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紅建
【摘要】迷茫是所有剛踏入大學的新生們的一種普遍現狀;大二、大三階段,一些學生開始“混日子”,對大學“到底該怎么上”迷茫了;進入大四,面對尚不能確定的未來,不少畢業生再次陷入迷茫。社會各界要在大學生遇到困難和迷茫的關鍵時候拉一把、幫一下,幫助他們走出迷茫,把握當下。
【關鍵詞】大學生 高校 迷茫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識碼】A
“青春不迷茫,何以叫青春。”迷茫,是青春的代名詞,也是諸多大學生都會經歷的階段。2017年《中國大學生成長白皮書》數據顯示,當下大學生最困惑的10個主題詞是:學習、職業、組織、日常、實踐、自我管理、情感、精神與價值、煩惱、未來。從大一到大四,大學生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煩惱和迷茫,時間或長或短,程度或輕或重,表現不一。
迷茫是所有剛踏入大學新生們的一種普遍狀態。學生的本職是學習,學習是大學生、家長、學校最為關注的問題,也是困惑眾多學生四年的問題。對于大一新生來說,擺脫了高考的重壓,身心得到空前的“自由”和放松,加之距求職尚早,有的大一新生目標缺失。教學方式和學習方法的不適應,缺乏學習動力和自制力,學習上出現問題在大一新生中尤為突出。獨生子女一代,習慣了被父母保護的生活,離開了父母的約束、中學老師的“監管”,面對五彩斑斕的大學生活,有的大一新生不知所措:面對數十甚至數以百計的學生社團組織招新,眼花繚亂,有的學生一下報了好幾個,活動應接不暇,不知道是否還要繼續參加下去;面對同學不同班,同班不同學,生活習性不同的新伙伴、舍友,不知道該怎么相處;面對各種活動、聚會的花銷,由于家庭經濟條件不一,不參加心里不安,參加經濟上又不允許,十分矛盾。
大二、大三階段,大部分學生熟悉了大學的特點,開始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學習,但有的學生發現自己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加上個別教師課堂教學管理不嚴、投入不夠,有的課程教學內容陳舊滯后,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考試“放水”,一些學生開始“混日子”,“選修課必逃、必修課選逃”,課上發呆、睡覺、玩手機,課下看連續劇、玩游戲。進入大二、大三,看到周圍同學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科研活動、實踐活動,兼職、交友、考證等,有些學生缺乏自信,不清楚是不是應該參加、現在參與還晚不晚;看到花樣翻新的校園貸、白條誘惑,別人消費隨心所欲,“不貸白不貸”;看到現實中的大學與理想中的大學差距太大,一些學生對大學“到底該怎么上”迷茫了,過上了“佛系”生活。
轉眼進入大四,面對日益激烈的就業形勢,很多學生為現在考研還是先就業今后再考研而迷茫,畢業班的課堂上缺課現象極為普遍,或考研復習、上輔導班,或外出求職面試、提前實習進入工作狀態,考駕照等各類證書的也不在少數,以致耽誤了正常的學業。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一場又一場的招聘會,魚龍混雜的招聘單位,一二線城市的生活“窘態”和家中的實際情況,是出國留學還是國內就業?是去基層施展才華還是在大城市打拼?是到體制內單位還是去創業?是“先騎驢再找馬”還是等待更好的就業機會?大學畢業后的收入怎么還沒有不上大學的快遞小哥高?上大學到底是為什么?今后的人生旅程怎么走?面對尚不能確定的工作地點、職業崗位,不少畢業生猶豫、彷徨,再次陷入迷茫狀態。
學業和自我管理是大學生遇到的最常見的兩方面困惑,還有其他的心理問題因人而異,各階段不一。大學生中流傳的一句笑談:“大一的時候,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的時候,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的時候,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的時候,知道自己知道”,形象地表達了大學生求知的四個階段。
大學里迷茫不可怕,可怕的是有的學生一迷就迷了四年,最后一無所獲。在拔節孕穗的關鍵時期,給他們多指點一些迷津,使他們少走一些彎路,幫助他們順利成才,需要黨和政府各級組織、社會各界、家庭,特別是高校高度重視,共同努力。
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時代背景下,要讓人口大國成為人力資源強國,讓人才資源成為建成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支撐,需要對高校招生制度進行改革,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加強社會監督,加大招生違規處罰力度;要優化高校結構布局,對高校辦學模式進行改革,加強現代職業教育,支持鼓勵不同類型的高校圍繞“四個服務”目標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發揮優勢,辦出特色;要進一步下放高校辦學自主權,減少過多過濫的評估考核,科學設置評價指標,支持鼓勵高校根據自身情況,優化專業結構,積極探索“學歷證書+職業技能證書”制度,高校也要“放下身段”,重視加強對學生的職業技能素質教育。
深化人才培養體制改革。學校因學生而設。高校及其各級部門首先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做好頂層設計、系統規劃,把立德樹人融入教育各環節,貫穿各體系。長期以來,為了讓學生“順利”畢業,為了給學生求職提供“敲門磚”,個別任課教師的“放水”行為,破壞了大學的學風生態,給在校大學生,尤其給新生造成了極大負面影響。高校走內涵式發展道路,要從打造“金課”開始,推動課堂革命,優化課程設置,改進教學內容。要鼓勵高水平教授上講臺,他們的一句話也許會影響學生四年、乃至一生。要改變對教師的評價制度,使廣大教師在提升教學藝術、培養學生能力和提升素質方面下功夫,嚴格教學管理,切實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共同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我們必須準確把握當代大學生思想特點和發展需求,增強學生的獲得感。學校各級領導要經常深入學生、深入班級,走進學生課堂、宿舍,走進學生活動,特別是大一新生,要幫助他們度過最需要關懷、釋惑的迷茫期。教師要把學生成長放在心上,做“四有”好老師。要把高年級優秀學生、畢業生的成長成才經歷和未能如期畢業學生的教訓編成案例發給新生、講給學生,發揮“過來人”的榜樣作用激勵學生。要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讓家長充分了解學校的教育情況,使家長成為一支不可或缺的教育力量。
高校輔導員、班主任要有針對性地幫助大學生度過迷茫期。學生的困惑有共性,也有個性,產生的原因也比較復雜,幫助其走出迷茫需要對癥下藥。第一,要堅持不懈對大學生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學生中出現的各種迷茫彷徨,核心在于其缺乏遠大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大學生的理想信念關乎國家未來,要歷練其奮斗精神、真才實學,幫助他們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味的人生。第二,要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人生目標不同,職業選擇也不同。要用偉人先輩的事跡激勵學生,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目標,幫助他們找到目標和夢想。第三,要當好大學生的知心朋友、引路人,了解大學生所思所想、所憂所盼、價值取向、行為方式和學習生活中的具體困難,傾聽他們的呼聲,把學生的需求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幫助大學生學會認識自我、學會選擇、學會交友、學會管理時間,培養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在他們遇到困難和苦惱的關鍵時刻拉一把、幫一下。第四,要鼓勵學生多讀書、多實踐。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也許大學生一時“找不著北”,難以走出迷茫,也許我們的各種措施難以及時奏效,越是這個時候,越要鼓勵學生多讀書。同時,不要讓學生“宅”在宿舍,積極組織他們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練本領、找答案。大學不是奮斗的終點,而是夢起飛的地方。走出迷茫,把握當下,大學四年會更加美好,青春會更加閃亮,人生會更加精彩。
(作者為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教授)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9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