企都成了耀眼的“通才”,另一方面銷量卻讓人失望。事實上,車企市場分割的混亂,不能實現優勝劣汰的背后,有一個我們忽略的事實—“地方競爭”。
1994年分稅制改革后,國內“地方競爭”格局已顯示端倪。除了“賣地”,汽車產業是地方政府的另一個經濟引擎。因此,各地政府都在拼命爭取汽車企業落地。在這一過程里,車企享受了地方政府的土地優惠、補貼政策等,然而地方政府只享受了車企生產環節中的少部分稅收,大部分的稅收來自消費環節,比如汽車消費稅、車輛購置稅、成品油消費稅,只是它們都交給了中央政府。
稅收少,但壓力大,修建道路、停車場等公共支出,需要地方政府來承擔。這樣一來,地方政府鼓勵車企落戶并生產,卻限制汽車的消費,又成了一種普遍現象。最為典型的是汽車限購政策,從2010年年底北京市出臺這個政策后,像廣州、天津、深圳、杭州等大城市也紛紛跟進,導致了一、二線城市中年輕的消費群體的購買受到了阻撓。

這種天然的矛盾,注定了中國車企和汽車銷售市場的現實處境,一遇到經濟大環境變化,問題便會暴露。
如今,政府意識到了這一點,提振措施不可或缺。
2019年年初,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等部門聯合印發《進一步優化供給推動消費平穩增長 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方案(2019年)》,其中“優化機動車限購管理措施”這11個字,是鼓勵汽車消費的一種迂回說法。
2019年3月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持續釋放內需潛力。其中特別提到,“穩定汽車消費,繼續執行新能源汽車購置優惠政策”。
到了2019年6月,廣州、深圳兩地政府率先響應,宣布從2019年6月到2020年12月,總計增加18萬個中小客車增量指標。還有消息稱,其他汽車限購城市也很可能會跟進,預計中國汽車市場不限購的時代將會重返。
但政策的松綁,并不是讓所有人都持有樂觀的態度。對消費者言,“在最近六七月份左右的時間,會出現一個比較理想的價格,”一家主流合資品牌車企銷售負責人對《南風窗》記者說,“對我們而言,這段時間過了之后怎么辦?這只是一個權宜之計。”
對于政策松綁,一家主流合資品牌車企銷售負責人對《南風窗》記者說,“對我們而言,這段時間過了之后怎么辦?這只是一個權宜之計。”
歸根結底,在現有的經濟大環境之下,用技術創新來提振消費者的欲望,順應產業的變革,才是不多的可選項。
汽車產業正在經歷自我的革新。首先是能源結構的多元化。在兩三年前,中國汽車品牌多數表示自己并不著急“換道”向新能源汽車布局。而現在,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支持下,新能源汽車正在遍地開花。
傳統車企也紛紛發力,宣布自己布局新能源。比如,傳統豪華品牌紅旗推出了電動版;作為國內最早進入新能源領域的車企之一,比亞迪已推出眾多新能源汽車產品;北汽新能源布局充電樁,以新能源配套設施和商業模式的先行,倒逼銷量增長。2019年,中國新能源車保持了世界50%的份額。
除了新能源,便是汽車的智能化。汽車產業正在從機械硬件密集型向軟件服務型升級,無人駕駛等概念開始流行。盡管它們尚未落地為尋常的出行方案,但汽車將成為更加炫酷的“移動終端”,以及愈發舒適的出行所在,這是一個事實,也是車商的新機會。
從長遠的發展來看,作為一個順周期行業,汽車產業要渡過困境,實現產銷兩旺,走出去是一條不錯的路。尤其在中美貿易戰的影響下,跨出國門,到汽車銷售國去建廠,都是一種“接地氣”的選擇。比如中國長城汽車2019年6月在俄羅斯設廠,開啟了征戰海外市場之旅。
不過,就在汽車業經歷庫存“堰塞湖”的2019年,新銳的外資車商并沒有放棄進入中國的步伐,備受關注的特斯拉就是一個例子。這至少說明,中國的汽車市場依然充滿著機會。
那么,機會到底屬于誰?這是問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