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艷平
數學是現實的,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再把學到的數學應用到現實中去。教師應重視學生對現實生活中數學現象的體驗,通過教學內容的滲透作用,讓學生理解并建構自己的數學知識,進而在現實生活中加于應用并感受數學價值。這些方法在數學教學中異常重要,直接決定著學生學習數學的好壞。
一、引導學生親身體驗得出感悟
義務教育的數學課堂,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為此,數學教學既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規律,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建構的過程。這種主動建構必須是學生對已有知識和經驗進行體驗、感悟的基礎上實現的。新課標充分強調學生自己的體驗性學習,并提出體驗性的目標,強調活動、操作、實踐、調查等一系列活動,要求學生學會用心靈去感悟,能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
教學中,我挖掘心思創設情景讓學生在每節課的課前、課間、課后多體驗、感知知識點。如在教學“質量單位”時,因質量單位沒有長度單位形象、直觀,它無從比劃,學生初次理解的確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在教學《千克的認識》時,我做了如下的設計和布置:(1)讓學生到市場逛一逛、掂一掂,初步感受物體的輕重,了解知道較重的要用“千克”,較輕的要用“克”做單位;(2)讓學生自己稱一稱,數一數,在有了輕重感覺后,稱一稱1千克的梨、雞蛋、蘋果等,再數一數它們各有多少個,進一步感受1千克的質量;(3)讓學生自己背一背,估算自己書包的質量,體驗出幾千克的質量;(4)讓學生自己想一想,通過一系列圖片的介紹,讓學生想象感受1只雞、1頭牛等學生所熟悉的各類動物的質量。整個教學過程來源于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熟悉的事例為教學素材,讓學生體驗生活、學習數學,并覺得學而有趣、學有所值。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深化理解
自主探究是指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思想方法,自己解決和發現新規律,是實行知識的再創造。能否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教師是關鍵,教師要在研究教材和了解學生實際的基礎上,提供豐富的感性和理性材料,引導學生探究知識,并對知識進行深化理解,從不自覺到自覺地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傳統的教育,教師習慣于進行滿堂灌,沒有喚醒并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生成了“小綿羊”,缺乏自己的主見和獨創性。弗賴登塔爾說:“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開放性地預設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引導他們用已有的知識,自己進行嘗試,發現、探求新知識,達到對所學知識的內化、理解和提高。
三、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彰顯價值
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日常生活和進一步學習必不可少的基礎和工具”“培養學生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間的數量關系和形體特征的興趣和意識,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通過觀察、操作、猜測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這些論述,充分說明數學教學的主旨是學以致用,是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學以致用”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價值體現。葉圣陶說過:“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教學生善于運用?!敝挥凶寣W生經歷自我解決問題、自我建構知識的“再創造”的過程,以此通過新舊知識的“同化”,結合活生生的實例,使學生真正理解數學知識在自己社會生活中的意義與價值,才能體現知識的魅力。
例如,在教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后,我設計了這樣一節活動課《紙箱的設計》:某公司要設計一種新規格的硬紙箱(要求:正好能裝下24個棱長1分米的小正方體紙盒),請你幫該公司設計出最好的方案?通過讓學生自行為公司設計出最好的方案,喚起學生的已有知識與生活經驗,讓學生極大興趣地投入實踐探索活動。整個設計活動中,我沒有要求學生回答如何用24個小正方體能拼成多少個不同的長方體,也沒有要求學生計算拼成的長方體表面積?學生為了設計出材料最省的方案而自覺地進行表面積的計算,學生在尋找長方體體積不變時,長、寬、高的變化致使長方體的表面積最小化的規律也在計算中得以發現和明確,這既復習和鞏固了長方體表面積與體積的計算方法,又讓學生實實在在地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責任編輯 羅 峰