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巖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城市文明是指人類創造的城市這種形式本身,以及以城市作為物質載體而創造的一切物質和精神成果。
一個著名的網站曾經做過中國城市文明最發達的城市評選,中國香港高居第一。去過香港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那里道路雖窄卻很少堵車,城市繁華卻非常整潔,人人忙碌卻很講禮貌,警察或公職人員服務態度和意識好,這是什么原因呢?
一、公民意識的基本概念
公民意識是指一個國家的民眾對社會和國家治理的參與意識。它圍繞公民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反映公民對待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他人之間的道德觀念、價值取向、行為規范等。它強調的是人在社會生活中的責任意識、公德意識、民主意識等基本道德意識。包括:維護、爭取自身的自由和權利的強烈意識;對社會中其他每一個個體、群體的自由和權利的關注、尊重和維護;對公共社會的自覺監督,強調、認同、信仰社會公正、社會正義;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社會公共責任的主動擔當;追求真相、真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正視歷史、關注未來,自覺的懷疑傾向和批判精神;努力強調、推進人與自然的和諧;重視、融入、達成良好的社會合作關系;高度的道德自省,言行一致。
公民意識主要體現在:參與意識,也是一種踐行權利的意識;監督意識,對國家權力進行制約和監督;責任意識,公民在遇到有關國家政治和社會利益的問題時,必須自覺維護公共利益;法律意識—規則意識,即依據明確的規則來協調各種相沖突的意志和行為。
二、公民意識缺失的原因分析
社會精英階層有相當部分的并不具備最起碼的公民素質。諸如缺乏責任、道德淪落、制假造假、不學無術、粗俗無禮、貪婪腐敗甚至徇私枉法,公民意識的缺失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大學生的公德踐行水平遠在大眾的期望之下,甚至一些取得了高學位的人,滿腹經綸,卻缺乏基本的公民教養,不懂法律,不遵守公共規則,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普通居民在平時的生活中,不遵秩序、不講衛生、攀比消費、大聲喧嘩。
造成公民意識缺失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呢?1.千百年的封建專治強調的是民眾的馴從,封建社會的臣民意識、草民意識、家族意識阻礙了公民意識的生存與發展。2.教育體系對公民意識培養的淡漠。現代的教育常常只為考試,只為文憑。這種思潮摧折了受教育者的自信與個性,破壞了公民意識成長必需的營養與環境。3.道德教育拔高,脫離實際。我們過于強調“高尚”道德的培養,忽視普世價值的社會公德教育、公民意識教育、健全人格教育;我們強調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國家關系的教育,而忽視基本的人際關系教育,強調了奉獻,忽視了公德;重視了服從,忽視了尊重。
三、公民意識對城市文明建設的重要性
1.城市的發展,需要一個堅實的社會基礎,這個基礎就是公民社會。而公民意識是公民社會得以形成的思想前提。公民社會是市場經濟、法治社會的產物,也是政治文明的根基。現代社會的基本體制——市場經濟、誠信體系、法治社會、政治文明等的真正落實和完善,都不能離開公民意識的支撐。
2.城市文明由公民個體形象所彰顯,公民意識是城市發展的重要目的。社會的一切進步都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只有人本身才是經濟發展的目的,脫離人和文化背景的發展是一種沒有靈魂的發展。城市文明的發展每時每刻推動著居民的公民意識發展,一個不具備公民意識的城市,其文明是沒有內涵和素質的。
3.公民意識是建設城市文明的內因,是建設城市文明的根本動力。公民意識涵蓋了城市文明的每一個角落,只有市民的公民意識有了質的飛躍,城市的文明才會提升。城市管理只是作為一種功能在起到協調和管理的作用,只能算是城市文明的外因,內因起決定作用。
四、公民意識的培養
公民意識培養是指以現代公民的本質特征為基本內容和基本目標而實施的各項教育活動的集合體,其核心是要使受教育者正確地認識、積極而負責地參與國家和社會公共生活,以發展國家和社會為己任。城市文明的發展,最難也是最關鍵的,就是人的素質和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的發展。
香港善于用多種手段并行進行公民意識培養。其環境衛生的公民教育和全民參與的工作,宣傳方式靈活多樣,同時還將環境衛生信息納入中小學課程,滲透到社區。此外,香港政府和專業協會大力提倡公益服務精神,社會團體、專職社會工作者及義工在城市管理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香港,滿大街看不見幾個監督市民行為的工作人員,一切文明行為全靠市民的自覺。這種強烈的規則意識,不僅僅是因為有法律的硬約束和環境的潛移默化,也緣自于長期不懈地宣傳教育和引導。這些都值得我們借鑒。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